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天文历法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傣族是最早驯稻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其天文历法的起源也相当古远。其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写到天神麻嘎捧派神到地上制定年月日,流传至今的《泼水节的故事》也与制定历法相关。贝叶经中有大量关于天文历法的典籍,诸如《巴嘎等》、《呼拉》、《功顶》、《苏力牙》、《西坦》等。傣族历法虽然产生于古代农业的实践中,但它的发展和完善则是在汉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浸润下实现的。傣族先民从秦汉时起就吸收了内地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和十二生肖纪时法,傣历中的干支纪时法和汉族是一致的,即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而成为六十年一周期的纪年法,只是将汉历十二生肖中的猪改为象,龙改为蛇;德宏地区则与汉历相同,不但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用以纪月纪日,其应用范围比汉历还广。“傣历还受印度历法的影响,如一年分冷季、热季、雨季三季,每月分上下两个半月,把黄道划分为十二宫等。傣族在吸收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历法,使傣历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运用也很纯熟,如对日食、月食的推算、预见已经相当准确。”[6]傣族历法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有一首专门将傣历一年十二个月的季节变化串编起来的童谣:“一月鱼儿急,二月鱼儿干,三月橄榄熟,四月姑娘们在织布,五月野花开崖头,六月流水响,七月小鸭顺水漂,八月秧子黄,九月秧苗旺,十月谷抽穗,十一月小雀嗑谷子,十二月小雀看着满坎的谷子醉。”[7]童谣概括了《十二月歌》的内容,童谣虽简,却精彩地描绘出傣族人民一年的农事情况,从八月开始,勾勒的都是稻田的景象,表现出傣族地区稻作生产的重要性及其文化意蕴。傣族青年以对唱的形式来表达一年四季的生产状况,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歌谣《十二马》,歌词如下:
男:四月雨水滴,青蛙哇哇叫,点点滴滴胜蜜蜂。哥哥抬着犁,忙把秧田犁。
女:四月雨水天,秧苗随风飘。禾苗逢喜雨,勤劳的阿哥把秧栽。
男:大忙的四月来人间,雨过天晴彩虹现。妹妹的草帽像云朵,云朵下面栽秧人。
女:五月雷声阵阵响,细雨绵绵催苗长。哥哥的蓑衣像团云,云团下面挑秧人。
男:六月来了,秧苗正绿。六月要过,解下弯担挂牛犁。
女:六月水满塘,荷花竞开放。六月要过去,天公仍把雨水泼地上。
男:已经到七月,雨水还不断。家边草屋纺车响,姑娘织布梭似箭。
女:七月云遮天,河里水漫边。哥哥大步雨中走,为找牛食不怕淋。
男:愉快的八月,鸟儿张开了翅膀。八月好时光,蓝天下雨清水荡。
女:芳香的八月,鱼儿在谷苗间游闹。八月哥哥忙,独立自主镰刀磨得亮镗镗。
男:金黄的九月,稻谷波浪翻。丰收的银镰舞不停,姑娘的手上起老茧。
女:金黄的九月,稻谷堆成山。欢乐的歌声绕彩云,哥哥累得腰疼背又酸。
男:丰收的十月,人人都是笑脸。富庶的十月,欢乐的鼓锣处处响。
女:收成的十月,家家忙把米酒酿。富庶的十月,正是办喜事的时光。
男:十一月里寒风吹,驮马铜铃一路响。十一月末叶归根,外出的哥哥想家乡。
女:十一月里霜盖地,野鸭找伴呱呱叫。十一月啊要过去,妹等哥来闹火塘。
男:十二月是年尾,去砍木材盖房子。休闲的十二月啊,请求父母去把媒人找。(www.xing528.com)
女:十二月来是年末,要盖猪圈和割草。空闲的十二月啊,要请父母把嫁妆准备好。[8]
金黄的稻浪,翠绿的竹林,构成傣乡独特的风景画
《十二马》唱述了一年中的生产生活状况,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稻作文化的,如犁田插秧、秧苗的长势、稻谷成熟及收割等,通过歌谣传播生产经验。除此之外,还展现了傣乡美丽的田园风光,诸如“秧苗随风飘”,“雨过天晴彩虹现”,“六月水满塘,荷花竞开放”,“鸟儿张开了翅膀”,“蓝天下雨清水荡”,“鱼儿在谷苗间游闹”,“稻谷波浪翻”,“野鸭找伴呱呱叫”,其中的景致如诗如画,唱词中的傣乡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纯净。傣族农村还流传有一部分专门讲述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傣文书,如《旦兰麻越南法赛利分列干尚》(汉文意思即“自然与生产技术经书”)就是一部广泛流传于傣族民间的用于讲解自然常识和生产技术的经书,书中介绍了怎样利用大自然的有利因素,掌握好热、雨、冷三个季节,要抓住节令,及时进行农业生产,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和土质特点,栽种不同的庄稼,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收成。如“菠萝栽在坡上蜜更甜,南瓜栽在洼地果更圆,黄土施肥变黑土,种下庄稼谷穗沉甸甸”等农业生产知识。傣族的《撒秧歌》规劝人们别误了撒秧的大好时间:
六月过去七月来,
云层厚,风潮湿。
雨水落地,
芒果开花……
不要进山打猎,
不要下河捞鱼。
火塘边,人欢闹,
家家忙把谷种泡。
秧田犁好了,
秧田耙平了,
风吹芒果阵阵香,
恰是播种好时光。[9]
《撒秧歌》告诉人们,在适合撒秧的时节,应该把其他的活计放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育秧上来,倘若误了农时,就等于耽误了一年的稻作生产。
“实践出真知”,傣族人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大量的农事经验,对推动傣族地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掘到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傣文书籍的还有《甘哈西双楞》、《栽树歌》、《从贺勐到景兰水利分配及保管手册》、《景洪地界水沟册》等。[10]这些宝贵的文字是傣族人民的思想结晶,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