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来西亚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其中,以马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最为突出。
一、马来西亚宗教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虽然经历了葡萄牙、荷兰与英国等西方国家长达400多年的殖民统治,西方宗教曾在当地广泛传播,但并没有成为统一的宗教,巫(马来)、华、印等各民族仍顽强地保留着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及习俗。多元的种族、多元的宗教习俗并存,构成了一幅马来西亚特有的生活画卷。现在的马来西亚在宗教信仰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原始宗教等多种宗教并存。
(一)伊斯兰教
从7世纪到17世纪,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扩张和传播延绵了1000年。马来西亚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在全国人口中,穆斯林占将近53%。马来西亚各苏丹州的行政首长苏丹是各州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马来西亚联邦的国王是该国的宗教领袖。
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有很深的影响。马来人取阿拉伯名字,按伊斯兰教的训言生活。清真寺遍布马来西亚城乡,寺内每天都有信徒做祈祷。星期五是马来西亚的主祷日。对于马来的穆斯林,他们出生后首先应该听到的声音就是《古兰经》,在葬礼上,他们离开世界最后听到的声音也是《古兰经》。
(二)佛教
约2世纪,马来西亚建立了第一个佛教国家——狼牙修。随后,佛教在马来半岛开始传播。8世纪后,佛教在马来半岛上曾一度盛行,14世纪以后逐渐衰落。19世纪,大批华人的到来使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得以恢复和发展。华人集中的吉隆坡和槟城是马来西亚的佛教中心,这里有大量的佛教寺院。这些寺院大都由华僧管理,其建筑风格也参照了中国的形制,就连寺内的佛像也是由中国僧人送来的。马来西亚佛教总会设在槟城,该会还创办了马来西亚佛学院。
(三)婆罗门教和印度教
公元初年,印度的婆罗门教就随着印度商人传入马来西亚,6、7世纪已相当流行。约在8世纪,印度教也传入马来半岛。从那时候起,在长达800年中,印度教成为马来西亚古代社会的主要宗教,占统治地位。
15世纪,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盛行后,印度教徒大多改信伊斯兰教。现在,信奉印度教的只有印度人,印度教徒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
(四)基督教
从16世纪起,基督教随着葡萄牙、荷兰、英国的入侵而传入马来西亚。特别是到了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各地纷纷设立教会学校以后,天主教和新教的传播也不断加强。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是部分华人、欧亚混血人和部分原住民族中的一些人。
另外,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土著少数民族中盛行原始宗教,崇拜多种神仙和自然物等。近年来,在华人中还兴起了融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一体的德教。
二、服饰文化习俗
马来西亚不同民族在服饰文化上有所差异。
1.马来人的服饰习俗
马来人男女在公开场合穿的主要服装(正装)是“古龙装”,或称“锢笼装”。由于受伊斯兰教古兰经的影响,背心、短裤、短裙往往是忌穿的。
马来人女性穿的锢笼装分为衣服和裙子两个部分,无论是上衣还是裙子都很宽大,不能显露自己的身材。上衣没有衣领,为套头式的,长度要盖住臀部,一般都要到膝盖甚至小腿;衣服没有腰身,十分宽大,以免显露出自己的体型;衣袖长及手腕,垂下来可以盖住半个手掌。下身穿的裙子也十分宽大,其长度从腰间直到脚面,有的甚至拖到地面,往往在一侧有许多皱褶,使得裙子下摆更加宽大,走路时不至于绑住腿而露出腿形。马来西亚女子穿正装都要搭配一条头巾,穿锢笼装加上一条头巾是马来西亚女子在公开场合最常见的服饰,也是一切正式社交场合的规范服装。
