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南宋所造桥梁约略可分如下几类:一是梁墩桥,即水中建有桥墩,墩上架设横梁的桥。桥墩一般为石墩,墩上架设木梁或石梁,故又可细分为石墩木梁桥、石墩石梁桥两类。梁墩桥上加盖廊屋用于遮风避雨以保护、装饰桥身,便演进为廊屋桥。廊屋桥为梁墩桥的变种,尚未脱离梁墩桥的基本特征。二是浮桥,这是在水中建造浮体船墩,船墩上架设木制桥板,可以浮在水面,随水涨落而起伏的桥梁。三是拱桥,这是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桥梁。四是伸臂梁桥,利用木或石料,纵横相间,层层挑出,以增加桥梁跨度,有木伸臂与石伸臂之区分。还有一类桥梁由多种造桥方式组合而成,无法归入上述各类,暂且称为“组合桥梁”。
(一)梁墩桥
梁墩桥,是指在水中建有桥墩,墩上架有横梁的桥。桥墩一般用石材建成,可抗水蚀和波浪冲击。梁墩桥又可细分为石墩木梁桥和石墩石梁桥两种。这是南宋最为常见的一类桥梁。
1.石墩木梁桥
南宋时期石墩木梁桥的建造相当普遍,其中著名的有:
惠政桥,原名“平政桥”,位于今福建省松溪县南门外,高宗绍兴五年(1135)建。惠政桥“在县治南门外,绍兴乙卯(1135)邑人李叔安、李自南建,名曰‘平政桥’,后圮于水。丙寅(1146)僧圆端募众重建。淳熙丙午(1186)又水,邑人刘无言鬻田倡而复之,崇为六址,各高五丈许,覆屋三十二间,廓腰缦延,檐牙高啄。淳祐己巳[12]李援之增修益固,乃请郡人徐清叟改书今名”[13]。后经绍兴十六年、孝宗淳熙十三年两次重建,看来在第二次重建后“覆屋三十二间”,演进为廊屋桥。
朝天桥,原名“濯锦南桥”,在福建建宁府南门外,绍兴年间建。朝天桥“在县治正南门外,旧名‘濯锦南桥’。宋绍兴间建石址,木梁高三丈,酾水一十三道,上砌以砖,覆屋七十三间,横跨双溪之上”[14]。有“覆屋”,属廊屋桥。
拱辰桥,原名“濯锦北桥”,在福建建宁府北门外,绍兴年间建。拱辰桥“在县北门外,旧名‘濯锦北桥’。宋绍兴间主簿宋翔重建,址梁水道皆与朝天同,覆屋八十三间,又名‘童游’。淳祐间重修,更名‘淳祐’”[15]。桥上“覆屋”,又是廊屋桥。
善济桥,在江西上饶县,积七年之功于理宗宝庆三年(1227)建成。“里人叶君泽……相形势庀工徒,迭文石以砋之,架巨梁以梁之。经始于嘉定辛巳(1221),至宝庆丁亥(1227)告成,凡为屋五十有四楹,枕溪百余丈,靡金钱几十万缗,旁为僧庐以职守视,割田立墅以备缮修。”[16]也是廊屋桥。
镇安桥,在福建建宁府天门外,理宗绍定元年(1228)建。镇安桥“在朝天门外,跨于何潭之上,绍定元年(1228),县令赵纺夫伐石创建,为址六,为屋以楹计者百有四,中为放生亭,桥之东别构济川庵”[17]。廊屋桥。
湖桥,在四川绵竹县,建于理宗绍定四年(1231)。湖桥“度地飞凫门外猪(潴)为湖,周广六十有五丈,伐石为四矼,矼崇四尺,架梁其上而屋之,衡从合十丈以通南北车徒之往来,始绍定四年春二月戊午,讫夏四月壬午”[18]。“矼”原指石桥,这里是石质桥墩。又是廊屋桥。
济川桥,在福建延平府顺昌县,绍定年间(1228—1233)由浮桥改建而成。济川桥“在县治东,宋元祐中县令俞伟始建浮桥,绍定中县令赵必英累(垒)石为址,而梁其上,并复(覆)以亭,元季毁”[19]。桥上建亭,可视为简易型廊屋桥。
2.石墩石梁桥
石墩石梁桥建材全部为石料,施工难度加大,且耗工耗时,但一旦建成,坚固耐久,使用寿命也较长。比较著名的有:
百丈桥,据茅以升先生介绍,该桥“位于广东省遂溪县南130里特侣塘。石板梁桥。绍兴初(1131)冯氏创建。嘉定十六年(1223)知军陈斌命僧妙应募修,妙应攻苦食淡,率其徒五十余人,巧者运谋,壮者竭力,翌年桥成。石墩十五,以石板架之,长五十丈,南北堤道各半”[20]。
