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我写过一本《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其中谈到宋代钱荒的诸般成因[2]。在该书中,我认同刘淼、乔幼梅等先生的看法,认为“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高涨,交换规模扩大与细碎性金属货币支付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矛盾”[3]。但同时认为宋朝所铸铜钱持续流向辽、夏、金辖区,并大量流向海外;民间销钱铸器以谋利现象的屡禁不绝;大量铜钱积贮于官府(含中央和地方政府)与私家地主、商人,这些也是钱荒的重要成因。根据袁一堂、高聪明等先生的研究,宋代货币流通体制是一种垄断性的货币投放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铜钱不断向官府集中,则加剧了民间钱荒的程度[4]。高聪明认为,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即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达与商品生产不发达这一矛盾:货币只是单纯的财富象征,没有以生产资本的形式进入生产领域,因此不断被作为一般财富贮藏,而退出流通领域[5]。汪圣铎则认为钱荒是“封建国家财政收支促成的钱币大循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的”[6]。这些研究极富教益,深化了学界认识。这些成果均被采入拙著,这代表我当时的认识水平。(www.xing528.com)
近年来我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唐宋之际的经济变迁与政策转轨》之过程中,广泛研读学界新成果,并与团队成员撰写了《唐宋之际经济格局研究综述》[7]、《唐宋之际经济政策研究综述》[8]、《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9]等文。在深受学界诸贤启迪的同时,不免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如我原先认为,贱金属铜币可以满足当时细碎性日常贸易的需要,但无法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中长途贸易的需要。然而宋代历史实际表明,长途贩运性贸易可以使用交子、钱引等纸币,还有银锭和钞引等有价证券,“钱荒”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细碎性贸易中,这该如何解释?又如,袁一堂在考察北宋钱荒时认为,铜钱币值高于币价,亦即铜钱的币面值低于币材值[10]。汪圣铎亦指出,宋代“铜钱的实际购买力即市场价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11]。但高聪明却认为上述判断“难以使人信服”[12]。究竟孰是孰非,殊难一概而论。我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不免稍加留心,并将宋钱的币值问题与宋代的钱荒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故以“再探”为名,撰成此文,以俟学界同好教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