马来人男子在公开场合穿的正装由巴迪衫和长裤组成。巴迪在马来语中是蜡染的意思。是当地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很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很多华人男性也穿巴迪衫,不同之处在于华人可以把衬衫的下摆塞进裤子里面,但是由于羞体观念,马来人不能,以免露出臀部。
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如婚礼、各种典礼上,马来男子则会穿上传统的马来服饰:头戴黑色天鹅绒椭圆形无边宋谷帽(如果走得急来不及戴帽子,也可以拿一块手帕包在头上),身穿类似于女子锢笼装上衣的衣服(只是长度到臀部,比女子的要短),下着长裤,腰围短腰裙,腰裙一般长度是到膝盖,用金线或银线织成,金光闪闪,非常耀眼,起装饰的作用。这种布非常贵重,一般不轻易穿戴,有些贫困家庭的人只在结婚那天才会去租用一套这样的礼服。
马来人有佩戴短剑的习惯,他们认为短剑象征着力量、勇敢与智慧。在马来西亚,除皇室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
如今,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穿轻便的西服。只有工作之余在家、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的时候,才着传统服装。另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牛仔裤和T恤衫也受到欢迎,但是其样式和穿着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往往都特别宽大。
2.马来西亚华人、印度人的服饰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各种各样的花衣服,穿单一颜色的衣服的人很少。他们也喜欢穿巴迪衫,还爱穿短袖花汗衫和各种花的短袖T恤衫。
印裔马来人喜欢穿本民族的特色服装,他们的服饰在颜色方面更喜欢单一颜色的搭配,如浅蓝色搭配白色,黄色搭配紫红色等。
三、饮食文化习俗
1.食物
马来人的主食是大米、糯米糕点,也吃面食。副食喜欢吃牛肉、羊肉、鸡、鸭、鱼及蔬菜。爱吃带有香辣味的菜肴。咖喱牛肉饭是马来人特别喜欢的食物,风味食物以沙爹烤肉(烤鸡、羊肉串等)尤为出名,是各种宴席不可缺少的一道佳肴。华人的菜肴则以“色、香、味”出众,多是中国广东、福建风味,在饮食行业里占有一定的位置。
由于受伊斯兰教教规影响,穆斯林不吃猪肉,不吃自死之物和血液,不食用一切猪肉制品。不吃狗肉和鸟类,他们禁酒、禁烟,喜欢红茶、咖啡、椰子汁,不习惯饮用开水。在宴请之中需要干杯时,他们会以茶或其他软饮料来代替酒。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遵守教规不吃牛肉,但是可以吃羊肉、猪肉和家禽肉。
2.用餐习惯
马来人平常用餐时只用右手抓取食物。只有在十分正规的宴请中,马来西亚人才以刀、叉、匙进餐。由于左手被视为“不洁之手”,因此禁用其取食物或饮料。万不得已须以左手帮助右手之前,应向在场之人表示歉意。以左手向其他人递送食物或饮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许可的。进餐时,必定先用清水冲手,桌子上备有两杯清水,一杯供饮用,一杯供清洁手指用。他们不习惯以湿毛巾干擦手部。
马来人用餐时一般不坐在椅子上,而是把食物放在席子上,围坐而食。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则屈膝跪坐,身体稍向右偏。上了年纪的妇女可以像男人一样盘腿而坐。
在一般情况下,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也惯于手抓食物而不使用任何餐具。
四、居住文化习俗
马来人的传统房子是一种单层建筑“浮脚楼”。浮脚楼的房顶用树叶铺盖,现在也有用木板的,墙和地板用木质材料建成。地板离地数尺,可以防止潮湿以及蛇、鼠等一些动物的侵害。楼下有一张固定的梯子,来访客人须先脱鞋,然后顺级而上。一般一幢房子只设一扇门,门前有一晒台,上楼必须经晒台才能进屋。人们生活起居在楼上,楼下一般用来圈养自己的家畜,并放置一些杂物工具。马来西亚人聚居的典型村寨称为“坎棚”,由多个住宅区组成,各住宅区之间为稻田所隔,每家周围都栽有椰树或其他果树。
现在的马来人一般都住在平房、独栋住所、连排别墅或者公寓,当然也有少数人住在屋顶上盖着树叶和茅草的房子。
