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老的婚恋习俗
从相遇、相识、相恋到最后的结合,傈僳族古老的婚恋习俗大致经历了对歌恋爱、交换信物、求婚、订婚礼仪、娶亲宴客等几个过程。
一、对歌和恋爱
傈僳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联系感情大多借助于传统的唱歌对调子的方式。在傈僳族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好嗓子,休想找个好媳妇。[1]可见,唱歌对调子在青年男女婚恋生活中的重要性。青年男女通过生产劳动、节日、婚礼、社会集会和专门为他们举行的“黑搓花”(意思是“串姑娘”)等社会活动,来认识对方,寻觅对象,倾诉爱慕之情,一旦看上谁,就可以寻找机会与对方对歌。
过去,在怒江傈僳族地区,从大年初二到初六的怒江泸水县登埂“澡塘会”给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相遇、相识的机会和场所。“澡塘会”期间,百里十乡的歌手聚集到这里进行赛歌。他们边赛歌边品尝各自带来的香甜美酒,交换生产、生活经验,常常是三天三夜唱不完,说不尽,许多青年通过“澡塘会”对歌相识、相交、相爱而结成终身伴侣。一首古老的澡堂对歌这样唱道:
男:阿妹哟!父亲没把我们生在一处,母亲没把我们养在一起。你住一山,我在一箐。我们是七个山头的人,我们是九个箐里的人。不是来到温泉边,我们难得相遇;不是走到清泉旁,我们难得相见。女:阿哥哟!从七个山头走到温泉边,从九个山箐来到清泉旁。今天呀,我们难得见面的见面了;今夜呀,我们难得相逢的相逢了。[2]
傈僳族情歌不仅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表白和热烈追求,表现出劳动人民真挚、健康的恋爱观和态度,而且表现了旧时代底层的傈僳族民众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淳朴真挚爱情生活的积极向往。按照演唱方式的不同,情歌分为“对歌”和“独自吟唱”两种。傈僳族称“对歌”为“寻伴情歌”,这种歌的内容是相互询问情况,表露情怀,看对方有无情意相恋;在热恋时主要是相互夸赞,相互发誓,借此加深感情,表达生死不离之情。“独自吟唱”则是一个人内心的独自表白,如:春风吹来好时光,喜酒喝来心里慌,妹我今年二十三,只盼郎来把地翻。[3]这首歌表现了一位女子喝着他人的喜酒,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婚姻,盼望他日有郎来迎娶。“把地翻”一句借男人娶媳妇要到丈母娘家干活,含蓄地表达了女子自己的盼郎情怀。按恋爱的各个阶段划分,情歌又可分为试心曲、热恋曲、相思曲等。内容多为歌手触景生情,即兴之作,反映了傈僳族男女丰富的爱情生活。试心曲是傈僳族男女青年初次相会所唱的歌,此时彼此陌生,难免有些羞涩,但需要相互了解、试探对方有没有情感。如:月亮出来亮晶晶,照在龙塘水又深,打个石头试浅深,唱个小曲试哥心。[4]该曲运用比喻手法含蓄地将心中的情意表达出来,意境清新。热恋曲是男女倾心相爱后,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以这个过程中的许多插曲为素材编唱的歌曲。热恋曲和相思曲除表达求爱心情外,主要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一旦相爱,他们就把永不变心作为最好的理想来歌颂。如:送郎送到观音坡,再送千里不嫌多,郎在山外苦活多,赚钱回来把妹说。[5]这里的“说”是指请媒人来提亲的意思。又如《相会歌》:我们俩要相会呀,比淘金一次还要难。我们俩要相聚一次呀,比找银子还要费劲。快把相会的调子弹起来吧!今夜会了面呀,快把相会的歌儿唱起来吧!若是我俩有情又有意,常不见面也没关系。若是我俩有心要相爱,常不见面也不要紧。这首《相会歌》将男女青年恋爱的场景及心理脉络一一再现。此外,这首《相会歌》还透视出傈僳族男女青年高尚的恋爱观,与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对歌外,有的傈僳族小伙子送姑娘“来苏”,以此试探。
