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
西方文明是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而向外扩张的。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殖民战争和商业战争。虽然其殖民主义政策各有特点,但总体上都是以船舰开路,强行不平等贸易,变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为自己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使之作为其经济附庸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19世纪末开始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侵略胃口的不断扩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其殖民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第一,以资本输出继续强化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控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逐垄断性高额利润,便把过剩资本输出国外,殖民地半殖民地便成为他们理想的投资场所。投资方式大部分是直接投资,即利用殖民地工资低和原料价格、地价便宜等条件,直接榨取剩余价值并垄断自然资源和原料,通过这种方式,转而实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命脉和内政外交的控制,达到强化殖民统治的目的。第二,积极参与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在世界霸权中处于有利地位,帝国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强占和加紧控制殖民地。到20世纪初,非洲大陆基本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三,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当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面积为德国的十倍多,而势力日益膨胀的德、日等国不甘处于殖民列强之末的地位,致使发动战争成为重新瓜分世界的主要途径,构成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随着它们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随着德、奥帝国的垮台,老牌的英、法帝国主义的势力也遭到削弱,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日、美则跃跃欲试,协约国各主要战胜国对于建立战后和平体制、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意见不一,都想凭借实力损人利己,捞取更多利益。在此情况下,美国提出了委任统治原则,并在巴黎和会上得以确立。委任统治制度标志着一战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总政策的一种新动向,即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方式,逐渐由在国际性组织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的方式所代替。然而,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并未因委任统治制度的建立而消除,为了挽救殖民体系的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和手段不得不做出某些改变。
第一,在和平、友爱和民族平等的幌子下,鼓吹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殖民帝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如作为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工具的国际联盟,建立了委任统治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向殖民国家颁发了一张又一张委任状,授权它们对弱小民族实行直接统治,从而把殖民地统治合法化。
第二,鼓吹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方式来建立在财政、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完全依附于宗主国的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瓦解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常常赐予殖民地以宪法,给予被压迫民族剥削阶级的上层分子一些特权,应允在殖民地国家实行自治进行某些改革,甚至同意政治独立,但在财政、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继续进行控制。(www.xing528.com)
第三,用民族自决的口号欺骗被压迫民族,借以扩大势力范围。早在一战期间,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就曾利用民族自决口号,宣称殖民地人民有自决权,用以欺骗殖民地人民为他们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卖命。战争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常常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借同情、支援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之名,排挤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势力。
总之,一战后帝国主义维护殖民统治的政策和手法表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日渐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渐趋崩塌;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用托管制取代委任统治制,非殖民化便提上了历史议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英、法帝国主义也受到严重剥削,而亚非拉人民迅速觉醒,民族主义政党纷纷出现,民族独立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英、法等殖民帝国一步步退出殖民统治的舞台,它们在非洲、地中海、太平洋和拉美地区的殖民地保护国纷纷独立,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瓦解。到1960年,非洲大陆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被称为非洲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到七八十年代,又有34个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国家宣布独立。至此,西方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然而西方文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扩张并未因此而终结。
民族国家的独立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虽然结束了西方的殖民主义体系,从文化帝国主义角度来看,则是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向全球的大扩展。大批边缘、半边缘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社会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