在沙捞越州,海达雅克族则集体住在长屋里。长屋和浮脚楼相似,但是比浮脚楼长很多。房子中间有一通道,通道两旁是住户。长屋里的居民少则几户,多则近百户。长屋设有屋长,负责处理屋里的婚丧喜庆等大事、调解各种纠纷、接待来宾等。屋长是由长屋全体成员推选威信高、经验丰富、资格老的人担任,不能世袭,不称职的可以随时改选,比较民主。尽管如此,屋长没有任何特权和报酬,和其他人一样,自食其力。长屋里还有一位巫师,负责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也为病人驱魔治病。此外,长屋里的横梁上还悬挂着许多人头颅骨。以前,当一个海达雅克男子年满18岁时,必须猎取一个敌人的人头挂在门外,才能被称为一个勇敢的青年人。
五、传统婚丧习俗
(一)婚俗
马来人多数家庭一夫一妻,也有一夫多妻的家庭,但不多见。传统婚俗在各地不同,但一般都是在女方家举办婚礼。
马来西亚的男子到了结婚年龄,家人就开始为其物色对象。先对女方本人及其家人进行了解,然后去女方家求亲。求亲时通常由男方家长出面,女方家等过了一天甚至一周之后给男方家长一个答复。如果男女双方都同意这门婚事,就将聘礼、结婚费用和婚礼日期等确定下来。倘若男方毁约,订婚礼不能索回;如果是女方反悔,其所受礼品则要双倍退回男方。
迎亲时,男方走一半路,女方走一半路;男方要打扮得像高官显要,打着雨伞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娘;女方则要显出悲伤的样子,因为要远离亲友,因此要作出心情不好的样子。
婚礼热闹而庄严,程序繁杂。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持续一周,包括男方带聘礼到女方家接亲、教长为新人念经祝福、举行新人沐浴仪式和合婚仪式等。主要仪式均在晚上进行,分为饰发、染手掌和“并坐礼”三个阶段。饰发主要是整修眉毛和额发。染手掌仪式由男女宾客轮流将姜黄米撒到新娘或新郎的左右肩上,接着再撒米花,然后把山姜水倒进喷水器内,喷在新娘、新郎的双手手背上,最后将指甲油涂在他们的手掌上。
“并坐礼”是婚礼的高潮,新郎和新娘再次打扮一新,端坐大堂正中,接受来客的祝贺和红包。客人向新人鞠躬致意,向新人身上撒上五谷,还要将青草或茶叶煮泡的汁液喷洒在他们身上,象征身体健康、五谷丰登、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在这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不能吃喝,只能专心致志地接受客人的祝贺。参加婚礼的人,除了新婚夫妇的亲朋好友外,过路的人都可以进去祝贺。仪式结束时,新郎和新娘回送亲友一枝鲜花,花中扎着一个鸡蛋,表示花好月圆。
婚礼结束的七日后,新郎方可接新婚妻子和嫁妆回自己家里。
(二)丧俗
马来人死后行土葬,因此,在每个村庄附近都有墓地。参加殡葬仪式的只有男人,妇女不得参加。自古以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凡是年老的人逝世后,就马上通知当地伊斯兰教寺院的管理人,让他把死者的姓名、逝世的时间以及举行葬礼的时间和地点公布在教堂的布告板上,以便让当地的乡亲们知道去参加葬礼。
死者下葬之前,先要“沐浴”,“沐浴”是一种宗教仪式,由同性别的“沐尸师”负责主持。到了“沐浴”的时候,尸体由同性别的亲友抬到沐浴的地方,用清水和肥皂洗净尸体之后,再涂上樟脑和黄檀木的粉末。
根据马来人的习俗,女性是不能去送殡的。送殡回来的男人,在洗手换衣之前,不能触摸或抱小孩。
马来西亚的伊班族,至今过着群居生活,即几十家合住长屋。每逢丧事,长屋的全体成员都要参加丧礼,并为死者戴孝一周。丧期内,死者家属不得理发,也不能装饰打扮。一般用棺木盛殓死者,并将死者生前用的主要器物作为陪葬品一起下葬。埋葬后,死者的家属要守孝三个月。
六、民族传统节日习俗
马来西亚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庆典约有上百个,其中政府规定的节日有十个左右。这些节日反映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元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全国性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依各节日的大致时间顺序如下:
马来西亚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每年公历1月1日,在公共广场、酒店、餐厅皆有欢乐的庆祝活动。尤其是在吉隆坡的独立广场,所有的狂欢者都聚集在此,参与庆祝新年的活动。