“来苏”是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系上红线,里面包一些东西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这些东西有:两截同样长短的茅草、一头完整的大蒜、槟榔和烟草各一点儿,还有两片面对面合在一起的嫩绿树叶。当然这些东西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两根茅草表示两人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门当户对,比较般配;大蒜表示两人就像一头大蒜一样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永不分离,象征团结和睦,白头偕老;槟榔和烟草象征热辣辣的爱;绿叶是相好、结婚的意思;红线是爱情美好、轰轰烈烈的意思。接到“来苏”的姑娘若同意来往,就把槟榔、烟草嚼吃了,再以同样的东西并外加芫荽,用白线包扎好后送给小伙子。这里的芫荽表示愿意与对方相好,而白线则表明自己清清白白。如果姑娘不愿与小伙子来往,就把“来苏”里的两片叶子反转过来,使叶子的背面对着背面,并另加辣椒一截送给小伙子。小伙子接到这些东西后,就不能再去追求或纠缠这个姑娘了。
傈僳族青年恋爱比较自由,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非常有趣的是他们利用各种不同方式传递爱情信息。
相爱的男女青年常常用口弦、琵琶等乐器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但更常见的是用折树枝、吹树叶、系草疙瘩、打暗语等方式来约定幽会的时间和地点。
折一小束长一尺左右的树枝,放在恋人经常来往的路边的土墩或岩石上,再在树枝上压一块石头,就暗示着幽会的地点和方向,傈僳语叫“师前甲”。如果有一方因故未能前往赴约,那么,另一方就会在约会的地点系上一个草疙瘩,作为失约的证据,下次幽会时先让失约者说明原因,傈僳语称之为“诗古提”。
吹树叶是常用的传达信息的方法之一,不同的音调表达不同的意思,有呼唤情侣或告知对方自己有事不能前往。比如:“约会的时间到了,你快点来。”“对不起,现在我有其他的事情,暂时还不能来,等一会儿好吗?”“这次不能来了,下次吧。”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失约的,因为一旦你失约两次,你的恋人就不会主动来相约了。
二、交换信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青年男女的爱情成熟后,就到了相互交换信物和定终身的时候了。信物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绣花“勒夏”、花腰带和口弦三种。
绣花“勒夏”是一种比较精致的挂包,是傈僳族姑娘送给情人的礼物,长约一尺五、宽约一尺,布上绣着鲜艳的图案,再配上两行珍珠银饰。男女通过对歌、约会,情投意合之后,姑娘就把精心制作的绣花“勒夏”送给心爱的小伙子。接受绣花“勒夏”的小伙子也会回赠姑娘一些礼物,如针筒、口弦等。
傈僳族姑娘到了15岁左右,便开始学习绣腰带。她们精心设计图案、刺绣,还不厌其烦地请教别人,希望自己绣的花腰带就是天下最美丽的。绣腰带时还很讲究,那就是不能来回拆,否则婚事将不大顺利;花腰带一人一生中只能绣一条,否则姑娘将会遇到早年丧夫改嫁的情况。小伙子接受花腰带后,不能借给别人,更不能丢失,而要好好保存,因为花腰带透视着主人对爱情的态度。
在有的地方,小伙子送给姑娘耳环坠、珊瑚项链、手镯等东西,姑娘送给小伙子自己以前戴的戒指、手镯,或是亲手缝制的对襟贴身内衣等。还有的地方,小伙子赠送的信物多为海螺或珊瑚珠串,姑娘则赠送绣花包。
三、求婚、订婚礼仪
傈僳族的《生产调》和《牧羊调》就是描述傈僳族青年男女讲述生产劳动、倾诉爱情和建立美好幸福家庭的场景及过程。
每年布谷鸟一叫,傈僳族人民就知道播种的季节来了,于是各家各户分别找好地准备开垦播种。由于生产力低下,缺乏劳动力的女方家庭往往需要请男性来帮忙。劳动过程中,男女青年抬头不见低头见,随着多日的朝夕相处,他们的感情也不断升温。
女方唱道:
你种的粟米长大了,
你栽的高粱也成熟了。
粟穗黄黄要去割呀!
高粱红红要去收喽!
男方接唱:
走到那黄生生的粟穗地上,
跑到那红艳艳的高粱秆前;
割下来的粟穗金黄黄啦!
