首页 理论教育 唯美主义:古希腊唯美主义的内容

唯美主义:古希腊唯美主义的内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希腊唯美主义的内容:“凡事勿过度”是希腊人的一种基本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美学之中就是追求“和谐之美”。(二)古希腊唯美主义的特征1、美是一个哲学范畴。

唯美主义:古希腊唯美主义的内容

三、唯美主义

美的无限追求是希腊人的特点,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曾自豪地说:“我们爱好美丽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84)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智慧、财富和美丽面前,选择将金苹果送给美丽的阿芙洛地特,他将美丽凌驾于智慧和美丽之上。这种强烈的爱美意识是希腊民族的独特之处。

(一)古希腊唯美主义的内容:

“凡事勿过度”是希腊人的一种基本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美学之中就是追求“和谐之美”。 “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毕达哥拉斯(Pythagorsa)曾这样说过。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和谐是“复多的统一及不协调者的协调”,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85)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则认为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不同的事物产生和谐。和谐包含对立的力量,就像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86)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也认为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过犹不及,任何人如果跨越了尺寸,最令人愉悦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令人厌恶的。(87)在自然哲学家眼中“美”是与自然相联系的,他们所追求的和谐之美也是自然的和谐,最伟大和最完美的东西是自然的和偶然的作品,(88)大自然创造的是最美的,而艺术则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或是模仿自然。(89)艺术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和谐,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90)这种“和谐美”是一种形式上的和谐、事物比例的和谐,其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确定性,这是最高形式的美。(91)古希腊人的“和谐之美”既是事物之美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类形成社会之后,自然就成为人类的对立物,与人类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在矛盾斗争中,人类有胜利也有失败。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也在被自然改造和征服,这种双向发展使人类在研究自然的同时希冀能与自然和平相处,达到和谐的境界。因此,和谐既是美的境界,也是人类的理想。古希腊人对和谐之美的欣赏与追求在其雕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体在古希腊人眼里匀称和谐、庄重优美,是最佳比例的象征。古希腊雕塑中多以裸体来表现人体之美,它们或强健、或优美、或斜倚、或站立,无论哪种形态都能体现雕刻家对人体比例的精确把握。为了具有健硕、匀称的形体,古希腊人非常注重体育锻炼,体育馆(Gymnasium)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年轻人每天都要在体育馆进行锻炼和较量,而年长者则会在体育馆观看年轻人的训练,有时还给予指导,艺术家们则在体育馆通过观察他们的训练和比赛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因此,体育馆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一个运动的场所,也是力与美展示的舞台,是艺术创作之地。《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中的精品,运动员体态匀称,动作优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对立的平衡中体现和谐。《断臂的维纳斯》则是静态美的极致表现,微微倾斜的身躯、自然恬静的表情,古希腊艺术“庄严、恬静、和谐”的特征在这一雕塑中完美结合,充分表现了古希腊人的审美情趣,既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也崇尚充实的内在美。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结合是希腊人理想中的“美”,内在美即苏格拉底首倡的道德之美、知识之美。苏格拉底曾对雕刻家克罗同说过:“一个雕塑家应该通过形式把内心的活动表现出来。” (92)其实在苏格拉底之前,德谟克利特就已经对事物的内在美有所认识。他曾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93)即身体的美仅是一种动物性的美,具有内在美即道德美、智慧美,才是人的真正的美。毕达哥拉斯曾说过:“美德乃是一种和谐。”(94)“和谐之美”是古希腊人对“美”的最佳诠释,既是事物外部形态、比例的和谐,又是事物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二)古希腊唯美主义的特征

1、美是一个哲学范畴。

古希腊人对美的认识来自于自然,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如前所述,无论是早期的自然哲学家还是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对美有所论述,他们的观点对希腊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着古希腊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自然哲学时期,希腊人认为美来自于自然,和谐最美。人体的自然之美成为古希腊人的最爱,他们由此产生了展示人体美的竞技会。古典时期,苏格拉底将善、德行与美相联系,使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结合。而柏拉图则进一步深入,对“美本身”进行探讨。他认为“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的东西”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美就是“美本身”、“美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以美理念为源泉,所有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本身——美的理念。其他事物的美时而生,时而灭,而 “美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增不减。(95)而且对这种“理念美”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由单个美的形体到一般性的美的形体,再是行为、制度之美,然后是知识学问之美,最后认识美的本体。(96)这种认识美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条探索真理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将美归为“整一性”。“整一性”就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既不是单一,也不是杂多,而是像音乐一样,音律和谐,在丰富复杂的多样性中又保持统一性。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既有一定的比例,又有适当的顺序。(97)“整一性”既有感性的形式特征,又具有精神的、理性的根源,这种美,与外在形式相关,也与精神和理念相通。对美的哲学讨论既扩展了古希腊哲学范畴,又促进了古希腊美学思想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古希腊艺术也日臻繁荣,并出现了不朽的艺术珍品。(www.xing528.com)

