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关鄂东地区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在萧铮的主持下,组织学员展开对各地土地问题的调查,其中潘钿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写就《黄冈县之租佃制度》(见萧铮主编《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60册,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一书,可谓是对本地区进行研究的先行者。在此之前,清末民初罗田籍方志学家王葆心编写了《蕲黄四十八砦纪事》[27],对明清交替之际鄂东地区的民众建立寨堡抵抗清军的史实加以考证,不过,作者显然是受到了当时反满排满意识的影响,并没有注意到建立寨堡者身份的复杂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大学历史系组织师生对鄂东这块“红色土地”进行了革命史方面的调查,并编写了《湖北省黄冈县革命史资料汇编》(1959年)、《湖北省黄梅县革命史资料汇编》(1959年)、《湖北省蕲春县革命史资料汇编》(1959年)、《湖北省罗田县革命史资料汇编》(1959年)及《湖北省英山县革命史资料汇编》(1960年)等内部资料。
本地区在历史时期经常爆发农民起义的现象,同样引起了部分国外学者的兴趣,其中,日本学者佐藤文俊对明清之际麻城县与光山县奴变的考察[28]、铃木中正对马朝柱起义的研究[29]、谷口规矩雄关于蕲黄四十八寨抗清起义的讨论[30],以及美国学者罗威廉对麻城乡村暴力的研究[31],均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学术意义更加浓厚。其中,罗威廉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根植于麻城乡土社会中的暴力传统,并且详细考察了曾、施、程、林等几个宗族的具体建构过程,在考察中他十分注意宗族精英所起到的作用。[32]与此同时,国内学者杨国安同样对明清湖北的寨堡产生了兴趣,他的研究表明,包括“蕲黄四十八砦”在内的这些湖北寨堡中有官寨、匪寨、民寨等不同的类型。[33]其他较重要的研究还有:
移民方面:据传说,四川人大多声称其祖先是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迁徙而来,葛剑雄在《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寻根》1997年第1期)一文中,对这一传说进行了部分证实。
经济方面:尹玲玲所著《明代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以武昌、汉阳、黄州地区为例》(《农业考古》2002年第1期)考察了本地的渔业生产状况。黄荣华所著《革命与乡村——农村地权研究:1949—1983,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乡村地权变更做了较细致的研究。
赋役制度方面:陈支平以稀见史料《令梅治状》为基础,讨论了清初黄梅县的赋役情况。[34](www.xing528.com)
文化教育方面:余彦文、赵瑞群:《近代黄州府贡院生员闹考事件述略》(《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王美英:《简论清代黄州府的进士》(《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宋海东:《科举制度下的黄陂人》(《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3期)等。
民间信仰方面有:梅莉:《黄陂木兰山考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杨耐:《木兰会与木兰信仰的背后——关于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木兰会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等文。
法律方面:付海晏从法律社会史的角度,对民国时期鄂东的民事诉讼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5],他所讨论的鄂东地区是按照民国时期司法区域来划分的,还包括鄂城、大冶及阳新等地,这与笔者将要讨论的鄂东地区有所区别。
在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林济关于本地宗族的研究,其著作《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黄州个案研究(明清—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及其系列文章[36]探讨了明清,尤其是近代黄州府宗族社会的村户宗族组织结构,并重点探讨了文化冲击、乡村革命与近代宗族社会变迁。林济的开创性研究,为本地区宗族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笔者继续此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另外,刘喆讨论了明清时期黄冈的宗族与庙宇的关系,同样揭示出本地区宗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7]
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研究成果丰富的地区来说,目前学术界对明清时期鄂东地方社会尚缺乏细致深入的整体研究,对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还没有涉及,或是语焉不详,以宗族为视角,对明清时期的本地社会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