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双版纳水利灌溉保障实效,傣族生态文化研究

西双版纳水利灌溉保障实效,傣族生态文化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双版纳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傣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打桩筑坝,开渠引水,灌溉农田。还制定了一些保证水利灌溉顺利进行的法规。西双版纳的河流水位低,灌溉困难,许多坝子都是干坝子。一年中只有7、8两个月雨水集中,需要防洪外,5、6、9、10四个月均需人工水利灌溉。

西双版纳水利灌溉保障实效,傣族生态文化研究

三、水利灌溉

水稻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利灌溉,傣族的稻作文化就不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水利灌溉对于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业生产活动的傣族人民来说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东方农业基础的水利灌溉事业,傣族在这方面就有着卓越的成就,不论西双版纳德宏和其他傣族地区,对于利用天然河流和人工开挖河道灌溉田亩,自古以来就有一套传统经验和相当科学的知识,并且对于管理水利事业,也都有完密的组织制度。”[14]史学前辈江应樑先生给予傣族水利灌溉事业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西双版纳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傣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打桩筑坝,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傣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司水利的人称“盘南”。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水利管理形式——“板闷”制。还制定了一些保证水利灌溉顺利进行的法规。傣历1140年(公元1778年),西双版纳最高政权机构议事庭发布过一个兴修水利的命令,内容具体,辞令坚决,如命令说“作为议事庭大小官员之首领的议事庭长,遵照议事庭遵照帕翁丙召之意旨颁发命令,各勐当板闷和全部管理水渠灌溉的陇达照办”,另有“各勐当板闷官员,每一个街期要从沟头到沟尾检查一次,要使百姓田里足水,真正使他们今后够吃够赕佛”[15],等等。说明统治者对水利建设事业很重视,更反映出水利灌溉的重要地位。西双版纳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加之过去没有深耕、施肥和除草习惯,生产力水平低下,对水的依赖性强。

稻田旁边畅通的水渠是水稻从栽插至收割的生命源泉,保证了水稻的茁壮成长。(www.xing528.com)

稻田旁边畅通的水渠是水稻从栽插至收割的生命源泉,保证了水稻的茁壮成长

西双版纳纬度较低的地理特征,对其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受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季风的影响,气候湿热,长夏无冬,终年无霜,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度在18℃~22℃之间,雨量集中于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其余6个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15%。西双版纳的河流水位低,灌溉困难,许多坝子都是干坝子。早季需要灌溉,雨季需要排水。一年中只有7、8两个月雨水集中,需要防洪外,5、6、9、10四个月均需人工水利灌溉。4月中旬修沟挡坝引水;5、6月蓄水犁田撒秧,此时虽已进入雨季,但往往只有几阵暴雨;6月均出现20余天干旱,需要人工引水抗旱保苗;7月栽秧,8月除草;9、10月水稻灌浆抽穗时往往又出现伏旱,也需要人工引水;11月收获。需水时间100多天,由播种到收获约140天,没有水利灌溉,水稻栽培就无法进行。傣族谚语说得好:“先有水沟后有田,先有百姓后有官。”[16]由此可见,水利灌溉对于水稻栽培正常进行的决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