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宋社会经济研究:理论素养、生产效率和制度因素的分析

两宋社会经济研究:理论素养、生产效率和制度因素的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劳动生产率标准,抓住科学技术、劳动工具、人均产量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强调经济的绩效、效率。而拙文的写作,则是以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为依据,希望深入到劳动生产率的背后,去发现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的方向;同时把制度作为影响经济绩效的内生变量,试图找到推动劳动生产率发展的体制因素。

三、理论素养

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还要时刻关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进展。大而言之,史学研究涉及历史进程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借助社会科学的各种分析工具,方能够鞭辟入里,火眼金睛,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此谓之创新。小而言之,研究中国经济史,也必须借助经济学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方能把握经济深层的脉动,掘发出传统社会经济演进的趋势和规律来。总起来说,史学研究决不能自设藩篱。只有努力实现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才会有助于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拙文《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15]以评价宋代经济发展水平为任务,但此前已有漆侠先生《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迁》[16]及其弟子姜锡东《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问题(笔谈)———宋史部分》[17]相继发表。漆侠先生总结了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唐宋变革期的各种学说,认为从唐代的农奴制向宋代的租佃制过渡是唐宋变革期的最主要变化,而宋代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古代经济的最高峰。从他的论证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社会形态学说,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特色。姜锡东认为,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方法上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两种比较,标准上要引入劳动生产率这个核心指标。依照这个标准评判,姜锡东教授认为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顶峰。强调劳动生产率标准,抓住科学技术、劳动工具、人均产量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强调经济的绩效、效率。由此可见,姜锡东的学理资源来自于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而拙文的写作,则是以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为依据,希望深入到劳动生产率的背后,去发现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的方向;同时把制度作为影响经济绩效的内生变量,试图找到推动劳动生产率发展的体制因素。也就是说,我借用的是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和当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的学说。

约翰·希克斯在1969年发表了《经济史理论》[18](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第二年他藉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现代经济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而在此之前则是习俗经济和指令经济。什么叫习俗经济呢?比如说村社共同体,如农村公社,按照远古沿袭下来的习惯,耕地是公共的,“三年一换土易居”,这就是村社共同体下的习俗经济模式。习俗经济再往前发展一步就是指令经济,比如说西欧的领主采邑制。采邑制度下,领主指派农奴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劳动者依照指令行事,这就叫指令经济。在希克斯的经济理论中,指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的方向,那就是从习俗经济中间经过指令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交换。市场就是交换的场所,有交换行为发生的地方就有市场。为什么要进行交换?因为交换背后有劳动分工,分工意味着每一个劳动者不可能用自己的劳动产品直接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劳动分工,而且劳动分工在其演进过程中会越来越发达呢?因为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不同劳动者可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专长,以便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交换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它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和个人的效用。而社会分工则使劳动者的效率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但是,我认为约翰·希克斯的这个反映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有推进的余地。现在我们要问,推动经济体制从自然经济向交换经济(也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坚持生产力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推动自然经济向交换经济前进的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我把希克斯所指出的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方向命名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从封闭的自然经济、习俗经济、指令经济逐步发展为大家能够进行平等交换的一个开放经济体制。现在我们再加上一个变量,那就是“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什么?就是人类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变成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于是,评价经济发展的标准就成为一个两维的模型(图见本书第四章《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的首次启动》)。

从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经济体制是古代自然经济———既是自然经济,又是手工劳动,我们把它命名为古代自然经济,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这是在第三象限。由封闭体制往开放体制发展,这就进入了第四象限,演进到第二步。这时仍然是手工劳动,但是由于科学技术获得一定水平的发展,已经发明了用畜力推动的水车、发明了陶车等一些简单机械。生产力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产品能够有剩余,可以投放到市场中去。市场化生产的目的就是出卖劳动产品,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就叫做原始工业化经济。在原始工业化经济阶段,它还是手工劳动,虽然有了简单机械,但是没有经过工业革命,没有蒸汽机作为动力。然而,在经济体制上它却是开放的,其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原始工业化经济再推进一步,就进入到现在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从生产力来看,是机器生产;它的经济体制也是开放的,是为市场进行生产。

这样,通过对希克斯理论的吸收和创新,加上了一个生产力坐标,于是我们对人类社会各个经济体的演变方向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评价标准则更为准确。人类的经济发展道路就是从第三象限到第四象限,再到第一象限,亦即从自然经济到原始工业化经济,再到现代市场经济。附带说一句,若是封闭体制下的机器生产模式,则属于现代的计划经济,它处于第二象限,其弊端已经为我们所熟知。这样,一方面借用希克斯的经济体制的演进理论,再加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资源,两者的结合就变成了上面这样一个两维的经济发展模型。这个模型告诉我们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类经济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经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始工业化经济,迈向机器生产和开放的市场经济,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普天之下,概莫能外。因此,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先进,不能仅看这个经济体规模的大小。经济体大不一定就先进,经济体小也不一定落后。若是经济体有活力,小可以变大,比如英格兰的发展;反之,大的经济体亦可以衰退,就如近代门槛前的清朝中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哪个经济体更靠近机器生产,更靠近开放体制,哪个经济体就更加先进。比较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应该从这个根本之处入手。

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我们就会看到,宋代经济和汉唐经济最重大的一个区别,除了租佃制普遍以外,就是工商业文明因子的成长,这是把握宋代经济和汉唐经济不同的最根本最要害之处。宋代商业的繁荣,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海内外市场的扩大,纸币和商业信用的出现等等,表明在宋代东南六路的一些区域经济中,出现了原始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宋代因为更加靠近开放体制(明清在大部分时间内闭关锁国)、更加靠近机器生产(明清因人口增长幅度超过耕地增长幅度而更多地依赖手工体力劳动)而在实质上比明清更先进;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明清超过两宋,但从劳动生产率看,明清很可能不及两宋。

当然,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借助相关经济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的同时,必须能够回到中国的历史实践中去,真正地与“地气”相接。离开了对中国古代丰富的经济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单纯依靠所谓先进的理论工具,得出的研究结论必然是似是而非,只能成为“套帽子”的学问———注解式的史学研究。如果理论工具的应用与史料的使用成为两张皮,那就绝不可能揭示出纷繁复杂的历史本真,自然也无法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经验。

【注释】

[1]本章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葛金芳:《中国经济史(第五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4]葛金芳:《从南宋义役看江南农村治理秩序之重建》,《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1期。

[5]聂崇岐:《宋役法述》,载《宋史论丛》,中华书局1980年版。(www.xing528.com)

[6]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宋元明部分)》,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

[7][日本]曾我部静雄:《宋代财政史》,东京,大安会社1941年。

[8][日本]周藤吉之:《南宋における义役の设立とその运营》,东洋学报1966年4期。

[9][日本]伊藤正彦:《义役————南宋朝における为社会的结合の一形态》,《史林》1992年第5期。

[10]王德毅:《南宋义役考》,《宋史研究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1]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12]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1—562页。

[13]黄繁光:《宋代民户的职役负担》,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1980年版;《南宋义役的综合研究》,《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

[14]葛金芳:《中国经济史(第五卷)》,第631—669页;《唐宋变革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218页。

[15]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第368—386页;《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6]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7]姜锡东:《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问题(笔谈)———宋史部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8]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