2.大宝森节
从1月下旬到2月初,是印度教徒对印度神穆卢干王(也称为苏巴马廉王)举行的奉献礼。这个节日在其他国家也有,但是在吉隆坡规模最大、最为隆重,它象征着邪不胜正的真谛。
现在,当吉隆坡的印度教徒庆祝这一节日时,他们会在节日前一个月进行斋戒,在节日前一天将穆卢干神像放在小公牛拉的大车上,驶过主要的街道。节日当天,开始时是一个盛大的游行,有一个信徒高举着银光闪耀的穆卢干王的塑像,身上带着枷锁(一种雕工精细的木框,上面有尖刺与钩子、鲜花及水果),向印度神许愿。同时,还有信徒会用钢针穿过皮肤,用小刀刺穿面颊或舌头等,以示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所谓赎罪的决心。他们会不惧劳苦地登上272级的黑风洞,在神明脚前忏悔求恕。同时,倒出自己带来的牛奶,以表示从内心深处忏悔。(www.xing528.com)
3.华人新年
华人的春节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节日的风俗和中国的春节大致相同,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在除夕晚,一家大小在桌上共吃团圆饭。新年期间,一些华人特有的习俗仍然存在。人们玩龙舞狮以驱邪逐妖,亲朋好友互相登门拜年、茶话叙旧,共享美食佳肴,派发利市(红包),祝贺财运亨通。这一天是全国公共假日,华人会举行团拜,国家总理及其夫人以及政府官员还将亲自前来祝贺,并给舞狮者和儿童发放利市。
4.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华人新年的结束。传统的华裔家庭通常会祭拜神明。在槟城,元宵节深受年轻男女的欢迎。这一天的晚间,许多年轻女子会带上一些橙子,到关仔角丢橙子,同时偷偷许个愿,希望早日找个如意郎君。
5.圣纪节
圣纪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3月12日,首都数十万穆斯林,前往清真寺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
6.卫塞节
佛历四月十五,是佛历最重要的日子,象征着佛陀的出生、启蒙及涅槃。佛教信徒们都竞相焚香,顶礼膜拜,并聚集在各地寺庙,将鸽子放生并祈求平安。同时,这天也是僧侣们布施的日子。到夜晚,家家户户都素食,并点起油灯,因此卫塞节又叫“灯节”。
7.花卉节
马来西亚充足的雨水和常年阳光普照的气候,为植物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花卉。每年的7月,为了庆祝花朵的盛开,举办各式各样的以花朵为主题的比赛。为期一周的庆典,有壮丽的花车游行,花车把整个街道装点得生机盎然。伴随着花车的还有乐队、马队和舞蹈团,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表演。各公园、酒店也会借机推出形形色色的活动,如寻花赛、花展等。整个花卉节期间,举国欢庆,热闹非凡,每年都吸引大批观光客前来参观。
8.国庆节
又名“独立节”。1957年8月31日是马来西亚联邦独立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人民普天同庆,首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活动和文艺演出,学生们可以免费看电影。
9.开斋节
马来人的新年,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全国穆斯林(主要是马来人)的斋月,斋月期间,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之前都不得进食,年老体弱者、小孩或者有特殊情况者可以例外。虽然来访的非穆斯林没有饮食限制,但是在穆斯林徒前大吃大喝也非明智之举。斋月最后一天新月初升预示着斋戒的结束,如果没有看到新月,斋戒就往后推延一天,斋月过后的第一天即为开斋节。
开斋节的早晨,穆斯林们都前往清真寺,进行隆重的祷告仪式。仪式过后,人们互相热烈祝贺,表示把过去的恩恩怨怨全都忘记,一切从头做起。在亲切和睦的气氛中,人们还要相互登门拜访。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富的糕点招待来访的客人。好客的马来人还特别喜欢其他民族人士前来拜访,把他们的来访看做是十分荣幸的事情,即使主客并不熟识也无妨。
10.屠妖节
