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共和国的对外战争——《西方文明史》亮点解析

早期共和国的对外战争——《西方文明史》亮点解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早期共和国的对外战争罗马在它所处的意大利半岛仅是一个蕞尔小邦,四周强邻环绕,时常受到骚扰。罗马人进行的这场征服南意大利的战争与以往所进行的战争大为不同,所遇困境、所遭损失都是过去战争无法相比的。战争中,他们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爱国意识和勇武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罗马共和国能够在频繁的对外征战中不断取得胜利。

早期共和国的对外战争——《西方文明史》亮点解析

3.早期共和国的对外战争

罗马在它所处的意大利半岛仅是一个蕞尔小邦,四周强邻环绕,时常受到骚扰。进入共和时期以后,为了改善处境,罗马便和一部分拉丁城市结盟,共同对付附近的其他部落。在经常作战和打败各部落的过程中,罗马在拉丁同盟中地位不断抬升。公元前5世纪,北方劲敌伊达拉里亚人势力衰落,给罗马人带来了重大转机。公元前479年,罗马从征服伊达拉里亚的维爱城开始,迈出了征服意大利的第一步。从这时起,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上主要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扩张。到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外的全部意大利。

第一次大扩张是在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4世纪初期通过三次维爱战争(公元前479—前478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05—前396年)取得的。维爱城位于罗马城东北约20千米的地方,是伊达拉里亚人在台伯河北岸一个富庶的重镇。维爱战争对罗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罗马作为战争的胜利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肥沃的土地,使战争的消耗得到了及时的补充,贫穷的公民分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和战利品,从而缓解了罗马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罗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多,不仅铲除了其北方的劲敌,迫使伊达拉里亚人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而且对一些充满敌意的拉丁城市也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更加巩固了其在拉丁同盟中的领袖地位;常年的战争,使罗马军队得到了锻炼,军事实力不断增长。维爱战争期间,罗马还依靠拉丁同盟的力量,先后取得了对埃魁人、赫尔尼西人、萨宾人和伏尔西人的胜利,并成功地阻挡了北部波河流域高卢人的南侵,确立了其在北方的统治地位。维爱战争的胜利是罗马向意大利半岛扩张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次大扩张是罗马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43—前341年,公元前327—前304年,公元前298—前290年)进行的。这场战争是罗马与意大利半岛中南部地区最强大的势力萨莫奈人为争夺意大利中部富庶的坎佩尼亚平原而展开的。萨莫奈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控制了北至波河流域,南达路卡尼亚北部的大片领土,成为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下一步,罗马人将目光转向已成为近邻的南部意大利诸城邦,希腊人建立的他林顿成为首要目标。

他林顿战争(公元前280—前272年)是罗马进行的第三次大扩张,即向意大利南部的扩张。他林顿是希腊人建在意大利半岛南端的殖民城市,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这场战争中罗马人的主要对手是赶来援助的希腊西北部伊庇鲁斯国国王皮洛士率领的希腊军队。罗马人进行的这场征服南意大利的战争与以往所进行的战争大为不同,所遇困境、所遭损失都是过去战争无法相比的。首先,罗马人奋战的疆场设在比皮洛士,意大利南部地区,这是罗马第一次进行的远距离战争。军队的给养、士兵的心理素质和同盟者的援助都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其次,罗马人第一次遭遇职业化的军队,士兵的作战能力与将领的指挥经验也经历着一场严酷的考验。最终罗马人克服了重重险境,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争。从此,罗马成为意大利半岛上最强大的势力,开始引起地中海世界的注意,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从此时起与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西部地中海强权帝国迦太基也对罗马人刮目相看。

到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前夕,罗马的统治地位已经在意大利半岛的每个角落都得到了确认。罗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势力扩展到整个意大利半岛,从拉丁姆地区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国发展成为意大利的霸主,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先进的共和体制的强有力保证下,罗马人怀着渴求土地的强烈欲望,不断向外扩张。战争中,他们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爱国意识和勇武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罗马共和国能够在频繁的对外征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另外,在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中,罗马没有推行一种格式化的统治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部族及其对罗马的不同态度,采用不同的政策,巧妙地在实践中运用“同盟”、“自治城市”、“拉丁殖民地”和“授予罗马公民权”等看上去比较宽容的政策,以获取兵源和财力,实现求取更大利益的勃勃野心。罗马的意大利政策是罗马走向征服世界之前的一种政治准备,也为罗马将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提供了现成的经验。于是,意大利半岛上的硝烟还未散尽,罗马就匆匆向地中海区域进军,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帝国之梦。

罗马人在地中海周边区域的扩张首先遇到的劲敌是西部地中海霸国迦太基。迦太基是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很早就成为地中海世界的一大商路枢纽和贸易集散地。到公元前4世纪时,迦太基已成为一个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的帝国,在西部地中海世界实力最为强大。当公元前3世纪罗马兵锋指向西部地中海时,一场酷烈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罗马同迦太基的战争共有3次:第一次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共持续23年;第二次从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1年,长达17年;第三次从公元前149年到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消灭,迦太基成了罗马的“阿非利加省”。

迦太基人以航海和经商著称,为保障商船的安全,迦太基很早就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而罗马人在与迦太基开战时,还是“旱鸭子”,根本不识海战。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为战胜迦太基,建立了自己的海军。但相较于对手,罗马海军起步较晚,在海战经验上大大逊色于迦太基。为对付迦太基海军,他们在自己的战船上安装了一种被称为“乌鸦”的接舷小吊桥。当与敌舰靠近时,趁机迅速放下小吊桥,吊桥前端的长钉会使它牢牢钉住敌舰。罗马士兵藉此冲上敌舰,与敌人肉搏,变海战为“陆战”。罗马人就是利用这种独特的“陆军海战队”,赢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占领了自古以来就有“粮仓”美誉的西西里岛。

