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文明的滥觞及原始文字的产生

人类文明的滥觞及原始文字的产生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正是通过“农业革命”,人类不仅最终能够从动物界中彻底分离出来,而且也告别了此前的那种粗野蛮荒的状态,真正开始了社会文明的演进历程。(二)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

人类文明的滥觞及原始文字的产生

二、人类文明的滥觞

人类文明滥觞于原始社会,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演化而开启的。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从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大约四五千年前结束。在这一过程中,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不断地与大自然抗争。通过各种生产工具的发明与采集、狩猎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另一方面,原始人类在改变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人本身。人的体质状况、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随着生产实践活动而日益进化,进而组织起民族部落社会,并开始了文化领域的初始性创造。原始人类的社会文明尽管还十分低下与粗陋,但它毕竟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

人类学家通过对人类体质与智力的研究,将早期人类的发展划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考古学家则以生产工具的样式、功能为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代。这两种划分当然没有一致对应的时间序列关系。大约从4万年前开始,人类演化成为晚期智人,其代表有中国的山顶洞人与法国的克鲁马农人。在人类形成的前三个阶段中,人类的体质还不同程度地带有猿的某些特征,但到了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体质开始出现十分显著的变化,在特征上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故又被称为“新人”。此时,人类不仅能够制造出一些包括复合工具在内的石制工具,还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其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其足迹遍布亚、非、欧三洲。据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5万年前,人类可能越过天然的“大陆桥”——冰冻的白令海峡,从亚洲进入美洲。而澳洲人类化石的最早年代则可以推到3万年前,人类移居澳洲的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随着人类定居的地理环境的差异逐渐扩大,在不同气候及其饮食结构的影响下,人类体质面貌经过长期的遗传与变异,逐渐在肤色、毛发、鼻唇、身材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不同,由此而导致了人种的划分,最终形成黄色、白色、黑色、棕色这四大人种。人种的划分,并非是天然有之的,它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最初的人类长期影响的结果。人种之间在肤色、体质上固然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人种优劣之分。

远古人类开始栽培农作物与饲养家畜的崭新的劳动实践活动,意味着农业的产生,由此引起了人类最初社会文明的一次巨大飞跃。农业的诞生直接源于生产工具制作的革新。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人类的工具逐渐精致化,出现了打制的细石器与弓箭。同时,陶器也被发明。这些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革命”的发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经济”活动中,通过无数次观察与记忆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习性,慢慢地学会了栽培植物以获得更多的收成,由此而逐渐积累新的生产经验,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农业区域——西亚、东亚与中南美洲。与此同时,人类在“狩猎经济”中获取的野兽数量不断增多,在圈养兽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动物的自然繁殖规律,原始畜牧业产生了。

第一,农业的诞生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诞生后,人类逐渐成为大自然资源的主动开发者,在稳定的农业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这样,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与城镇;人口数量的繁衍也由此而急剧增长,分布的区域空前扩展,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也相继出现。

第二,农业的诞生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升华。与“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时代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天然供给不同,新兴的农、牧业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是与人们生产实践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成正比的。在物质财富逐渐积累的基础上,人类不断地培植和发挥自身的物质实践活动能力和精神实践活动能力。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的创造。

第三,农业的诞生直接促成了科学知识的萌发。新的生产实践活动必然要使人类逐渐了解有关农作物及牲畜的生长规律和与之联系密切的天文气象方面的自然信息,这使得人类开始将周围的自然界作为一个周期性变化的统一整体而不是无数个独立的事物、现象来看待。这种整体性的视野与探求统一性的渴望,包含着科学的诞生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植物学等知识也随之而产生与发展。

第四,农业的诞生推动了重要器物的创造发明。诸如兴修水利、建筑、运输、金属农具制造等生产实践活动,促使人们去进行相关器物生产技术的发明创造。

第五,农业的诞生最终促成了社会阶级、等级结构的分野与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在农业产生与发展的许多地区,一个稳定而巨大的社会结构开始建立起来,不同的社会阶级与等级也就产生了,进而导致了具有管理社会生产生活与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冲突的职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问世。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两大生产生活方式的轮廓日显清晰,最终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重大分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两大社会文明模式之间不乏和平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但更多的则是相互之间的纷争,乃至战争。在长期的“挑战”与“回应”的过程中,“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由此加快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正是通过“农业革命”,人类不仅最终能够从动物界中彻底分离出来,而且也告别了此前的那种粗野蛮荒的状态,真正开始了社会文明的演进历程。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族系的不断繁衍,促使氏族社会文明繁荣起来。氏族社会的第一个组织形式是母系氏族公社。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金属器具特别是铁器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重大发展,由此而先后发生了氏族社会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其后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员与行业应运而生,商人阶层与商业活动出现了,由此而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人类氏族社会文明的这一变革中,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父权制的崛起、军事民主制的出现与国家的兴起是几个十分醒目的里程碑。随着农业革命与金属器具发明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氏族社会制度逐渐衰落,氏族社会文明也就被新兴的奴隶制文明所取代。(www.xing528.com)

(二)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特别是在氏族社会文明时期,人类的心智活动与思维能力随着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不断发展,开始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尝试进行文化创造。他们的文化成果虽然还显得幼稚与粗陋,却开启了人类文化史的先河,鲜明地展示了人类远古文明发育与演化的历史轨迹。原始文字是当时人们记录其语言特殊符号,是传达其感情与思想的重要载体。文字的产生,不仅在人类与动物界之间构筑起又一道重要的分水岭,而且成为日后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驱动器。

