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纺织机户数量增加及性质—《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宋代纺织机户数量增加及性质—《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各地均有这种已与农耕分离的纺织机户的存在,且数量在不断增长之中。由此看来其性质当属小商品生产。机户一家均以纺织为生,男性织工急剧增多,男耕女织的传统格局开始动摇,劳动者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这是南宋时期纺织产量、质量和技术远远超过前代的内在动因。

宋代纺织机户数量增加及性质—《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四、纺织机户的增多及其性质

在多数情况下,纺织业中的机户是由家庭成员组成、专以纺织为生的手工业作坊。少数大中型机户拥有数十、上百张织机,已使用雇佣劳动。漆侠先生对宋代纺织机户的研究有开创之功[34],可以参阅。南宋各地均有这种已与农耕分离的纺织机户的存在,且数量在不断增长之中。

在川蜀地区,北宋时期已有机户不少。南宋初年陆游亲眼所见,成都市内“锦机玉工不知数”[35],直至元朝初年揭傒期还说,都江堰“缘渠所置碓磑、纺绩之处以千、万计”[36]。在两浙为代表的东南地区,机户更是比比皆是。如婺州治所所在的金华县,“县治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号称衣被天下”[37]义乌县“山谷之民,织罗为生”[38]。这些织作为生的金华县民、义乌山民,均是专业机户。此外,洪迈《夷坚志》中提到的在临安丰乐桥侧开机坊的“周五家”,以及“润州范公桥织罗张八叔”[39]等,应是纺织作坊性质。越州剡县机户所织“强口布”,更是名扬四方,“商人贩妇,往往竞取,以与吴人为市”[40]湖州,正如前引陈旉《农书》所云,“彼中人唯借桑办生事”,以绢易米为生,也是机户集中之地,所谓“本郡山乡以蚕桑为生计,富室育蚕数百箔,兼工机织”[41]。在苏南常州[42]、浙南温州[43]、皖南徽州[44]和浙西华亭[45](今属上海)等地,均可见到机户活动的身影。

机户来源大体有二。一是由市民家庭副业而来;二是与土地脱离关系的农村善织之家演变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其特征有四:其一,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其二,已经脱离土地与农业劳动;其三,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织机;其四,以谋生为目的,专事纺织。由此看来其性质当属小商品生产。当然其中拥有多架织机的“机纺”已经雇佣工匠来弥补家庭劳力的不足。如“吾乡白石村民为人织纱于十里外,负机轴夜归”[46],就是此类受雇于机户的专业工匠。(www.xing528.com)

当然必须承认,南宋时期自给性的家庭纺织业仍是纺织业主体(我们说民营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是相对于官营纺织工场而言的)。农家所织绢帛,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交纳赋税,二是自家衣着。因此在多数农家中,往往是自种桑、自饲蚕、自缫丝、自织绢。陆游诗称“人间何地不耕桑”,“村落家家煮茧忙”[47]范成大诗称:“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丝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48],反映的就是这种自给性纺织副业生产。但是如前所述,南宋时期作为独立手工业者的机户在急剧增加之中,无论城乡,均是如此。机户的大量涌现并日益成为纺织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机户一家均以纺织为生,男性织工急剧增多,男耕女织的传统格局开始动摇,劳动者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这是南宋时期纺织产量、质量和技术远远超过前代的内在动因。

个体机户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发生两极分化,上升机户要扩大生产必定向家庭之外寻觅新的劳动力;而破产机户只好出力受雇成为雇佣工匠(如前所述“负机轴”“织纱于十里外”的“白石村民”),则又推动了雇佣关系的发展。机户以及其他行业中的独立手工业者不断向城市集中,推动着中古时期的消费性城市向近古时期的生产性城市发展,为城市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例如前述金华“县治城中,民以织作为生”,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更为重要的是,独立机户的出现在社会分工上打破了男女性别的畛域,说明耕织分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耕织分离程度的高低,向来是经济史家衡量农业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