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森林崇拜
(一)森林至上
在傣族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有谚语称:“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田地间谷子至高无上。”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傣族的生态观认为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傣族人民对生态平衡有深刻的认识,人与动植物、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排在第一位的,正所谓“万物土中长,森林育万物”,森林具有决定意义。
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森林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反映傣族对森林充满依赖的记载,《沙都加罗》一书中记载了傣族先民随森林而迁徙的情况:“哪片森林有动物,人群就朝哪片森林走,背儿带女,扶老携幼,争先恐后。有的朝前,有的停留在途中不走……在山上、在河边、在平地又重新开始了新的住居。五年十年又搬一次。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山里的野菜野果、动物的多少。”[29]《傣族古歌谣》中描述傣族先民在茫茫森林里采食野果的生动情景:
叫一声人们快上树,
只见大人和小孩,
只见老人和妇女,
你争我赶拥上来。
爬直树,
爬弯树,
摘的摘,
吃的吃,
摇的摇,
捡的捡,
抢的抢,
哭的哭,
笑的笑。
像雀鸟嬉闹,
像蜜蜂采花,
像猴子打架,
叽叽、哇哇。
真热闹、真好玩!
啾、啾、啾。[30]
这段文字再现了傣族先民不分男女老少全出动,到森林中采集野果的生动画面,其间充满着热闹和欢笑,也存在着争夺和烦恼,但总的情况是愉悦欢快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傣族先民主要生活来源靠采集,亦即靠森林提供。
《傣族古歌谣》还有一段文字反映傣族先民围猎的场景:
森林里,野兽多。
有麂子,有马鹿。
还有野猫和刺猪。
绕着山坡走,
绕着山梁行,
到了打猎处,
大家要分开,
男的排成队,
女的排成行,
大声地叫吼。
花鹿跑出来,
麂子跑出来,
虎豹冲出来了。
举棒打过去,
打死虎,打死鹿,
活捉小麂子,
人心真兴奋。[31]
这首古歌是傣族先民在森林中狩猎场景的真实写照,在狩猎过程中,男男女女齐上阵,待猎物出现后,再用木棒击打。猎物要依靠森林才能生存,倘若没有森林,猎物就失去了栖息地,猎物的多寡取决于森林的茂密情况,狩猎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森林状况的好坏。另外古歌里反映出对幼小动物的保护,对于“小麂子”是“活捉”,而不是“打死”,可见傣族先民已经认识到猎捕动物也需要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生活在森林中的傣族先民,森林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如《拔刺歌》就道出了小女孩被刺戳的痛苦和母亲对女儿的心疼:
我的小女孩,
哭着要吃奶。
我走东她跟东,
我跑西她跟西。
去到山林间,
树高林茂密,
藤子拦着路,
野刺掉满地。
我的小女孩,
满身被刺戳,
脚底插满刺,
哭着喊妈妈:
“啊哟,疼呀疼,
啊哟,痛呀痛,
妈妈啊妈妈,
快快来背我!”
