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于廑文选》:揭开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秘籍

《吴于廑文选》:揭开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秘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前言这本“初学集”是武汉大学15、16世纪世界史研究室近两三年部分论文的汇集。在亚欧大陆的偏南地带以及与之毗连的北非,亦即农耕世界的主体,不论是东方或西方,历史的基本态势都是这样。不研究15、16这两个世纪亚欧大陆东西方变化的相同与不同,就难以理解400年来的世界,也就难以理解世界的当前。

《吴于廑文选》:揭开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秘籍

《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前言

这本“初学集”是武汉大学15、16世纪世界史研究室近两三年部分论文的汇集。大半是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所作,少数几篇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撰写的论文或论文中的某一部分,收入本集前作了修改。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东西两端封建国家的农本经济,在这两个世纪中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耕织结合之趋于分解,生产之转向商品化,经营、生产组织和所有制之探求新的形式或某种改变,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按各自的历史条件,多少不等地显示出旧制度统治力的松弛,显示出更新的转折或转折的动向。与这些变化相伴随,在变化较剧烈、较深刻的亚欧大陆西端,航海活动开始越出了沿海和内海的局限,飞跃为跨越大洋的,连接世界新旧大陆的远航。由此,基于农本经济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闭塞的状态,开始出现了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分散隔绝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人类“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我们这个研究室之所以标出15、16这两个世纪作为研究的主题,是因为这两个世纪所发生的变化,对从全局考察世界的历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16世纪以前,孕育各古典文明以及继此之后又发展了高度封建文明的,是农耕世界的以农为本的经济。有史以来,农耕世界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国家民族之间的征伐和掠夺,以及来自游牧世界的多次民族移徙和入侵的浪潮,但是闭塞的、地方自足的农本经济,却保持了它的韧性存在。在亚欧大陆的偏南地带以及与之毗连的北非,亦即农耕世界的主体,不论是东方或西方,历史的基本态势都是这样。分散存在的各地区,彼此闭塞,历经几千年依然是各自孤立的王国。到了15、16世纪,这个形势为之一变。长期稳定的、几乎被认为是静止的农本经济,在一些主要地区,滋生出越来越明显的否定它自身的力量。这个力量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商品化,生产直接消费品的经济由此转向生产商品的经济。商品流通打破了农本经济的闭塞,撤除了一个一个足衣足食小天地的藩篱,用市场的网脉把它们联系沟通起来,由稀疏而繁密,由地方而全国,由国内而国外。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程度不一地在发生着这一变化。

东西方这一变化的趋向是相似的,但是变化的步调、遇到的助力和阻力,则很不一致。变化最大,封建农本经济受到侵蚀最深、震撼最剧烈,其传统结构瓦解得最快,是在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这是由农本而重商的变化,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的变化。和封建农本经济的闭塞相对立,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开拓的、扩张的、突破一切政治疆界的。因之欧洲西北角这一率先的变化一旦发生,就不可能以欧洲西北角这一个地区为限。世界性海上通道的开辟,既以西欧这一率先变化为背景,又回过头来大大推动和扩大了这一变化。古老的以亚欧大陆偏南地带为主的农耕世界,包括莱因河以东的欧洲、自北非迤东经西亚以迄中亚的穆斯林世界、印度、东南亚及分布于西南太平洋上的千百岛群、中国、日本,无论有没有发生相似的变化,或者虽发生变化而步履艰难,遭受挫折,都不能阻挡西欧这一率先变化对它们或迟或早的影响、或深或浅的渗入,也都不能不各依其自身的条件,对这种影响和渗入作出各种的反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称为新大陆的美洲以及稍后也由欧洲人闯入的澳洲,土著的经济文化水平低,发展又非常迟滞,很快就被西欧这一变化的浪潮所卷没。非洲成了西方获得奴隶、象牙和钻石的供应地,美洲和澳洲成了大西洋外的新西方。15、16世纪以后的400年中,由欧洲西北角这一率先变化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和适应,新旧嬗递之中的批判和吸收,外来力量与固有力量之间的冲击和融会,构成历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宏伟过程的全景。不研究15、16这两个世纪亚欧大陆东西方变化的相同与不同,就难以理解400年来的世界,也就难以理解世界的当前。研究这两个世纪变化的各个方面,是从全局考察世界历史的一个必要的开端。