2、审美上的感觉主义

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往往以感觉为标准,是典型的感觉主义、形式主义。这一审美传统在荷马时代最为明显。神话中的神个个都是身体匀称、面容姣好,美是神灵最大的特征,也是最令人羡慕的地方。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狄特对金苹果的争夺就是对美的一种的颂扬。“古希腊人对他们拥有的,美貌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力,对人体美带来的令人自豪的狂喜也有着非凡的感受力。”(98)毕达哥拉斯认为比例恰当的事物是和谐的,也是美的。德谟克利特认为超越了规模尺寸,美的事物也会变得不美。亚里士多德则更具体,他说:因为美在于规模和有秩序的组合,因为我们可以得知一个非常小的动物是不会美的,因为我们对它的观看几乎只有一个不可感知的瞬间,以致所见模糊不清。非常大的一个动物也不会是美的,因为我们不能对其一览而尽,得不到对它的单一的整体感。例如一个一万里长的动物就是如此。这样,如同动物和其它有机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又能被眼镜很容易地捕捉,对于情节来说也是如此,它们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但又必须容易留在记忆中。(99)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能够感知的、能被看到、认识到的事物才是美的,而太大或太小的事物由于不能被感知就是不美的。为了追求能被感知的美,艺术家们往往会对艺术品进行理想化处理。如前面提到的《拉奥孔群像》就为了保持人物脸部的美而放弃了人物痛苦表情的真实反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要高大才美,矮小的人可能标致和匀称,但却不会俊美。(100)高大与矮小并非一种严格标准,而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因而,美的高大和不美的矮小也是来自于人的感觉。

这种对美的形式的追求在希腊神话中最明显。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并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体魄健壮的有血有肉的神灵。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并没有超人之处,只是在肉体上比人更强壮、更健美,而且能够长生不死。这些极具感性色彩的神成为希腊人的理想目标。为了表达对神的敬意,古希腊人将展示人体力与美的竞技会奉献给神,希望能像神一样健硕、美丽。而获胜的运动员则被认为是受神眷顾、被神喜爱的人,也是美的象征。雕刻家们会为获胜者塑像立于运动场或城邦之中,供人瞻仰。希腊神话的优美典雅折射出古希腊人的唯美意识,而各种各样的竞技会则是这种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美的功利性

古希腊人有强烈的唯美意识,但是他们的唯美与近代唯美主义的内涵截然不同。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倡“美的无功利性”,美与不美只取决于人的个人见解,不取决于美是否对自己有用。(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法国的唯美主义文学明确表达了唯美主义的主张,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批判艺术的现实性和道德倾向。古希腊与此不同,他们认为有用的、有益的是美的基石,任何事物,如果对城邦和个人无益就是丑的,不美的。美和有用、丑和无用紧密联系,美的功利性在古希腊早期文化中就已经存在。苏格拉底强调美的“善行”和“功用”,他说:“去拜访我们的好建筑家、好金匠、好画家、好雕刻家以及别的这类人,并检查他们的被认为是美的作品时,我花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我希望能见到一个被称为‘高尚人士’的人,好看看这种人做些什么事才当得起这一称号,因为这一庄严的称号是意味着既‘美’且‘好’的。”(102)还有“即使修克西斯给我看他亲手画的漂亮女人的肖像,它给我的快乐,也抵不上我默想眼前一个女人的美德时所得到的快乐的一半。”(103)他告诫人们戏剧、音乐和雕塑是一种娱乐消遣,不能给人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要到运动场、户外活动、劳动中去获取,美的所在是有用的、有益的活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塑造心灵美的教育放在对统治者教育中的首位,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要“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104)因此对于能够塑造美的心灵的艺术就保留在理想国中,反之则拒绝进入理想国中,艺术的存留的依据是能否为实现政治目标。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既肯定了美的感觉享受,不排除美给予人的感官上带来的愉悦,又强调了艺术的多重目的,而不是单一的为政治服务。他认为艺术的目的一是教育,二是感情的释放,三是提高修养,这和过度劳累后的消遣和松弛有关。(105)而处处以功利为目的对于崇高的思想和自由的心灵来说都是不适宜的。(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