我把她抱起,
坐在石头上。
给她拔野刺,
拔呀拔呀拔。
一棵接一棵,
有大刺小刺,
有黑刺红刺,
疼得孩子哭不停,
棵棵刺像穿进我的心。[32]
母女俩在森林里摘野果,小女孩被刺戳到脚,大声地哀哭,妈妈耐心地为女儿拔出每一棵刺。《拔刺歌》生动地再现了傣族先民们在森林中生活的艰难困苦。虽然野刺戳得孩子大哭、痛苦不堪,而母亲只是心疼自己娇小的女儿,默默地为女儿拔刺,却没有对森林有任何怨言。古歌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人们对森林的接纳与宽容。
萌生力极强的铁刀木
在原始社会时期,傣族先民的食物来源取决于森林。而到了稻作文化时代,傣族愈发要依赖森林,因为有了森林才有丰富的水资源,才能保证水稻的栽插和茁壮成长。傣族取暖、烧火做饭的柴薪也来自森林。人去世了要安葬于森林。总之,傣族与森林结下了深厚情缘。“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这句话表明傣族对森林有着父母般的骨肉亲情。“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道出了森林是傣族生命源泉的重要意义。森林无处不彰显着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红河州金平县的傣族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为了能让森林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他们一直都很重视自然林的保护,如金水河村后面的火炭山,山上的森林至今仍是人们一直在保护着的原始林地,禁止砍伐;田头村后面的一座山还保留着原始森林植被;茨通坝傣名为“森林村”,因村寨原建在原始森林中而得名,现在村里还保留着一些高大的古树;那兰村旁修了一座电站,但原始森林依然保留着。[33]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知傣族对森林的深情厚谊,森林与村寨同在,森林与傣家人同在。
傣族在用到木材的时候,不是举起斧斤任意砍伐,他们认为树是有魂灵的,要祭献树魂之后才能砍伐。西双版纳的傣族在伐木过程中有这样的礼俗:由主人家率领来相助的乡亲,在事先选好的吉日入山伐木,带上蜡条两对、槟榔一串、酒一杯、饭一团。新房神柱一定要选长得笔直、枝叶繁茂的大树,然后将祭品献于树前,遂由主人家向树魂祷告,大意为:某勐某寨某人,已向寨神、家神禀报要建新房,以求安居谋生。今日上山求得树中之冠为新房神柱,特备祭品献上,求树魂(神)见怜于我,伴我终生。家长祝告之后洒酒于地,再举刀斧砍下。当新房神柱抬下山时,富有人家还会在柱头披红插花,入寨时主妇和乡亲要洒米花相迎,立柱时又要献媚取悦于树魂,举行清水洗柱之礼,等等,无一不是为了献媚取悦于树魂(神)。在红河上游一带的傣族,砍树之前不祭献者,砍树之后也要在树桩上置一块石头,口说:“这是银子,我献给您买这棵树了!”在很多破坏森林者眼中,树木是渺小的,想砍就砍,然而在傣族心中,砍树建屋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要征得树魂(神)的同意,甚至用石头代替银子赎罪,朴实无华的行为中迸发出浓烈的生态道德理念。[34]
傣族群众为了保护森林,方便生活,各家各户都在寨子四周种植薪炭林(铁刀木,俗称黑心树)。铁刀木树种繁殖和栽培容易,管理粗放,生长快,“铁刀木萌生能力极强,越砍越发,一棵树砍掉主干留下树桩,一年后便会萌发出数十根枝丫,三年后这些枝丫便可长到5厘米粗,这时又可以砍伐了。一棵铁刀木每隔三年砍伐一次,可以长期受益”[35]。正如谚语所说“铁刀木不怕砍,桩头发蓬更兴旺”[36],因此,铁刀木又被称为“挨刀树”。而且铁刀木燃烧时散发热量大、火力旺盛、不迸发火星,傣族群众很愿意选择铁刀木做燃料。因为傣族群众很喜欢种植可持续利用的铁刀木作为薪柴,不会进山乱砍树木,所以这对森林的保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竜林”崇拜
1.所谓“竜林”
“竜林”是“勐神(部落祖先)”、“寨神(氏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有的地方亦称之为“垄林”或“龙林”。部落神和村社神既受人们崇敬,又使人十分敬畏,而“竜林”就是“神居住的地方”,“竜林”里的树木、花草、禽兽也就成了“神物”。傣族经典书籍《土司警言》中提到“不能砍伐龙山的树木,不能在龙山建房,否则会触犯神灵和佛”[37]。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进入采集、狩猎,不敢伐木,即便是落地枯枝也不敢拾起当柴薪,成熟的果子无人敢采摘。笔者2010年年初在芒市松树寨调查时发现,村寨附近有一处“竜林”,平时不允许村民进入,禁止砍伐“竜林”中的树木,只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才允许进入,这很好地保护了森林植被。这样一来,山上的森林植被被很好地保护起来,神山的存在起到了调节村寨小气候、保持水源的作用。