石笋桥,据唐寰澄先生介绍“在泉州市西门外笋江上,旧名浮桥,原是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以舟为梁搭的浮桥。绍兴三十年(1160)改建为石墩石梁桥,但仍称作浮桥。桥长八十余丈,宽一丈七尺。桥栏边上,原有‘八塔、八护神、四石将军、四狮、一中亭宫’”[21]。
望仙桥,在上海松江县,“是座石梁桥,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它外形古朴,结构简练。在石梁上有莲花纹图案。桥面是武康石雕,略呈拱形,其弧线条十分自然。石梁下以木梁垫承,现木梁已腐朽,但是桥墩、石柱、梁眼仍清晰可见。望仙桥是松江县最古老的石桥,也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桥之一”[22]。
东庙桥,位于苏州吴江市七都乡的横塘村,“是一座东西走向的3孔石梁桥,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桥长21.5米,高4.21米,中宽2.1米,桥堍宽2.75米,中孔跨度为4.6米。三孔桥面架设6根石梁,石梁间铺置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凿成弧形……桥梁造形美观大方,富有艺术感染力。东庙桥的桥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和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均匀。中孔石梁中间镌刻‘绍定’二字,次孔石梁边端又分别雕刻四组流云图案,线条流畅,形状各异,刻技熟练精致”[23]。
虎渡桥,位于福建漳州市,“绍兴年间为浮桥。嘉定年间(1208—1224)改为木梁石墩桥,‘垒石为址,酾为十五道而屋之’,改名为通济桥。嘉熙元年(1237)失火烧毁,又改为石墩石梁。《府志》称:‘以石为梁,长二百余丈,梁长八丈余,厚亦如之,桥东西各有亭。’《方舆纪要》载:‘易梁以石而不屋,越四年乃成,长二百丈,址高十丈,酾水亦十五道。’虎渡石梁长达八丈余(约24米)。所谓‘厚如之’,并非厚亦八丈,而是厚度按比例增大。现在桥长285米,高约15米,尚残剩老桥孔五孔。现存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200余吨”[24]。
3.廊屋桥
梁墩桥上加盖廊屋用于遮风避雨以保护、装饰桥身,便将梁墩桥演进为廊屋桥。廊屋又称桥屋、亭屋,其作用首先在于保护木梁不受风雨侵蚀,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其次可为行人提供休歇场所;还可起到装饰桥梁、美化环境的作用,因而廊屋为梁墩桥上的附属功能性建筑。前述石礅木梁桥绝大多数为廊屋桥,现再举数例。
(浙西湖州)武康县千秋桥跨前溪,吴黄武元年创建,建炎初兵火焚毁,知县曹纬募邑人重建,覆之以屋[25]。
(安徽休宁县)内翰桥,在县西二里,宋宝庆丁亥(1227)内相程珌建,叠石为垛,屋二十楹。珌侄若畴记,景定中西岸洪水冲激。元末兵毁[26]。
(福建尤溪县)青印(桥),在县治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建,累石为址,覆之以亭[27]。
(福建安溪县)龙津桥,在县治南,即古黄龙渡,宋绍兴八年(1138),县令倪誉始以舟为浮桥。淳熙二年(1175),县令赵善竦再修。庆元五年(1199)县令赵师戬始创石址木梁。嘉泰二年(1202)县令龚晏始成之,长六十八丈,广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间。咸淳丁卯(1267)县令钟国秀重修。元至正间圮[28]。
