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宋社会经济:专业蚕桑户与桑圃户的兴起

两宋社会经济:专业蚕桑户与桑圃户的兴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说明,蚕桑业已从粮食种植业中分离出来。[29]与此相应,农村中专门以种桑卖叶为生的现象也已出现。郭正忠先生把这种靠植桑卖叶为生的专业户,称为“桑圃户”[31]。桑叶市场的出现,为蚕桑户放弃植桑而专事育蚕缫丝提供了条件。

两宋社会经济:专业蚕桑户与桑圃户的兴起

三、专业蚕桑户、桑圃户的出现

纺织业的生产需要蚕桑户提供丝源,蚕桑业的商品化和蚕桑户的独立发展进程在两浙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谈钥的《嘉泰吴兴志》中介绍了湖州一带植桑业的兴旺景象,说“(湖州)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富室有蚕至数百箔,兼工机织”。又说“今乡土所种,有青桑、白桑、黄藤桑、鸡桑、富家有种数十亩者,檿桑、山桑也,生于野”。[20]两宋之交农学家陈旉说,湖州吉安县农户“惟籍蚕办生事”[21]。据南宋洪迈记述,湖州地区的某些村落中,已不乏“递年以蚕桑为业”[22]的专业户。据程俱所言,秀州以及“杭、湖等州属县,多以蚕桑为业”[23]。据原籍湖州、又在越州做过通判的施宿说,越州剡县(后改嵊县)的“商人贩妇,往往竞取”本地机户所织的“强口布”,“与吴人为市”[24]。而剡县所属的绍兴地区更是“习俗务农桑,事机织”[25]。我们看到,这些农户多半已经不再从事粮食种植,而是“以蚕桑为生计”,“惟籍蚕办生事”。他们的口粮是从商贩处买进的,所谓“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说明,蚕桑业已从粮食种植业中分离出来。

再进一步,如果市场上有桑叶供应,那么这些养蚕缫丝户和土地的关系就可以切断。南宋的一些笔记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专门以植桑卖叶为生的生动事例。洪迈的《夷坚志》中介绍说,高宗绍兴初年,浙西江阴有一家“育蚕数十箔”的村民,在市场桑叶短缺、桑价飞涨之极,遂将自家所养之蚕全部烫死,改为采买桑叶取利[26]。此外,江东路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地区)“桑叶骤贵,斤值百钱”,沙溪民张六翁有桑叶千斤,转念杀蚕买叶牟利,便与其妻和儿媳商量说:

吾家见叶之饲蚕,尚欠其半,若如今价,安得百千以买?脱或不熟,为将奈何?今宜悉举箔投于江,而采叶出售,不唯百千钱可立得,且径快省事。[27]

这个张翁见桑价上涨,有利可图,遂决定不再养蚕,而专营桑园,卖叶为生。从以下材料看,当时确实存在着桑叶市场。释文珦《蚕妇叹》:

蚕已三眠蚕正饥,家贫无钱买桑喂。[28]

高斯得《桑贵有感》:

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www.xing528.com)

岂谓桑徙贵,半路哀涂穷。[29]

与此相应,农村中专门以种桑卖叶为生的现象也已出现。陈旉说:“约计自有叶看养,宁叶多而蚕少,即优裕而无窘廹之患乃善。今人多不先计料,至阙叶则典质贸鬻之无所不至,苦于蚕受饥馁,虽费资产,不敢悋也。”[30]农家养蚕,叶多蚕少之所以较为有利,就是因为存在着桑叶市场,且叶价较高,专卖桑叶即可获利。郭正忠先生把这种靠植桑卖叶为生的专业户,称为“桑圃户”[31]。桑叶市场的出现,为蚕桑户放弃植桑而专事育蚕缫丝提供了条件。晚年退隐石湖的范成大《缫丝行》称:

今年哪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32]

说明市场上的确有丝可买。南宋江东歙县人方岳(1199—1262)《扣角》诗: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33]

麦收季节尚需卖丝籴谷解决吃饭问题,可见这些蚕桑户却不再自己种植粮食;而生丝市场的出现,又是只织绢不缫丝之类机户出现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