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疆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地区之间生产类型、生活方式、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各个地区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各地区的历史进程,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明显的特殊性,笼统地把它们都纳入某种所谓“中国模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有分别深入研究各地区的历史,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国古代历史家素有重视记述不同区域特点和编纂区域史的传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极力提倡分纂地方史志,指出:“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近来中外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都愈益注重地方史的细部研究,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大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东海之滨,有灌溉之利,通航之便,气候适宜,地沃物丰,可谓“厥土上上”。早在商、周之际,就开始形成融会中原文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吴文化。其后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到六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地利得到进一步开发,中原文化因素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可与中原并驾齐驱。中唐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两宋时期,江浙成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苏南尤为突出,历元、明、清一直保持着这种领先地位。明后期以降,在农业、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商品经济长足发展,市镇繁荣,成为我国最早、最明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继续增长的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例如对经商活动和商人的看法)等诸方面都表现出新的动向。江苏历史上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孙吴时就特别提倡航海,北通辽东,南达广海,还远航南洋各国。宋元以来,华亭(松江)、江阴、昆山、上海都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为蕃商海舶辐辏之地。海外贸易的增长,更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江苏成为先进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苏素称“人文荟萃之地”,地方历史文献特别丰富,这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几年前,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牵头,组织一批学者编纂《江苏史纲》。我有幸参加了全书的审稿工作,学习到很多本省历史知识。本书作者季士家、张华同志都是《史纲》的作者,从事过多年研究。他们和杨休同志在那部通史的基础上,又对清朝一代(鸦片战争前)史作更深入的研究,写成本书。资料丰富是本书的一大优点,作者搜集史料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实录、正史、杂史、文集、笔记、档案、奏议以及数量庞大的方志,还利用了实物和实地考察资料。本书虽称《史概》,却并非泛泛的概述,叙事具体,处处引用史料原文,注明出处,内容充实,省却读者许多查检之劳。本书的另一优点是,在全面系统叙述有清一代江苏史的大框架下,对一些重要问题作了重点研究,进行详细论证。如江苏建省的经过与年代问题,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长问题,城市和市镇的繁荣以及三种类型市镇的划分,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增长及其因封建势力压抑而未能迅速发展问题等,几乎都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专题研究。此外,科学文化一章叙述尤详,介绍了近百名杰出的科学家、医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史学家、画家、版本目录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成就,使读者切实了解到江苏确实是名家云集、人才辈出之地。总之,写出了江苏历史的特色,是本书的成功之处。(www.xing528.com)
诚如作者所说,清代江苏史上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而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尽如人意的课题,但这不是此册十来万字的综合性著作所能完成的任务。另外,本书仅写到鸦片战争前,还不算完整的清代江苏史,我们期待着续编的问世。
以上所说只能算是粗浅的读后感,不敢云序。
1990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