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铜钱积贮沉淀看民间对铜钱实际价值的认同
一种情形是铜钱在各级政府的沉淀。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知益州凌策讲:“诸路钱岁输京师,四方由此钱重而货轻。”[54]宋神宗时吕陶说:“现钱大半入官,市井少有转用。”[55]苏辙也说:“官库之钱,贯朽而不可校;民间官钱,搜索殆尽。市井所用,多私铸小钱,有无不交,田夫蚕妇,力作而无所售。”[56]这些议论,所反映的都是赋税货币化程度提高后,导致铜钱进入政府库房沉积而退出了市场流通的现象。但是,这种铜钱沉淀的情形,在数量上不可能很多,因为政府有收有支,事实上宋代政府的财政开支往往是捉襟见肘,又会将征收来的货币赋税通过各种渠道返回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征收货币赋税,反而有可能推动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减少钱荒的压力。因此,更需要关注的是另外一种情形,即民间贮藏铜钱导致的沉淀。(www.xing528.com)
宋代富家积贮铜钱的情况非常普遍,史料中此类事例遍拾即是,而且学界论及钱荒成因的论著亦多所称引[57],为人熟知,故此处不再重复罗列。需要强调的是,两宋官僚、地主、商人,特别是高利贷者泰半具有积贮铜钱的惊人偏好。这种偏好对于纡缓钱荒困境极为不利。因此,政府多次采取措施予以干预。譬如,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立法规定民间持有铜钱的数量,力图减少沉淀,加快铜钱的流通。“[绍兴]二十九年立为限制:命官之家存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余限二年,听变转金银、算请茶、盐、香、矾、钞引之类。越数隐寄,许人告。”[58]为了缓解铜钱不足的局面,政府强令民间不得储存大量的铜钱,逼迫其在两年内将其使用或变换为金银、钞引来贮藏。这一法令的立法意图是明确的,但是它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可避免地遭遇尴尬,因为执法的成本太高,而民间亦可千方百计地规避,实际效果有限,徒然扰民。因此马端临不客气地评价这种作法为“末策”[59],殊不足取。宋人张义端曾记述过发生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这样一件事情:“京下忽阙见钱,市间颇皇皇。忽一日秦桧之呼一镊工栉发,以五千当二钱犒之,谕云:‘此钱日间有旨不使,早用了。’镊工亲得钧旨,遂与外人言之,不三日间,京下见钱顿出,此宰制天下小术也。”[60]岳飞的孙子岳珂《桯史》中亦有相似记载,说秦桧诈称要改铸新钱,废止原先的钱币。于是“富商闻之大窘,尽辇宿藏,争取金粟,物价大昂,泉溢于市”[61]。铜钱的沉淀是宋代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政府也曾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能够解决。但像这种诱骗的方式真是令后人齿冷!当然,稗官野史所载,未足凭信,但是,两宋时期与此相类的政府对市场的野蛮干预,确实不在少数。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当时民间贮藏铜钱引发通货沉淀现象的严重。民间大量地储存铜钱使其沉淀,一方面是因为楮币泛滥,劣币驱逐良币所致,另一方面也与铜钱的名义价值低于实际价值不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