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服饰类型有深远的影响,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的差异,对服饰的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不同。德宏、西双版纳的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湿热的气候状况,傣族妇女服饰轻盈明快,四季变化细微。选用质地柔软单薄的布料,红、白、黄等主要色调,与周围青山绿水、芒果飘香、芭蕉成林、田畦成片、花香遍野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和谐统一,打上了强烈的生态烙印。而生活在元江、金平等内地的傣族,由于受复杂的气候和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诸多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服饰也较为复杂多样。裙子质地较厚,多条重叠,而且色彩以青黑为主格调,充分反映了内地傣族居住地区多山的地理状况。为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劳作,由长裙发展为短裙,为防寒和防蚊虫叮咬,她们通常会打上绑腿。着筒裙的女子,当她们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可以将裙子向上提起,极方便在田间劳作;她们到河里沐浴的时候,从岸边慢慢往河里走,一边走,一边将筒裙向上卷,等身体完全浸泡到水里后,筒裙就完全脱了下来,然后姑娘们就把筒裙包裹在头上。沐浴完毕,她们又会用相同的方法,一边从河里向岸上走,一边穿好裙子,筒裙为轻松愉快的洗浴带来极大的方便。傣族妇女服饰之所以差异较大,是在生存环境制约下作出的着装表现,同时也体现了她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意识和审美观念。
傣族男子的服饰在结构上也体现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傣族男子的上装一般为无领、双襟结构,可以根据温差的变化而调整两个襟片(炎热时敞开,气温较低时将其拉拢),下装多为扭裆裤,裤身较宽,气候炎热时,可将裤管卷起来,或者一起把两只裤脚向上提到胯部,用一根带子把它固定起来,宛如将长裤变成短裤,穿着凉爽。傣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傣族文身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如唐代史籍中就有记载:“绣脚蛮责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7]傣族文身所刺花纹大多为动物状,如虎、豹、象、狮、龙、蛇及怪形兽等,也有刺鸟类的,这表明文身者对动物的崇拜和爱护。
冬天的早上,傣族“米吧”(老大妈)的着装和其他季节没太大差别,依然简洁大方
傣族居住的地方花草繁多,傣族妇女喜欢头戴鲜花,有时也戴人工做的花,鲜花把傣家妇女装扮得十分美丽,同时也是她们对花草热爱的心迹写照。由于气候炎热,傣族对拖鞋、木屐情有独钟,穿在脚上凉爽、舒适。
【注释】
[1]祜巴勐.岩温扁译.论傣族诗歌[M].昆明: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1981:70-72.(www.xing528.com)
[2][唐]樊绰.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2.
[3][唐]樊绰.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4.
[4]〔法〕沙海昂.马可波罗行纪[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473.
[5][明]钱古训.江应樑校注.百夷传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88.
[6][明]钱古训.江应樑校注.百夷传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93.
[7][唐]樊绰.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