钩下来的高粱红鲜鲜啦![6]
庄稼成熟了,爱情的果子也红透了,为了庆贺庄稼和爱情的双丰收,他们把打下的粮食煮成水酒,邀请亲友来共饮。
相恋一段时间,特别是男女交换信物后,男方回家告知父母,这样父母就开始操办儿子的婚事。父母首先请“直莫”(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直莫”均由男方的长辈如姑父、舅舅或哥哥充当,当然也可以是女方所熟悉的、能说会道的长者。提亲时,“直莫”需带上两斤酒、四块茶砖、两把叶子烟。到女方家后,首先讨好姑娘的舅舅,然后夸奖主人家福气好,女儿聪明能干又漂亮,某家的儿子和你家女儿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十分般配。言毕,女方家长故意发火,大骂媒人。媒人也不与之争吵,只是耐心地聆听着,直到女方家骂够,媒人才放下东西,客客气气地告辞。
媒人第二次去,女方家就和气多了。交谈中,媒人始终察言观色,察觉到女方家长没有异议,就送上两三百元“礼钱”;如果女方家长收下礼钱,就表示同意这门亲事了。
青年男女订婚之后举行第二次取名仪式(第一次取名仪式是在男婴出生后第七天,女婴出生后第九天进行,也有婴儿落地后立刻取名。第一次取的名字叫“魂名”,婚后不再使用,只有人死后,巫师喊魂时才喊魂名),这意味着从订婚之日起,他们不再是少年,而是成年人了。第二次取名往往是依据聘礼的名称或以遇见的动物名来定。如聘礼为黑牛,则给小伙子取名为“拉尼扒”(黑牛子),未婚妻取名“拉尼妈”(黑牛妈)。
傈僳族对婚配的年龄和属相有严格要求。姑娘十五六岁即可出嫁。男性大于女性的岁数不能是七岁,若女大于男,所大岁数不能为九岁,他们认为,如果犯了这个禁忌,婚后男女都不吉利。
媒人第三次去商订婚期和聘礼的数量,过去,通常情况下,出嫁一个姑娘女方父母会向男方家讨要三四头黄牛,如果哪一家的姑娘十分漂亮和健壮,父母就会索要七八头,甚至十头黄牛。[7]余庆远在《维西见闻纪》中说:“栗粟……婚以牛聘。”[8]《聘牛调》说:“带上麝香到腾冲,背上麂皮到保山。别人交银我不换,他人给金我不卖。只换三头花母牛,只换三头花公牛……那是阿妹的‘身价牛’,这是阿妹的‘身价银’。”[9]如此多的聘礼往往给很多年轻人加上沉重的枷锁,造成大量社会悲剧。《重逢调》就是对高聘礼这种买卖性质婚姻的揭露。长诗中的男主人公因为付不起聘礼,只好流浪到远方去挣钱,“鲜血换来做聘礼的牛,骨髓换来你出嫁的钱”,但当他回到故乡时,他所爱的姑娘已被迫嫁给了一个猎人。这对旧情人重逢后,相互倾诉了别离后的悲惨遭遇。[10]有首婚俗诗这样描述傈僳族的聘礼与婚姻的关系:靓女与郎隔条江,九条黄牛搭座桥;莫道有情是良缘,少块“桥板”缘不了。[11]
在接送彩礼的过程中,人们要唱彩礼歌。女方家的父母邀请家族至亲、本族头人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一面喝酒,一面商谈婚约之事。一旦订了婚期,男方家里就要开始酿酒、喂猪。临近婚期,男方家按照女方家的要求送去猪肉、酒、大米等。送去的猪肉要求猪的各个部位都要有,要不然,女方村寨中的妇女会唱山歌:“哪家的姑娘没有头?哪家的姑娘没有心?”以此来嘲笑男方家。婚礼一般在收获后的农历十月、腊月或正月举行。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属兔、羊、马、鼠等黄道吉日,忌讳在属猪这天办喜事,因猪为“亥”日,“亥”与“害”同音,所以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
四、娶亲宴客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婚礼在对歌中开始,于舞步中结束。婚礼的头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齐齐,身披彩带,由媒人陪同来到女方家娶亲。到了女方家后,新娘却藏了起来,要让新郎到处去找,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着。这时,新娘的一个女伴会来告密,在她的帮助下,新郎总算找着了新娘。找到新娘后,娶亲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
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出阁前,男方媒人先向新娘的父母敬酒,同时按一定的曲调吟唱道:
呃——
我是男女成双成对的月下老呀,
我是大江大河上面的那座桥呀,
我是织布架上的一支银梭子呀,(www.xing528.com)
今日受人委托来迎亲哟,
呃——
新娘的父母听后立即应道:
呃——
世上道路千千万,
人间女子万万千,
珍珠宝石你不取,
富家小姐你不迎,
为啥要迎娶茅草屋里的丑小女?
