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生态文化的借鉴意义

傣族生态文化的借鉴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生态文化理念、习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就缺乏内在的意识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地、更好地进行。正是需要这种集体精神,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形成深刻的生态文明观念。

四、傣族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一)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精华,没有生态文化的沉淀和发展,也就无法形成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范围和内容要比生态文明广泛和丰富,生态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诞生的,是人类利用和适应自然的一切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很多危害的情况下反思得出的一种文明模式:“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觉悟所产生的新理念,如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生态平衡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其二是这种新理念所派生的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修养。即生态伦理、生态善恶观、生态正义、生态良心、生态责任等新的价值体系。”[24]生态文明中更多的是生态思考和意识。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者的交汇点在“绿色”上,生态文化是一种绿色文化,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都追求绿色、节能、无污染、有益健康、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25]生态文化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生态文化理念、习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就缺乏内在的意识动力。傣族生态文化宛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傣族认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是有灵魂的,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护,只有保护好森林,才会有水源,庄稼才能得到及时灌溉,粮食才能获得丰收,人的生存生活才有了保障,所有这些都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而且这种理念是内在的精神文化,展现出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傣族村寨竹林环绕、森林环抱,田园沟渠贯通,形成独具一格的农村田园风光。傣族对待动植物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生物的爱护,对自然界充满了热爱,甚至敬仰,抑或具有一种感恩情怀,亲近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一致的,傣族生态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二)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前提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根本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又必须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正如江泽慧同志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中国不能再重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全力推进绿色发展,才是科学明智之举,改革发展之策。”[26]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更显得重要和必要。令人欣慰的是,西双版纳州已经提出“生态立州”的战略构想,研究制定了《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提出了在2015年前实现生态州建设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的建设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来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的伟大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形成全面的生态危机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正所谓“要使环境在将来持续地发展下去,我们必须调整全球经济格局,改变人类的再生产行为,并且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一次剧烈的变革”[27]。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地、更好地进行。工业文明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诸如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空洞、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等。在诸多灾难和困扰面前,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还是朋友,在人们破坏生态环境而招致灾难的情况下,答案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人定胜天思想在大自然的反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傣族在祭祀天地、树木、鸟兽、潭泉、河湖等自然万物的时候,几乎都是全村老少全出动,这表明他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具有浓厚的集体性。正是需要这种集体精神,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形成深刻的生态文明观念。傣族生态文化中有生态农业、绿色消费、尊重自然、善待动植物等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内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宣传有利于生态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和智慧,也就是通过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以促使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公民。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应该包括以下“三观”:(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并不是恣意妄为、胡作非为,必须保证自然界物质的有序循环和能量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2)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健康向上的消费观。高消费、高享受会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和更大的环境污染,勤俭节约实际上就是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如果人们有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就不会让珍禽异兽变为翠冠华服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走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然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伟业,然而有的人、有的企业、有的集体总是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在短暂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甚至在有着深厚生态文化底蕴的傣族中,也有生态被破坏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西双版纳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森林资源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段时间森林面积减少了80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9.4%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30%。森林大量破坏后,雨量减少,旱季增多,病虫害也更加严重,人们自食破坏生态的恶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砍伐水源林改种橡胶树和经济作物,使得溪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例如景洪市曼点村近年来就出现了天然林减少而橡胶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表[28]:

曼点村传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曼点村从1975年至2005年三十年间,天然林的面积减少了将近一半,而橡胶林从无到有,从有到大面积种植。其实在西双版纳天然林减少而橡胶林剧增的现象不仅仅有曼点村,这种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在笔者2010年初在西双版纳的调查中发现,公路两旁经常会出现大片大片的橡胶林。大量种植橡胶会给生态造成极大破坏,气候变暖(西双版纳州近十年一直出现暖冬现象)、雾天减少、地下水减少、水源涵养力差、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弱等等。人们戏称橡胶林为“绿色沙漠”、“抽水机”是有一定道理的。大青树本来是傣族崇敬的神树,然而有的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将大青树连根挖起出售,大青树变成了摇钱树,这对文化和生态都是极大的破坏。又如昔日水流量较大的芒市大河,现在干旱季节几乎变成小溪流,这主要是由水源桦桃林受到严重破坏所导致的。诸如此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而出现的生态短视行为不在少数。对于这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光靠传统生态伦理道德的约束还不够,还应该结合傣族传统生态文化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要加大森林管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乱砍伐森林、毁林开垦、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做到传统生态道德和法律体制的双重约束。

【注释】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30.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3.

[3]中华书局出版社编辑部.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2:39-41.

[4]郭沫若,等.管子集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207.

[5][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245.

[6]孙钱章.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简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37-38.

[7]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4.

[8]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122.(www.xing528.com)

[9]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186.

[10]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242.

[11]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468.

[12]於贤德.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源流[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3]吴晓京.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为了复兴的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3(2).

[14]於贤德.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思想源流[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5]白兴发.傣族生态文化述略[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9.

[17]郭少棠,张慕津,王宪明.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2005(5).

[18]岩香宰.西双版纳傣族和谐生态观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9-11-6.

[19]赵玉堂.云南德宏州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09(3).

[20]卞谦.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J].职大学报,2004(4).

[21]钱箭星.原始部落的生态平衡——一个生态人类学的视觉[J].思想战线,2002(2).

[2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68.

[23]廖国强.中国少数民族生态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借鉴和启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

[24]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2).

[25]陈彩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4)

[26]江泽慧.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携手共建生态文明[M].今日国土,2009(3).

[27]〔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M].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36.

[28]陈剑.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资源管理及其变化[D].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