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结构反映司马迁的民族思想

《史记》结构反映司马迁的民族思想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史记》结构中的尊汉倾向是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反映从《史记》的体制结构来看,《史记》的篇目结构明显地表现出尊汉的倾向。《史记》这七十五篇记述了仅百年汉史,司马迁对这百年汉史的记述充分体现了详变略渐的原则。司马迁以大量的篇幅、高蹈的激情记述西汉盛世,颂扬伟大的时代,歌颂武帝的雄才大略,乃是赞成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是其进步的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反映。

《史记》结构反映司马迁的民族思想

四 《史记》结构中的尊汉倾向是司马迁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反映

从《史记》的体制结构来看,《史记》的篇目结构明显地表现出尊汉的倾向。根据张大可先生《史记研究》的统计,“《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专载汉史的有六十二篇,兼及汉史的有十三篇,共七十五篇”。这“载述汉史的七十五篇,计本纪六篇,表七篇,书八篇,世家十三篇,列传四十二篇,纯言汉史的字数二十五万多”[17]。《史记》这七十五篇记述了仅百年汉史,司马迁对这百年汉史的记述充分体现了详变略渐的原则。高祖时期仅十二年(前206—前195),便有二十五篇,九万余字。这是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社会由动乱到安定的时期,因此,司马迁记述这十二年间史事便占了二十五篇,计有本纪二篇,世家八篇,年表三篇,列传十二篇,而惠景时期六十年(前194—前135),却仅用了十三篇约五万余字,计本纪三篇,年表一篇,世家二篇,列传七篇。因为惠景年间是所谓无为而治的安定时期。武帝期间三十四年(前134—前101),共有二十篇,此外还有四篇重点记述武帝时史事,约十万余字。这三十四年间是武帝对内兴作、对外征伐的时代,故司马迁记述又详于惠景时期。由上可见,司马迁详变略渐的原则是十分明显的。

从《史记》的纪年和篇目结构来看,《史记》载述了约二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但仅有百年左右的汉史,竟占了全书篇目和字数的一半,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尊汉观念。钱大昕曾指出:“《史记》微旨有三,一曰抑秦,二曰尊汉,三曰纪实。”[18]司马迁在回答壶遂撰《史记》的宗旨时也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尊汉观念是十分明显的。所谓“汉兴以来,至明天子”,无疑指汉兴以来到武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空前大一统的政治局面。(www.xing528.com)

司马迁之尊汉,并非大汉族主义的狭隘的正统的民族观念,而是尊重历史的发展方向,拥护多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统治。他之所以认为汉武帝是“至明天子”,就是因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对内兴作,对外征伐,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四海一家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对汉武帝的统一功德,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热情地称赞道:“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尽管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有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并惨遭宫刑,但他对武帝的统一民族之功还是十分崇奉的。司马迁以大量的篇幅、高蹈的激情记述西汉盛世,颂扬伟大的时代,歌颂武帝的雄才大略,乃是赞成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是其进步的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