是不是你头昏眼花走错路呀?
呃——
媒人接道:
呃——
您家院子里搭着青叶棚,
您家小女身上穿着新娘服,
您家堂屋里摆着陪嫁物呀,
单缺迎娶新娘的接亲人,
呃——
新娘的父母接唱:
呃——
我家的路上栽着倒钩刺呀,
我家的门前守着大猎狗呀,
我家的院子里铺着黑荨麻,
我家小女房门上着金银锁,
你进门容易出门难哟,
山高路远莫想领走我的女呀!
呃——[12]
如此即兴之作,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新娘的父母想尽量出些难题,以此来延长时间,不愿让女儿过早离开自己。媒人则随机应变,反应敏捷,对答如流,为的是尽快出发,完成男方家交给的使命。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对歌对到精彩之处连观众都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媒人对赢后,女方家组成热闹的送亲队伍,抬、背着嫁妆。新娘的舅舅背着新娘,在鞭炮和火枪声中离开女方家。此时,新娘表示不忍离别父母姐妹,要礼仪性地哭泣,但时间一般持续不长,宾客就唱起送亲歌。可以说,新娘是在歌声和哭声中上路的。到男方家门口时,从竹楼到庭院,到处聚集着男方家迎亲的人。人们站在路两旁,用隆重的礼节迎接新娘和欢迎送亲的客人。当少女们簇拥着新娘走进庭院,男方家的歌手便唱起了“迎亲歌”:
像燕子一样飞来吧,
像蜜蜂一般飞来吧!
簸箕里摆满了可口的佳肴,
酒坛里装满了醇美的酒浆,
七天七夜也吃不完,
九天九夜也喝不尽。
于是,女方家的歌手也用相同的调子回报主人:
你家的姑娘送来了,
你家的女儿送来了。
我们要尽情欢歌直到她点头,
我们要尽情欢舞直到她满意。
吃不完你家的菜饭我们不走,
喝不完你家的美酒我们不散。[13]
新娘进了男方家的竹楼后,女方家送亲队伍中走出七八个健壮的小伙子,他们围着男方家火塘跳跺脚舞,象征性地检查新娘住的竹楼是否结实。跳完后,送亲的人们才进屋子就座。这时候,围坐在火塘边的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唱起了傈僳族的创业歌,教育新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和祖先创业的艰难。接着,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开始对歌。他们时而两个人对唱,时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只听歌声阵阵,此起彼伏,并夹着阵阵的欢笑声,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很浓。歌手演唱时右手搭在歌伴肩上,左手放在耳根下部,随着曲调节拍一左一右摆动,所唱的曲调欢快活泼,旋律优美流畅。
婚礼这天,女方家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受到盛情款待,除尽量享用肉类外,男方家人还一次又一次地过来敬酒、劝酒,致使不少送亲者成了醉翁。送亲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觉得脸上有光彩,甚至会成为美谈。
第二天早上,送亲客人返回时,男方要托他们带一些酒肉给女方父母。鉴于婚礼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所以第二天晚上新人同房之前要请一老人在火塘边持酒为新人祝福:世上一切虫鱼鸟兽都是成双成对的,但愿你们夫妇白头偕老。婚后数天,新郎陪新娘一道回门。回门时,新郎要带去猪肉、包谷粑粑、三脚架等礼物送给岳父,同时要在岳父家帮助干十余日的活才能与妻子携手返回。返回时,母亲会送给做了新娘的女儿一只鸡、一口锅和一把镰刀等礼物,以祝福新人家庭吉祥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