但罗马并不满足于有限的胜利,这只是它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开端。迦太基人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是双方又因在西班牙的利益冲突发生了第二次争夺霸权的战争。这次战争中罗马人遭遇迦太基卓越的统帅汉尼拔,先是在公元前217年的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后又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中损失惨重。面对接连的失败,罗马采取了各种措施,一是紧急征兵,充实兵源;二是调整官制,启用独裁官制,并将一年一任的执政官任期延长,使其权力相对稳定;三是倾国库所有财富以及征收加倍的财产税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四是寻找能与汉尼拔匹敌的统帅,最后找到了西庇阿。公元前202年,双方决战于扎马,汉尼拔被打败。次年,两国缔结条约:迦太基丧失非洲以外的一切领土,50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除保留10艘舰船外,其余舰只全部交给罗马,不经罗马允许迦太基不得与任何国家进行战争。从此,迦太基从强国的名单上消失了,沦为罗马的附庸国,西部地中海的霸主由罗马取而代之。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除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还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政治上的变化是,战争造就了一批手握重兵的卓越将领,他们不断积攒实力,最终把共和制埋葬进坟墓;经济社会的变化是,战争使罗马掠获了大量战俘,刺激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自由民纷纷破产,共和国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www.xing528.com)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在军事政治上已经无力与罗马抗争,但是经济上仍有对罗马构成威胁的潜力。为消除隐患,公元前149年罗马对迦太基发动第三次灭城之战,三年的围攻使原本60万人的迦太基城只剩下5万人。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攻陷,这5万人被卖为奴隶,整个城市被彻底摧毁,罗马人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

布匿战争使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西部地区,同时也使罗马开始接触东部地中海的一些国家,从而导致了罗马对希腊化东方的征服。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前204年,公元前200—前197年,公元前171—前168年)、塞琉古战争(又称叙利亚战争,公元前192—前188年),以及在西班牙的用兵等一系列军事行动,逐一征服了马其顿、希腊半岛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塞琉古王国虽然还没有完全被兼并,但实际上已沦为罗马的附庸。原先强国林立的东部地中海世界,现在就只剩下一个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至此,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跨越欧亚非三洲,奠定了以后罗马帝国框架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在控制意大利半岛之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把地中海变成“内湖”,主要归功于罗马先进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

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指出:“罗马国家在管理上体现了三种政体形式的特色,即君主专制、贵族寡头政治和民主政体……从执政官的权力来看,完全是君主政体或王权政体;从元老院的权力来看,又像贵族政体;可是从公民大会中群众拥有的权力来看,似乎又有些民主政体的色彩。”这种独特的混合政体,在保持政治高效率的同时又能够避免任何一方专权而导致腐败。

军事组织方面,罗马在王政时代和共和初期实行一种以财产为资格的亦农亦兵的公民兵制度,后来为适应频繁对外作战的需要,改为发放薪饷的职业化军队,军队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是军团。罗马军团是一种把严密的组织性和机动灵活的战术结合起来的具有罗马特色的新军制。公元前4世纪以前,罗马由于人口少,势力弱,军团的数目一般保持为4个。公元前4世纪以后,随着战争规模扩大,敌人增多,4个军团已远不足以应付战争的需要。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队同时在各处作战,军团的数目达到10多个。到共和末期,军团的数目甚至达到数十个之多。军团采用进攻能力极强的重投枪和椭圆形大盾等新式武器。可以说,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罗马的军事装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是罗马人能够不断适应新的作战条件和吸收改进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波里比阿曾说:“没有哪种人比罗马人更能毫不迟疑地采用新式样,效法他们见到的别人的优点了,这也是他们的长处之一。”

为了保持良好的军纪,军团实行严明的奖惩制度。对战功卓著的士兵给予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在公民大会上给予表彰、增加薪饷、多分战利品、提升官职、颁发荣誉奖章等。对在战斗中第一个登上敌人城墙、壁垒、军舰等的战士,或是在激战中拯救了战友的战士,则奖以花冠,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另外,胜利的统帅如在一次战役中歼敌5000以上,且有开疆拓土之功,则由元老院决定授予月桂冠,并举行凯旋式,这是给予将军的最高奖励。与此相应,罗马军队的惩罚手段亦是异常严酷的,其严酷程度有时令人咋舌。在罗马军队中,任何违背命令的行动都是不允许的,不管这种行动的动机和结果如何,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在公元前340年的一次战争中,罗马执政官曼里乌斯之子就是因为违反统帅的禁令,在侦察中同敌军指挥官单独决斗而被处死的。罗马军法规定,凡是违反军令、临阵脱逃和表现怯懦者,都要在战士队列前受到鞭挞,然后砍头示众。如果是整个部队在战斗中胆怯溃逃,则采取严酷的所谓“什一抽杀律”,即把战败或溃逃的军团士兵排成一排并从中抽出十分之一处死。此外,哨兵站岗时睡觉则要被押解到军事法庭受审并用石头或木棍殴打至死。对较轻微的过错也要给予处罚,如鞭笞、降薪、降职、服苦役以及剥夺公民权等。

先进的政治体制,合理的军事组织,优良的军事装备和严明的纪律造就了一支强大的罗马陆军。正是依靠这支军队,罗马帝国东征西伐,征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并奠定了后来罗马帝国繁荣和强盛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