这是一个有吸引力、但又为之不易的课题。我们研究室在近两三年所做的点滴工作,仅仅是借光于他人已作的一些有关的研究,为自己探路。这所借的光,也只是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那一星半点,微弱而又不集中,因之能探的路也就很狭窄、很有限,只是某一方面的某些问题,说不上宽广,更说不上在宽广的范围里为比较重要的问题理清眉目。这本集子是一小册真正意义的初学集。(www.xing528.com)

初学是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入手的,东端是中国和日本,西端是英国。着手的问题主要属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封建农本经济的变化,二是关于海上活动。有一两篇关于宗教改革的论述,也是一种对世界历史转折时期的初学。其中探讨的,是16世纪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涉及农本经济变化中旧的统治权威的动摇,人的信仰和思想的解放,但不属于上述我们近年着手的主要方面。我们之所以先从上述两个方面着手,是因为第一个方面,即封建农本经济的变化,与突破狭隘的耕织自足的地方闭塞有关;第2个方面,即海上的活动,与突破各民族、各地区以至各大洲之间的闭塞有关。而研究闭塞的突破,正是为了证明这个时期世界历史的转折。我们在这样着手的时候,之所以又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为起点,是因为当15、16世纪之际,东西两方的发展水平大体均衡,而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英国又各自稍稍落后于它们所靠近的大陆,研究东西两端变化中的同与不同,对了解当时世界历史的形势,了解东西方大体均衡状态之逐步失去,了解一方迟顿,一方扩展,了解此消彼长,都很有必要,很可能为综合考察历史发展为世界史打下一点基础。我们对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初学,目前还是零碎的、粗略的,还不可能形成有系统的看法,形成某些可以视作结论的见解。但在对不同问题的探索之中,相信可以触及一些值得注意的带有某些共同性的问题。

这本文集所收的论文,就封建农本经济的变化和航海活动两个方面来说,主要涉及3个国家,东方的中国和日本,西方的英国。15、16世纪,在这3个国家中,或者已经存在着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或者正在建立着这样的政权。前者是中国的明朝和英国的都铎王朝,后者是日本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翦除封建地方势力后所建立的统治。3个国家上述的统一政权都是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动乱之后形成或再建的。它们为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对所面临的历史变动以及在变动中新兴的社会力量,必然要采取各自认为有利的政策和措施。这本集子中的论文,很少是专论这个时期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的,但在对各自问题所作的探讨之中,有不少都涉及这个问题,或较多地讨论了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都铎王朝对于移入外来技术工匠的鼓励,对于海上亦商亦盗扩张活动的支持和参与,都有利于英国由农本而重商的变化。同时代中国和日本的中央政权,对于怎样有利于自身的统治,作了不同于英国都铎王朝的抉择,因之采取的政策也就很不相同。中国的明朝依旧重农抑商,并且严申海禁,把出海贸易的私商视如仇寇,海盗更不待言。日本织田和丰臣的统一政权巩固之后,继续执行封建地方势力的城下町政策,名为“乐市”,实则控制甚至压制商业和城市的自由发展,把商人收为重整封建秩序的御用力量。3个东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不能不影响到各自由农本而重商这一变化在速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处于15、16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个差异又不能不影响到亚欧大陆东西方大体均衡状态的逐渐消失,以及这一消失的后果将导致是东方还是西方取得优势。当然,均衡状态消失的原因是复杂的,说明这个问题不能拘泥于一端,目前我们也难以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系统的解答。但从本集一部分论文所已涉及的问题来看,居于统治地位的各国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的作用,似乎不容低估,也不容因政策决定于经济基础而对此加以漠视。今后对15、16世纪世界历史转折的其它方面的研究,看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继续注意,在较广泛的基础上提出有分析、有充分论证的看法。

要对15、16世纪世界历史的转折以及这个转折对此后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作出全面的考察,仅仅像我们现在的初学这样,研究两个世纪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中国、日本和英国3个国家封建农本经济的某些变化和海上活动的某些方面,当然是十分不够的。在空间上,不能以3国为限,应当扩大到莱因河以东的欧洲和由濒临地中海东岸的西亚以迄太平洋西南岸的整个亚洲南部迤长地带,还应当扩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南北美洲。在时间上,也不能局限于两个世纪之内,有些问题应当上溯到14世纪或更早,有些应当延伸到17世纪或更后。这个集子中的有几篇论文,已经在时限上略略超越了15和16世纪。在问题上,除我们初学所及而外,还应围绕农本与重商这一核心,展开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变化的研究。这本初学集只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开始。发表这本初学集,并不是我们已经得到什么可以自信的结论,而是把我们的设想,把我们试图为之努力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索,提出来就正于读者

1984年5月,武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