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料功夫
史学是实证科学,任何一个论断,只有在获得充分完备的史料说明时,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治史者没有不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梳理功夫的。如对两宋摊丁入亩的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第五卷)与《唐宋变革期研究》两本拙著中均有相当篇幅述及[14]。20世纪80年代,我在阅读宋代史籍的过程中陆续发现,宋代也有不少地方在按农户的受益面积均摊水利工程所需的材料和人工;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徭役转化为代役税,而代役税的征收依据是依农户资产高低、田产广狭为等差。这引起我的警觉:从杨炎两税法,中经明代“一条鞭法”,清初“摊丁入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传统社会的赋役征取结构,有一个从双轨制(同时按人头和田亩征取赋役)向单轨制(人头税和徭役逐步消亡,单征田亩税)演进的明显趋势。但从杨炎两税法到明中叶“一条鞭法”这800年中,是否存在人头税和徭役向田亩税归并的趋势却无人论及。如果说,晚唐五代因藩镇割据而致两税法的良法美意无法推广,金元时期因周边游牧部落入主中原打断了原先赋役结构演变的发展逻辑,那么至少两宋300年还是个明显的“缺环”。如果两宋时期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就应说明其原因何在;如果存在,那就必须以史料为据,说明其存在的种种表现。为此,笔者从无意识地碰到此类材料,立即转入到有意识地搜集此类材料。结果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宋会要辑稿》、宋人文集和宋元方志中找到数百条相关材料,再经爬梳分类,发现宋代的确存在着摊丁入亩趋势。第一个表现,部分力役转化为代役税,代役税同时向田亩税归并;第二个表现,尚未转化为代役税的那部分力役,转而依据税额、物力、户等摊派;同时还在身丁钱的征收、支移向脚钱的转化以及残存兵役的派发中发现若干旁证。也就是说,这个课题不仅题目是从阅读史料中发现的,而且这个课题的证明也是靠史料的逐步充实来完成的。笔者的经验是,万字篇文章约需100张卡片来支撑,当然最后写入文章的只五六十条。事实上,在研究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虽有感觉或曰想法,但迟迟不能动笔,史料不足征之故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料从来就是任何一项历史研究都绕不过去的原初出发点。无史料则无史学,因为你无法展开证明过程。广搜史料并善用史料,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必备功夫。(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