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傣族工艺概况
傣族是一个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民族,心灵手巧的傣族人技艺娴熟,能做出很多精巧的手工艺品,如织锦、刺绣、剪纸、竹编、土陶、古法造纸等。
(一)织 锦
傣族妇女在织锦
傣族织锦以毛线、丝线、麻线、棉线、金丝线、腈纶线等为制作材料,经线用纯色,纬线为花色,因而花纹组织结构严谨,含有高度的抽象美。傣锦在图饰及设色方面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感和强烈的地方风格。以动物、人物、植物、几何纹为主体,看上去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二)刺 绣
花腰傣有句谚语:“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刺绣技艺成了花腰傣女性美的一种标志。花腰傣女孩从六七岁开始学习刺绣,她们大多喜欢用红、黄、蓝、绿、青、紫、白等色彩的线做原料,图案多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如八角花、四叶菜、番瓜子、凤凰花、槟榔叶、薄荷、蜂翅、鱼尾、猫脚纹等。刺绣作品针脚细密、结构精巧、色彩鲜明,看上去十分精美,正所谓“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三)剪 纸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逐步发展开来,并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剪纸的主要材质为纸、布、金属片等。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茶花、菊花、杜鹃花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喜庆节日时剪纸多采用红、黄、金、绿、蓝等颜色的彩纸剪裁;丧葬祭祀一般采用白色剪纸。傣族剪纸采取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并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图案表现出丰富的几何图形,形象生动,整齐美观,构图丰满,具有较强的整体感和立体感。(www.xing528.com)
(四)竹 编
傣族的村村寨寨都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傣族和竹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傣族人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式自编的竹器,大至床、桌、柜、席,小至笠、盒、篮、篓,无一不为竹编。傣族竹编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农具,诸如傣族农业生产中所需的箩、筐、筛等;二类是渔具,傣族临水而居,经常用竹笼、竹篓捕捞鱼虾;三类是建筑用材,如竹楼中的竹隔墙、竹席地板、竹楼房顶角、竹围墙、竹篱笆等;四类为生活用品,如竹笠、竹椅、竹凳、竹餐具、篾桌、竹水桶、篾饭盒、竹脸盆、竹节碗、竹汤勺、竹纺车等。傣族竹编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呈现出古朴自然的风格。
(五)土 陶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据明钱古训《百夷传》载: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至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曼斗寨、勐罕曼峦寨、勐海县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傣族村寨仍然保留着古老制陶工艺。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和佛事活动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槌、小簸箕等组成,原料是各地盛产的黏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筛土、加沙和泥、安装转盘、制坯、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采用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纹的木拍拍打印纹,与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采用泥土加沙石料,有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式多样化,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这些技术过程充分证明了傣族制陶工艺完整保存了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制作品种主要有锅、罐、甑、壶等,其中以土锅最有名。用传统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锅烹煮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则清凉爽口,煎药能保持最佳药性,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32]
傣族土陶
(六)造 纸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门工艺,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芒石寨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等地都还保留着造纸工艺。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皮(楮树皮),傣语为“埋沙”。剥构皮讲究时令,民间有“七竹八木”之说。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共有5步流程11道工序,包括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等。造纸工具简单,除一口铁锅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辅以石块,其中浇纸用的竹帘用自制土布和竹片制成,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楮皮造纸方法一致。构皮纸具有坚韧洁白、柔润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优点,多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抄写经文之用,还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食品及茶叶包装、金融系统捆币等用途,有很好的保洁、环保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