史料与考古学的成果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文字一般都起源于结绳记事和楔刻记事。在古代埃及、波斯与秘鲁等地区,结绳记事十分盛行。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图画文字开始大量出现。这类文字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十分形象与直观,它的产生使文字演化过程又进了一步。后来,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了象形文字,即用一定物体的形象符号来表示一定意义的文字,并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一种真正的文字。它的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表音文字。在此类文字中,物体的形象逐渐被定型化了的符号所代替,还与一定的读音相联系。在公元前2000年后半期,腓尼基人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包括有22个字母在内的拼音文字系统;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则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楔形文字,后来又为拼音文字所代替。古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产生了文字,约有400个象形符号与音节符号并存,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梵文字母。文字的诞生,为人类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纽带,也为人类文化成果的积淀提供了传递工具,由此而促进人类社会文明持久而长足地发展。

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都十分低下,对人自身与周围的自然界都不可能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知。借助于粗陋的工具与大自然抗争的人类,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因而往往认为这些现象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神灵世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复杂化,在头脑中有了“神”和“灵魂”等观念,宗教观念也随之产生。人类要获得生存与好运,就应当求得神灵的庇护与恩赐。正是在这种对神灵的崇拜与敬奉状态中,宗教观念逐渐酝酿。另一方面,相信人的灵魂不灭也是宗教观念的一大渊源。不少考古材料证明,原始人类的墓葬中,死者躯体的朝向、简单的殉葬品——矿石粉、石块、兽骨等以及它们摆放的位置与形状,都与灵魂不灭观念有关。

原始人类最早崇拜的是自然神灵,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认为自然万物中都有神灵,把一些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山爆发或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如月食日食等视为神灵意志的产物。由此将各种自然物当作神灵崇拜,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草木禽兽等,对象十分广泛。信奉万物有灵是远古人类普遍具有的宗教心态,在人类还受到自然力的强大制约的状态下,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对神灵广泛庇护的寄托。在“万物有灵”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氏族社会的宗教——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来自于北美印第安人方言Totem,意思是“他的亲族”或“他的朋友”。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同氏族用以命名的动物、植物或山川等之间有着密切而特殊的血缘关系,因而将其视为本氏族的图腾。对于被本氏族看作是图腾的某种动物或植物,一般是禁止食用的。世界各地氏族的传说和遗物或多或少留下了图腾崇拜的痕迹。如古埃及将神鹰看作是其图腾和唯一的保护神,古罗马人则把狼等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在中国古代,图腾则主要表现为龙,而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就表现为羽蛇等动物。

图腾的产生与母系氏族公社的组织结构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时的人们对两性结合与生殖、生育的关系不甚了解,受母权制的影响,自然会推测其女性祖先是感受某种动物图腾之灵而生育的。因此,许多氏族都有他们的族人最初是由人与动物交媾而繁衍的传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低下的经济生活水平的产物。当时大多数作为图腾的动植物,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为了保障有限的生活资源不枯竭,人们就以图腾崇拜的方式来约束社会成员。故祈求繁殖某种动植物是许多氏族图腾崇拜的主要仪式之一。这样的解释或许有助于说明图腾崇拜的经济原因。

原始宗教观念在原始巫术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中也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崇拜也都体现了当时的人类对人自身与自然界认识的严重局限。

3.原始文化艺术的萌芽。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人类的审美情趣也随着其物质生产生活实践而开始逐渐萌发,尤以绘画艺术最为突出。原始人类的绘画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欧洲与亚洲的不少地区。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与法国的拉斯科克斯洞中的壁画,是已发现的欧洲最早的史前洞窟壁画的典型。在前一个洞窟中,有长达14米,并且有着红、黑、黄、暗红四种颜色的动物壁画,上面绘有30多头野牛、野马、野猪、野鹿等动物,且个个栩栩如生,精巧有力。这一壁画是克鲁马农人狩猎实践的产物,画中以表现大型动物为主题,很少点缀其他东西。这说明壁画的创作实际上并没有鲜明的审美取向,而是以现实的生活需要为其旨趣。但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对动物的体貌与各种动态的观察十分仔细,因此才画得生动逼真。拉斯科克斯洞的壁画,也显示了这些特征。此外,在其他许多地区,原始人类创造的岩画、陶画以及石雕等都有较多的分布。

原始乐舞在劳动生活中也渐渐产生。在集体劳动中,原始人类有时需要身体的动作一致化,由此而逐渐对劳动号子的抑扬顿挫与姿态的俯仰聚合产生了美的感受,原始乐舞也就酝酿起来。同时,人们逐渐学会了用动物的骨骼以及石木等制作原始乐器,并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来进行群体性舞蹈。在节日庆典、宗教活动时,或在大型的狩猎活动、对外战争前后,他们都要进行舞蹈,其内容有表现战争场面的,也有表现劳动场面的。这些舞蹈中有北美的熊舞、非洲的野兔舞、澳洲的袋鼠舞等。这类舞蹈后来逐渐延续下来,在今天一些民族的乐舞艺术中,仍然保持着原始舞蹈的某些遗风。

原始艺术的幼芽十分简单、粗糙,并且常常与宗教崇拜纠缠在一起,但它们朴实直观、生动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精神特质与智慧水平,开启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历史源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