(福建安溪县)凤池桥,在县治西,宋开禧三年(1207)县杨承祖始建。嘉定六年(1213),县令陈宓重修石址木梁,覆以屋凡四十六间,邑人德之,刻石曰“陈公桥”,复齐以为专前人之功,纳之水以其接于凤山,改为“凤池桥”。后四十三年沙拥石出,若有所待。邑人复募而峙立焉,俗呼为上绿桥[29]。
(福建建宁府)平政桥,跨大溪,立趾十有一,各高七十二尺,酾水之道有九梁,空而行,复为屋二百六十楹于其上而栏翼之。万石桥,在北津,为趾十有五,屋一百十楹于其上而栏翼之[30]。
这类廊屋桥一般都是石礅木梁或石礅石梁桥。有的是在原来的浮桥桥址处改建而成的(如安溪龙津桥),有的则是原桥焚于战火,重建时“覆之以屋”,变为廊屋桥(如湖州武康县的千秋桥)。
(二)浮桥
浮桥,用舟船充当浮体桥墩,从而不需要修建固定桥墩,解决水流湍急一时无法建造梁墩桥的难题。有关记载如:
浙江兰溪县悦济浮桥,“旧名中浮桥,位于浙江省兰溪县西门外,跨衢婺二港。浮桥。绍兴中运使江衍创建,知县江文衡继成之”[31]。
江西赣州知政桥,绍兴二十年(1150)建,“为舟三十有四,布板甚良,掖以朱栏,治铁为琐(锁),辫竹为缆,极维絷之,固其条,修(长)七寻有半,广(阔)五之一,为亭凡四,桥之心曰‘卧虹’,其东岸曰‘利涉’,其西岸则‘临章’,左而‘双清’”[32]。(www.xing528.com)
江西临川县文昌桥,“在郡城东,跨汝水之上,直文昌门。宋乾道间太守陈森始为浮梁,凡四十五艘,名通济,建亭于东西涯。淳熙乙未(1175)太守赵烨复新之,益艘九”[33]。
新喻县秀江浮桥,“……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1187)之冬,僝功于己酉(1189)之秋也。作之者谁?县尹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于是僦甿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辏,运木挽土,月千其人,刳剡舴艋二十有奇,于铁于石,载维载堤。桥成,溯而望者,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鸟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34]。
台州临海县中津(浮)桥,“在县南一里,修八十六丈,广一丈六尺,淳熙八年(公元1181)唐守仲友建,桥之节二十有五,藉舟五十,规制闳缜,为一时壮观。先是城临三津,其中最要,自瓯闽道黄岩而度者肩摩袂属,至此每病涉。桥成如履通衢,顾以潮汐降升,朝撞暮簸,春水至夏,秋水溢暴,流吞齧(啮)久则不支。自绍熙元年(1190)江守乙祖、庆元元年(1195)周守□、二年刘守坦之、嘉定四年(1211)黄守□、六年(1213)俞守建皆重修之。刘更名‘庆元’,黄仍其旧(名)。十五年(1122)齐守硕逆防其坏,大加崈葺,舟补旧者四十,创新者十有四,布版道二十有七,钩栏一百六十有二,又以余材别为舟五,穴南岸藏之,以备异时更易,视旧盖有加矣。桥面有亭,遇祝圣则于其地放生焉。北有皇华亭,世传皇华真人上升处,南又有飞仙亭”[35]。
广东曲江西河浮桥,又名遇仙桥,位于曲江县西门外。北宋天圣间(1023—1032)殿中丞陈宗宪创建。庆元五年(1199)提刑陈删定重修,计25舫,铁索长160丈。以钱四千贯买田,岁收二百斛为修桥费[36]。
浙东黄岩县利涉浮桥,“嘉定四年二月,黄岩县浮桥成……‘桥长千尺,籍舟四十,栏笝繂索,堤其两旁,梱图狻猊,讫三十旬,斥铁九千,木石二万五千,夫工六万余。’”[37]