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大寨周围的山坡上有7片“竜林”,总面积在130亩左右,“竜林”树木葱郁,与周围稀疏的植被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视龙林包括“千岁坟”为不可触犯之地,笃信砍伐龙林中的树木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幸,因此人们从来不敢随意砍伐。据说一位姓蒋的汉族人在龙林中砍了一棵小松树,突然变得疯癫起来,用刀子戳自己的胸口,经“龙头”俸光良用2只鸡到龙林禳解后才恢复正常。[38]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得随意砍伐龙林中的树木,否则就会遭报应。可见人们对龙林怀有强烈的畏惧心理。于是人们千百年来能够自觉遵守“竜林”自然约法,无人犯禁,使“竜林”里的自然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
2.“竜林”祭祀
千百年来,傣族群众不仅尊重、崇拜“竜林”,而且还要定期祭祀,祈求神灵赐予他们健康和幸福。勐海县勐遮乡曼来村有祭祀丢拉龙的习俗。丢拉龙祭祀是把勐神祭祀和水神祭祀相结合,祭祀地点在曼来傣族村后的广龙林,每年祭祀两次。事先在村中确定数户人家担任活动主持人,此数户人家每户负责出一只鸡、一斤酒、几包糯米饭以及茶、辣椒、盐巴等物,并准备锅碗。届时邀请寨中老人和至少一名本寨行政负责人同往,其他各户则自愿参加,凡参加者需携带同上祭品。大家在山上广龙林内把鸡杀死煮熟,先供奉在丢拉龙的神位前,乞求河水长流、庄稼丰收和村寨平安等。[39]
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是傣族聚居区,傣族寨子均有“色树”,圈一定范围为“色林”,相传是建寨最早的寨老、男性去世后安葬的地方。“色林”也就是寨神林,每年要举行两次“色林”祭祀,傣语称为“当色”,一般是在每年傣历五月的第一个属马日和九月的最后一个属马日进行祭祀。祭坛一般位于寨子西方,由一株大青树、酸角树、芒果树、大酸帕树来充当。圈定范围内的大、小树木,不能砍做柴烧,树枝干了也不能砍,仅在每年两次“当色”时才能将干枝做柴薪用。牺牲是1头公猪、9只公鸡。公鸡要羽毛纯色的。“当色”当天,寨中每户男户主都要参加,除家中有孕妇的家庭不能参加。寨子的路口都有“达寮”插着,禁止外人入寨。男性家长需将自己洗净的衣服一件、香钱纸火、米饭、谷子、零食、糖果等用背箩背到“当色”处。猪杀好后摆上供台,各户将米饭、谷子放进色树箩里,背箩逐家依次摆好,在寨老的主持下,全体行跪拜礼,各家的香钱纸火在一起点燃。礼毕后,将猪肉按户分一份带回家。[40]保山市昌宁县傣族也有祭“色林”的习俗。傣族每个村都保留一片林地,立上标志称为“色林”,任何人不得入内砍伐和放牧。每年农历三月农忙结束,当地人会选择一天属马的日子,举行祭祀“色林”活动,牺牲为一头未下过仔的母猪、一只大公鸡、一只母鸡。[41]傣族“竜林”祭祀是纪念祖先神、部落神的表现,然而这些神林的载体是森林,实质上体现出傣族对森林崇尚。在现实生活中,对“竜林”有很多禁忌,祭“竜林”的习俗实际上是保护森林,促进生态平衡。
3.“竜林”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温总理强调了林业的重要地位。傣族地区的“竜林”在保护生态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个傣族村寨周围都有“竜林”,傣族村寨的林木格局为:竜林—坟林—竹林—佛寺园林—经济植物园林,“竜林”和其他林木一齐构成了傣族村寨多样化的林业生态系统,而“竜林”面积较大、物种丰富,是整个林业生态系统中较重要的一环。如在西双版纳州,每个傣族村寨附近都有“竜林”,寨神林共有600多处,勐神林有30多处,总面积约150万亩,“据估计,所保存下来的森林面积达3万~5万公顷,占西双版纳州土地总面积的1.5%~2.5%”。[42]大面积的“竜林”对保护生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竜林”作为傣族地区的一方净土,作为傣族心灵深处的一片圣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高立士先生研究,“竜林”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治病虫害、预防风火寒流、为农田提供绿色肥料、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功效。据科学研究,“竜林”年平均气温比林外空地低0.6℃,年平均最高气温比林外低3.4℃;土壤表面气温比林外低6.6℃。但是在最低气温的1月份气温林内比林外高0.2℃左右;空气湿度林内比林外年平均值高4%左右,干季(3~5月)高5%~10%。[43]“竜林”对傣族生活环境的温度、湿度具有很好的调适作用,使得傣族的居家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空气湿润,对皮肤及呼吸大有好处。在净化空气方面,“竜林”也起到重要作用。