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思路
众所周知,从整个宗族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宗族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宗法宗族制深入庶民之家。但当我们将视线下移,从地方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时,就会发现宗族作为一种基层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甚至作为一种符号,是被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所利用而不断建构出来的,其中包括中央王朝对于本区域的重视程度及统治政策、地方官府的实际运作、士绅及普通民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作为等不同社会层面的内容,而这些都是与地方社会息息相关的。正基于此,本书拟以宗族为视角,对明清时期的鄂东社会作一实证性的研究。鄂东地区流传着“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本书即以对此传说的讨论开始,从而引出有关鄂东宗族的研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开:
首先,描述明清时期鄂东宗族发展的一般历程,具体看它的发展在时间、空间序列上是如何分布的,并且简要讨论在此背后的一些原因。
其次,对鄂东宗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逐次展开讨论,其中包括户籍、赋役制度对其发展的影响;祖先崇拜与神祇崇拜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等两个大的方面。
再次,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将本地宗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体化。
最后,回到本书的出发点,对“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进行一定的解读。
总之,本书试图以宗族作为切入点,展开对明清鄂东地方社会的整体研究,这是一项有关区域社会的实证性研究。
【注释】
[1]宗法制与宗族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李文治先生辨别了两者的区别:宗法制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封建伦理体制;宗族制则是宗法制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形式,它同宗法制并不密切吻合,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一般皆以宗法宗族连称(参见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第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3]参见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4]参见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242页。
[5][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张家炎:《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期。
[7]这里所提及的论著,以上述张家炎文所截至的1996年为起始,其中包括张文所未提及的部分发表于1996年以前的论著。
[8]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324页。在城市研究中,施坚雅同样批评了人们认为“地文大区是进行城市化分析的恰当单位”的看法,他将长江中游地区进一步划分为长江走廊及汉、湘、资、赣四条主要支流的盆地,见[美]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9~250页。
[9]张伟然:《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第十六辑。
[10]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11](清)顾炎武:《肇域志·黄州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2]仅笔者所知,研究成果有: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中常建华所作的综述和所编索引,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9、421~422页;王善军:《近年古代封建宗族制度研究管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3期;徐扬杰:《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6期;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前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8页;[日]井上徹:《日本学界关于明清时代宗族问题的研究》,载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常建华:《宗族志·导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页;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刘兰肖:《清代宗族研究概述》,《历史教学》1998年第9期;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13]傅衣凌:《论乡族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干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14]参见森正夫《围绕“乡族”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郑振满对于傅衣凌先生“乡族论”的总结,见郑振满、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载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参见钱杭《莫里斯·弗里德曼与〈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史林》1999年第3期;林济:《弗里德曼模式与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www.xing528.com)
[16]比方说陈其南曾使用“房”的概念,区分系谱性宗族与功能性宗族,以此证明了弗里德曼理论的功能主义倾向,见陈其南《“房”与传统中国家族制度》,载《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17]参见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参见王振忠《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徽商家族文书与徽州族谱——黟县史氏家族文书抄本研究》,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明清浙江盐商、徽歙新馆鲍氏研究——读〈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9]参见陈柯云《明清徽州的修谱建祠活动》,《徽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明清徽州的族产》,《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0]参见赵华富《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个案报告》,《江淮论坛》1993年第2期;《黟县南屏叶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周绍泉《明清徽州祁门善和里程氏仁山门族产研究》,《谱牒学研究》第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朴元熇《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明清时代徽州真应庙之统宗祠转化与宗族组织》,《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1]参见郑振满《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明清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发展》,载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明以后闽北乡族土地的所有权形态》,载《平准学刊》第5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清代台湾乡族组织的共有经济》,《台湾研究集刊》1985年第2期;《明清福建沿海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清代闽南乡族械斗探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22][美]Michael Szonyi(宋怡明).Practicing Kinship: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宗族组织与里甲制度》,载犹他家谱学会编《中国族谱与地方志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3]刘志伟:《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
[24][日]片山刚:《清末珠江三角洲地区图甲表与宗族组织的改组》,《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清代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图甲制——税粮、户籍、同族》,载《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5]参见陈国成对于北美学者宋怡明所著Practicing Kinship: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的书评,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
[26]有关江西宗族的研究,梁洪生先生用力颇勤,其足迹几乎踏遍江西各县,参见梁洪生《江西公藏谱牒目录提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将更开阔的视野投向章贡大地——赣南的地方历史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南方文物》2001年第4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一期,2003年4月,等等。
[27]王葆心:《蕲黄四十八砦纪事》,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七集》第四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28][日]佐藤文俊:《光山县麻城县奴变考》,参见[日]中山美绪《中山八郎教授古稀纪念明清史论丛简介》,载《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
[29][日]铃木中正:《乾隆十七年马朝柱的反清运动——中国民众的乌托邦运动的一例》,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0][日]谷口规矩雄:《关于明末清初的堡寨》,见山根幸夫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下册,田人隆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83页。
[31][美]William T.Rowe(罗威廉).Crimson Rain: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lifornia,2007.
[32][美]William T.Rowe(罗威廉).Crimson Rain: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lifornia,2007,pp.65-73.
[33]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4]陈支平:《从〈令梅治状〉论清初黄梅县的赋役》,载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版。
[35]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1929—1949年鄂东民事诉讼案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6]林济:《从黄州看明清宗族社会变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文化冲击、革命与近代宗族社会——以近代湖北黄州宗族社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