严州济川浮桥,“定川门外跨新安江为浮梁,凡百二十艘,旧名政平,前志名永通,宝祐丁巳(1257)知州李介叔重建,至景定庚申四年(1260),往往腐脱,往来者病焉。今侯钱可则一新之,名之曰‘济川’,为亭于桥之北,曰‘要津’”[38]。
江西袁州分宜县浮桥,“为舟十有六,袤四百尺,广十袤之一”[39]。
浮桥视河溪宽窄,用舟不等。河宽处如严州定州门外跨新安江两岸的济川浮桥,用一百二十艘船,河溪窄处如江西分宜县浮桥只用十六艘便可。但一般用船在二三十艘至四五十艘之间,其造价亦不菲。广东曲江的西河浮桥还预先用钱四千贯买田,以每年所收的二百石粮食作为修桥费用,可谓考虑周到。
(三)拱桥
南宋拱桥也为数不少,略举数例如下。
广西阳朔仙桂桥,“位于广西阳朔县白沙乡旧县村,横跨遇龙河东岸支流上。石拱桥。桥有碑记,风化剥蚀严重。经辨识,此桥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重建于绍兴七年(1137),为临桂县东乡大圩匠人所建”[40]。
苏州行春桥,“在江苏苏州市横山东茶磨屿下,跨石湖北渚,又名越城桥,为9孔石拱桥。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始建”[41]。
浙江黄岩县孝友桥,“在县西一里,修六十丈,广三丈,跨大江别浦,元祐(1086—1094)中令张元仲垒石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桥。庆元二年(1196)圮于水,县人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当中,坎两旁以竅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桥”[42]。
福建长汀县东门外水东桥,“原名济川桥,该桥系庆元间(1195—1200)建造,在元、明、清三代屡毁屡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再次重修。该桥为双孔半圆石拱,每孔净跨17米,桥面宽5米。拱券为石灰浆砌条石,券石厚40厘米。拱顶上铺50厘米石板。”[43]
建康(今南京)大中桥,“在江苏南京市建康路、大光路交界处秦淮河上,旧名白下桥,又名长春桥,为3孔半圆形砖石混合拱桥。桥长40米,宽12.8米,建于五代南唐,南宋嘉泰四年(1204)重建。桥拱两侧面券用青石条砌筑,中部全用砖块砌筑”[44]。
苏州吴门桥,“在苏州吴县盘门外,原名新桥,为3孔石拱桥,后改建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南宋绍定年间重建。桥高11米”[45]。
青浦(今属上海)金泽紫石桥,“正名为普济桥,又名圣堂桥,因桥用紫色石建成,故习称紫石桥。紫石桥始建于咸淳三年(1267)。桥顶外侧,镌有年代题记,至今依稀可辨。清雍正(1723—1735)间重修。今桥除部分栏杆石料不同外,其他均为原有的紫石。桥为单孔圆弧石拱,净跨约10.5米,矢高约4.5米,桥宽2.75米,全长26.7米”[46]。
临安六部桥,“在杭州市上城区凤山水门内,原名亭驿桥,建于南宋。因当时六部均集中这带,故称六部桥,为单孔石拱桥,跨径约5米”[47]。
这些拱桥有的全用石条构筑,有的在拱的两侧用条石,而在拱顶用砖块,以减轻拱顶的压力。视桥长短,各桥孔数不等,有单孔桥,也有二孔、五孔、九孔桥。孔的跨度从五米到十七米,亦不等。跨度越大,技术要求越高,建造的难度随着跨度加大而增高。惟上述各桥多半经后代改建或重建,故很难搞清楚现存样貌是否还是宋代原貌。
(四)伸臂梁桥