据研究测定,1亩“竜林”1年可以吸附各种尘埃20多吨,可蒸发水分300~500吨,比同面积的土地蒸发量高出20多倍,并能吸收热量3000万卡;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新鲜氧气,足够65人1天呼吸之用;一昼夜还能分泌出2公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杀菌素。[44]“竜林”能吸收大量尘埃及二氧化碳,还能放出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及杀菌素,大大利于空气质量的提高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竜林”除每年定期举行祭祀外,其他时间禁止人和动物入内,因此林内有大量的益鸟,这对病虫害防治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竜林”周围的农田、果园等很受益处。
“竜林”植被率高,还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据研究表明,“竜林”下的土壤年均径流量只有6.57毫米,若毁林开荒后,土壤的年均径流量为226.31毫米;“竜林”条件下,土壤冲刷量每亩年均只有4.17公斤,毁一亩“竜林”,每年每亩被冲刷土壤为3245公斤。因此,“竜林”的保土能力是橡胶园林的4倍,是刀耕火种地的776倍;保水能力是橡胶园的3倍,是刀耕火种的35倍。每亩“竜林”能蓄水20立方米,西双版纳全州有“竜林”150万亩,能蓄水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曼飞龙水库,5个曼岭、曼么耐水库的蓄水量。1958年以前,西双版纳森林茂密,“竜林”密布,雨量充沛,水源丰富。过去只有引水工程,没有蓄水工程,只有鱼塘,没有水库,全州45万亩水稻田靠森林“绿色水库”涵养水源,靠寨神林、勐神林中流出的溪水河流,筑坝挖渠,灌溉农田,靠下雨和山泉弥补栽秧的水分不足。[45]“竜林”是傣族的水源林,为傣族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用水和稻作灌溉用水,正所谓“山上林茂,坝子水富”。
“竜林”中生物种类丰富,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据学者对西双版纳曼俄寨神林、城子白象山勐神林、曼勒寨神林、曼养广寨神林等4个“竜林”的调查结果显示,每个“竜林”内,在1500平方米的样方里有高等植物100多种。“竜林”中的植物有许多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如大叶木兰、天料木、苞叶木、假海桐等都是第三纪的古热带区系成分。它们经过第四纪冰川期而幸存,对于植物的区系研究有重要价值。另外如景洪暗罗、勐仑琼楠、云南厚壳桂、滇谷木等为西双版纳特有物种。此外,“竜林”中还有许多淀粉植物、珍贵用材树种、油料植物、染料植物、纤维植物、野生花卉、野生水果和药用植物等。[46]西双版纳大勐笼镇曼养广“竜林”是一处位于海拔670米、面积为53公顷的典型热带季节性雨林,有311种植物组成,分属108科236属,其中维管束植物283种。这座“竜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片热带季节性雨林群落与其生物、非生物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一直处于一种稳定的自然动态平衡之中,其森林结构分为三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幼苗层共六个层次。其中30%为落叶或者半落叶性植物,70%为常绿植物。该林地一年森林落叶落果等现象还给土地的生物干物质总量每公顷增加量达12.85吨,其中叶片6吨,花果1.2吨,树皮1.2吨。[47]“竜林”很少受到外界的打扰,在近乎宁静的状态下,蓄养了丰富的物种,为我国生物资源的丰富作出了贡献。
“竜林”还保护了很多稀有物种,孟连龙血树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2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首次在孟连竜山发现了小花龙血树的原始群落分布,随后即建立竜山龙血树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共有龙血树2833株,有近150亩的龙血树纯林,树高一般15米左右,最高达25米,直径一般在40~80厘米之间,最大达108厘米,是目前国内龙血树分布最多、最集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龙血树纯林。孟连竜山得以保存大量的龙血树,这与当地傣族的“竜林”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孟连竜山自然保护区附近的傣族村民有崇拜“竜林”的习俗,竜林内的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止砍伐森林、狩猎、开垦土地等,生长在“竜林”里的龙血树更是不能任意砍伐的,这种习俗对龙血树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