印度人的新年,在印度历的第7个月,即公历的10月或11月。这一天,印度教徒们起得特别早,洗浴之后,全家老少带着鲜花祭神灵。印度教寺庙里挤满了善男信女,妇女们供上槟榔叶、槟榔、香蕉和鲜花,向神明顶礼膜拜、祈求幸福。节日里,人们纷纷点上灯火以庆祝当年降魔伏妖的胜利,屋子里用各种灯光装饰,因此又叫“光明节”,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邪不胜正。
除了上述这些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外,各州还有许多自己的节日,如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万灯节等,以及达卡山人的丰收节、伊班族的犀鸟节等。
七、社交礼仪及禁忌
(一)姓名与称谓
大多数马来人的名字都起源于阿拉伯语,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姓氏,而只有本人的名字,儿子则以父亲的名字作为姓,父亲的姓则是祖父的名,所以一家几代人的姓都不同。姓名中,名排在前,姓排在后,男子的姓与名之间用一个“宾”字隔开,女的则用“宾蒂”隔开。如前总理达图·侯赛因·宾·奥恩,“侯赛因”是他的名字,“奥恩”是他本人的姓,也是他父亲的名字,“宾”则表示男性。
马来人取名字随着社会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变化而不同。在古代,因为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马来人的名字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例如“火”、“树”等。在印度文化传入后,则以梵文取名。伊斯兰教传入后,穆斯林采用伊斯兰教名或阿拉伯名字。但是,现代马来人取名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有的人把夫妻的名字合起来给子女取名等。
复杂的头衔:在马来西亚,每一个马来人都有头衔。具有王室母系血统的人拥有“尼克”与“米盖特”的头衔;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独享的尊号则是“赛义德”、“萨里法”;出身高贵的人有许多世袭的封号,比如在名字前冠“东古”,表示出身于王族,州长的儿子通常叫“东古”,女儿通常叫“坦古”,意义与王子和公主相当,如前总理东古·拉赫曼。
国家最高元首(国王)、各州的苏丹、州长常给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各族人颁发各种勋衔,受封号为“敦”、“坦·瑟里”、“达士克”等。有的人把勋衔放在名字前,受封者的妻子则享有“多普安”的尊称。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觐过的,男子的名字得加上“哈吉”的尊称,而女子则加上“哈贾”的尊称。
想要恰如其分地称谓一个马来人实在很不简单,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头衔弄错,否则会惹来大祸,至于姓氏反倒不是很重要。
(二)见面礼仪
马来人传统的见面礼是所谓的“摸手礼”。他们互相摩擦一下对方的手心,然后双掌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具体做法是:与他人相见时,双手伸向对方,轻轻摸一下对方伸过来的双手,然后将自己的双手收回胸前,稍举一下,同时身体前弯呈鞠躬状。在握手的同时,他们往往还会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如祝愿对方“真主保佑”或“一路平安”。被问候者须回以祝福,如“愿你也一样好”。与外国人或非伊斯兰教徒行见面礼,马来人一般行西方国家的握手礼。
马来西亚的华人与印度人,大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节。
在马来西亚,人们见面时还经常会问对方:“你到哪里去?”它的真实含意,与我国许多地方大致相同,仅仅是一种一般性问候而已,没有实际意义。对此,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
(三)待客习俗与做客礼仪
马来人待客十分热情,通常用糕点、茶、咖啡、开水等款待。客人必须吃一点或喝一点,以表示接受主人的热情和善意。如果客人不吃也不喝,主人则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敬。马来人有咀嚼槟榔的习惯,有客人到访,主人最先向宾客表示殷勤和诚意的礼节就是捧上槟榔盘,请客人共嚼槟榔。