梁墩桥一般以木或石为梁,由于受其强度的限制,跨度不能太大,一般只达到七至十米;超过太多,梁受重载易于弯曲变形甚至折断。梁墩桥的桥墩在水里施工比较困难;加之桥跨受梁的限制,桥墩必然很密,造成排水不畅。一旦遇到洪流暴发,桥墩易被冲歪,墩脚也易被淘空,致使桥梁圮毁。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建桥者经过长期摸索便发明了伸臂梁桥,以增加桥的跨度来减少桥墩数[48]。伸臂梁桥又有木伸臂与石伸臂之区分。
伸臂梁桥以木伸臂梁为多。如渌水桥,位于湖南省醴陵县城南,跨渌水上,是一座多孔连续的石墩木伸臂梁桥。桥长约二百零三米,宽五点三米。渌水桥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由知县家遇主持修建,当时桥为桩基石墩,木伸臂梁。《醴陵县志》载:“椓大木为杙(木桩)于潭底,而累碕石(石条)于水上,为墩七。雁齿挤排,架木成梁。”[49]
石伸臂的记载为数不多,前述石笋桥即采用了石伸臂梁技术,其桥墩上有四层石条,层层挑出,承托石梁,以增加墩间跨径[50]。
(五)组合桥梁
还有一类桥梁,由多种桥型组合而成,无法予以简单分类,故将其归入“组合桥梁”。此类桥梁以潮州湘子桥、绍兴八字桥、闸桥最为典型。
1.潮州湘子桥
在潮州古城的东门外韩江之上有一座历史名桥叫湘子桥,又名广济桥。它是中国桥梁史上唯一的一座集拱桥、梁桥和浮桥于一体的桥梁。从江岸到第一个桥墩处为拱桥,向江中延伸后为梁桥,在水深流急的江心主河道处建开合式浮桥,与东西两段桥梁相接。如遇船舶或木排通过,可将浮桥解开,待通过后再重新合拢[51]。2007年6月18日潮州市政府举行了广济桥修复庆典仪式,历时五年的修复使它重焕新颜。
2.绍兴八字桥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区八士直街,南临东双桥和纺车桥,北与广宁桥相邻。八字桥轴线方向与广宁桥相垂直,而和东双桥及纺车桥平行。建于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间,理宗宝祐四年(1256)重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曾重修。据桥梁史专家丁大钧先生介绍,该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桥梁,系梁式石桥。这座桥建造在三河交汇处。桥主跨为东西向,横跨稽山河,桥面长5.50米,宽3.1米,桥高5.75米,孔高4.15米,跨长4.80米。桥东端逼近民宅,因此折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南、北落坡有供纤夫行走的纤道,并未穿过主孔,因此未构成立交(跨道)条件。桥西端向西南两个方向落坡,西端南落坡跨越断头,河东端南落坡下设有桥洞(所通河不知名,已湮废),以一桥跨三水,解决了二条河、三条街交错的交通问题[52]。其功能与现今城市在交通枢纽处建立交桥颇有相似之处,至少从设计理念上看比较接近。
3.闸桥
闸桥是闸与桥的组合,是水利与交通两重功能相结合的产物,有单孔闸桥与多孔闸桥之分。单孔闸桥均为石壁式桥台。桥台石板上凿有闸槽。必要时,闸槽中横置木板,或放下专用的闸门,即可达到抵挡洪水、海水,或内蓄淡水的目的。《宋史》载:“淳熙二年(1175),两浙漕臣赵磻老言:‘临安府长安闸至许村巡检司一带,漕河浅涩,请出钱米,发两岸人户出力开浚。’又言:‘欲于通江桥置板闸,遇城中河水浅涸,启板纳潮,继即下板,固护水势,不得通舟。若河水不乏,即收闸板,听舟楫往还为便。’”[53]此处“置有板闸的通江桥”即为一座闸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