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民主制度的发展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时代,革命、政变和复辟相继发生,立宪君主制、共和国和帝国先后出现,政体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后拿破仑时代,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政治发展探索过程。1814年至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14年,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1815年,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由于大革命以来的社会剧变,不可能再回复革命以前的君主专制,俄国及奥地利国王也建议不宜恢复君主专制,复辟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形式。贵族院由国王任命,众议院由选举产生,但对选民资格做出了严格限制。众议院议席多为极端保守派窃取,实行白色恐怖。1824年路易十八去世,查理十世继位。查理十世上台后,大力恢复天主教势力,还宣布要保护“被革命抢劫的贵族”,对革命期间的逃亡者进行巨额赔偿,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重新激发起了革命热情。1830年7月内阁会议要求彻底抛开议会,实行敕令的专制统治。查理十世颁布敕令,封闭各报刊,解散议会,实行只有土地所有者享有选举权的选举。巴黎人民随之爆发起义,七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在七月革命后宣誓即位,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恢复大革命创立的“八九原则”,重新建立议会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颁布七月王朝宪章,实行三权分立,国王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上下院议员经选举产生,司法独立;选举权仍然有财产资格限制,但选民范围有所扩大。七月王朝实质上是金融资产阶级的王朝,政府重要职位被金融资本家占据。
由于七月王朝实行维护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引起了日益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同时工人阶级也逐渐强大起来并走向历史运动的前台。在这种情况下,七月王朝统治基础十分虚弱。1848年2月,爆发了主要由工人阶级发动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之后,在群众的压力下,由资产阶级共和派控制的临时政府被迫宣布实行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总统由选举产生,掌握军政大权;议会实行一院制,议员由选举产生,立法议会不受监督,不得解散,拥有立法权、宣战权及缔结条约权。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下层人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1851年12月,调动军队发动政变,解散议会;1852年11月,鼓动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路易·波拿巴为拿破仑三世。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拿破仑三世和帝国元帅麦克马洪在色当兵败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国防政府”,与普鲁士签订投降条约。普法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的屈辱,激发了法国工人阶级和爱国者的义愤。1871年3月至5月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这是一场由工人阶级领导并组建政权的革命。在梯也尔政府的残暴镇压下,巴黎公社起义失败。1873年3月,法普两国签订撤军协定。(www.xing528.com)
在经历了新一轮的立宪君主制、共和国、帝制的继续之后,法国仍然面临着政体选择和宪法制定的问题。1871年8月,国民议会获得制定宪法的权利。在关于选择何种政体问题上,国民议会中存在分歧,右翼为正统派,主张恢复君主制度,拥护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继位君主;议会中的中间派是奥尔良派,主张恢复七月王朝的金融贵族统治;议会中的左派属于共和派,其中大部分为温和派,主张建立共和国;议会中极右翼为波拿巴派,主张波拿巴家族建立帝国。1873年,梯也尔提出关于建立“保守共和国”的方案,宣布恢复君主制不合时宜。正统派由于奥尔良派的右翼和波拿巴派议员的归附,力量增强,在各君主派的压力下,梯也尔被迫辞职,具有明显王政倾向的第二帝国元帅麦克马洪当选为总统。
麦克马洪就任总统后,任命正统派头子布罗伊公爵组阁,提出“建立道德秩序”,王政派、天主教势力大肆活动,甚至连国王加冕的仪仗都准备好了。由于尚博尔伯爵宣称“我的原则高于一切”,导致奥尔良派与正统派分道扬镳。随之重建君主制停止,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如何确定国家政体是争论的中心问题。由于奥尔良派与温和共和派联合起来,再加之布罗伊内阁的倒台,形势对共和派有利。1875年,宪法在讨论政体时争论不下,便改为讨论关于总统选举方式。最后规定总统以参众两院选举产生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通过了共和国方案,共和国“从窗户爬进来”。1875年宪法的通过,肯定了推翻第二帝国以来实行的共和制度,否定了任何形式的君主制,是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立法机关由参议院、众议院组成,参议院议员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内阁对议会负责。
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制政体,但大权在握的麦克马洪总统仍念念不忘王政,在共和派在议会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组建共和派内阁,却又任命正统派人士担任内阁重要职务;接着迫使共和派内阁辞职,解散众议院,任命了两届保守派内阁。麦克马洪的做法遭到了以共和派为首的议会的反对,1879年1月30日,麦克马洪提出辞职,共和派的格雷维当选为新总统,王政派从国家政权机构中淡出。议会决定,将首都从波尔多迁回到巴黎,7月14日定为国庆日,《马赛曲》定为国歌。1884年,议会对宪法进行修改,宣布共和制政体不得成为修宪的对象;凡统治过法国的各王朝家族成员不得被选为总统。在共和派执政期间,还扩大了新闻、集会、结社的自由,共和制政体得到进一步巩固。从此之后,法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君主制和帝制,共和国政体取得了最终胜利。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80多年的历史中,法兰西经历了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激烈斗争,付出巨大而又沉重的代价,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才最终战胜了王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继承了大革命的革命成果,建立了稳定的共和制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与普选制,工业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法国终于走上政治民主化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