在马来人家中做客应注意衣冠整齐,举止得体,尊重长者。进门时除非得到主人的许可,否则,客人必须把鞋脱在门口或楼梯口,方可进屋。进屋后,主宾握手,然后将双手碰一下自己的额头或者摸一下心窝,表示诚心。坐在椅子上不能跷起二郎腿,尤其是在老人面前更不应如此,女子则应并拢双脚。如果席地而坐,男子最好盘腿,女子则要跪坐,不得伸直腿。客人要走时,应向主人告辞,主人一般把客人送出门外。在黄昏时穆斯林都要做祷告,因此这时登门拜访是不受欢迎的,晚上拜访通常应在八点半以后。
马来西亚人不要求客人送礼,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槟榔、香蕉、糕点、饼干、糖果之类,表示友好情谊,主人会高兴地收下。
(四)日常禁忌习俗
1.一般禁忌
马来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若问年纪,会被视为不礼貌。
马来西亚并不禁止一夫多妻制,所以不要随便闲谈他人的家务事,也不要非议马来人的特殊地位,不然会自找麻烦。
对年长者不能直接称呼“你”,而应称呼“先生”、“夫人”或“女士”。
在马来西亚,不可随便用食指指人或者指东西,这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一种不礼貌的做法。一般在指东西的时候,要用拇指、整个手掌,或者弯曲的食指。
在社交场合两腿不要分开、不要跷二郎腿、露出脚底,或用脚去挪动物品,因为他们认为在人体上脚的地位最为低下。与马来西亚人交谈时,不要将双手贴在臀部上,否则会被认为你在生气;不要当众打哈欠,万不得已要打哈欠时,务必要以手遮挡住口部,否则便是失敬于人。不要用一手握拳,去打另一只半握的手,这一动作在马来西亚人看来是十分下流的。
对女士不可先伸手要求握手。在社交场合,不允许男女身体接触,即使夫妻或情侣也不允许。
对婴儿不要使用“胖”这个字眼。
2.交往切忌用左手
同马来人握手、打招呼或馈赠礼品,千万不可用左手,因为马来人认为左手最脏,用左手和他们接触,是对他们不敬,犹如某种侮辱。在不得不用左手时,一定要说声“对不起”。
3.与马来人的身体接触禁忌
马来人忌讳摸头,认为摸头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侮辱。除了教师和宗教人士之外,任何人不可随意触摸马来人的背部。如果背部被人触摸过,那将意味着厄运来临。要碰撞一个人的肩膀时,要两肩同时碰触。
拉着别人的胳膊、拍打别人的肩膀或者后背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头部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在亲近儿童时,不可触摸他的头部,否则会引起不快。
4.数字忌讳
马来西亚视数字“0”、“4”、“6”、“7”、“13”、“37”和“69”为消极数字,尤其忌讳“7”。
本章小结:
马来西亚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风景、浓郁的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东南亚国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多元种族造就了马来西亚独特的以马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思考题:
1.马来西亚多次发生辱华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2.东马和西马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同,这与马来西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有何关系?
3.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的统治为何始于马六甲?
【注释】
[1]“大马”一词是1963年东马和西马合并后出现的。称“大马”是为了区别以前的“马来亚”(Malaya,现称西马),和沙巴州与沙捞越州(现称东马)合并后组成的新“马来亚”(Malaysia),当时的媒体将中文音译称“马来西亚”,或字面翻译是“泛马来亚”或“大马来亚”,简称“大马”以区分本来的“马来亚”。“大”即是“泛”(Great,Pan-)的意思。
[2]中国能源信息网http://oil.nengyuan.net/world-oil/guojia/3353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