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族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傣族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傣族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借鉴意义傣族生态文化是傣族人民世代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形态,傣族生态文化中包含的生态观念对当今的环境保护有重要借鉴意义。

傣族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三、傣族生态文化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化与环境保护

社会学视野里,环境问题被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生态事件。环境问题的产生、变化、解决,与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人既是自然人,因为人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也是社会人,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受到文化活动的影响。人并不仅仅以生命体形式进入社会,而是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出现的。文化因素与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某些文化特征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但生态环境的变化又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道德、风俗、建筑、服饰、饮食宗教等一系列文化因素都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环境保护在文化变迁的进程中运行。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原始蒙昧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个阶段,现在正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努力。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不理解,便产生一种敬畏心理,于是把某些自然物当做图腾加以崇拜,还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不能随意侵犯和破坏。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这些生态文化的迹象不一定是出自环境保护的目的,但这恰好构成了生态文化的雏形。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在某些民族中一直沿袭下来,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生态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阶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滋长,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遭受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在农业文明阶段,环境保护还没浮出水面,但为了农业的丰收和体质健康等人类的切身利益,人类潜意识里也在做一些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事情,如休耕、房前屋后栽种花草树木,注意饮食卫生等。到工业文明阶段,社会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严重破坏为代价,于是人类开始呼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也在随社会文明的转变而变化,也涉及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世界的变化。”[20]因为生态文化的变化发展与社会文明密切相关,所以人类的环境理念也必然经历着一个由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文化变迁过程。

生态文化的发掘和发扬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加强。生态文化蕴含于社会文明中,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倘若能把人类的生态智慧总结出来,加大宣传力度,这对当今的环境保护无疑能起到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二)傣族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借鉴意义

傣族生态文化是傣族人民世代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形态,傣族生态文化中包含的生态观念对当今的环境保护有重要借鉴意义。当生态危机肆虐整个地球时,当大城市生活的人们远离自然,被人造环境包围的时候,而由于历史、生计方式和文化等诸多原因,傣族居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遭受巨大破坏,主要因为傣族人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自然生态观,借助语言和文化世代传承。置身于现代洪流中的人们有必要向绿色环抱中的傣家人学习,学会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保护地球家园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基本道理。

根植于傣族内心深处的生态观,可供借鉴。傣族既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完整缜密的环保法规,却在保护生态方面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傣族的生态保护观是内在的,生态保护行为是自觉的。首先表现在傣族敬畏和尊重自然方面。这种意识实际上是宗教生态功能的体现。钱箭星女士论述道:人类学家认为宗教具有除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外的第三种功能生态功能,“这种保护生态的功能是在对自然神灵的顶礼膜拜中实现的”。“万物有灵”观使人们对自己的砍树、杀生等行为抱有一种歉疚和敬畏之情,而图腾崇拜,“以生态角度看,各部落供奉不同的图腾,他们保护的动植物就相当广泛,这也有效地防止人们竞相猎杀或采集同一种物种,避免了某种资源的迅速灭绝”。自然崇拜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恐惧、尊敬或热爱,亦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1]傣族的“万物有灵”观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生态智慧,而作为迷信的一面应辩证地看待。另外,在傣族观念中,把大自然当做父母亲,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说明傣族与大自然的关系至亲至爱,对自然的尊重和关爱已达到较高境界。

生态保护意识跟人的利益、功利欲望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功利欲望驱使人类从事一切活动来满足之,这样生态环境就遭到人类贪欲的威胁和破坏,因此,生态意识的形成和维系,应当通过内在的伦理意识和外在的法律规范来实现。在内在生态意识保护方面,傣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如果人们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严密的法律、强硬的手段也不可能根治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心理,甚至有时只能是一纸空文。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让人类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否则到眼泪变成最后一滴水时就追悔莫及了。正如佘正荣先生的论述:“……而人类如果不把自己作为地球大家庭中一个负有特殊道德使命的成员,不去自觉地捍卫整个行星的利益,那么单是从自身的立场去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不会以强大的道德力量约束来约束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在许多情况下就不会自觉地限制破坏自然的行为,尤其在那些一时认识不清而又具有长远的自然后果的复杂情况下,人们就更不会主动限制自己可能破坏自然的行为。”[22]可见人能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要保护好生态,必须“在全民族中培养‘内涵调节机制’,使保护生态成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23]。要使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必须塑造和培养强烈的生态意识,可以吸取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态经验,特别可向傣族这样具有深远生态文化内涵的民族学习,确实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