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老挝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婆罗门教在老挝的影响

了解老挝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婆罗门教在老挝的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要熟悉老挝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就应当对婆罗门教及其在老挝的影响有所了解。

了解老挝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婆罗门教在老挝的影响

第三节 老挝文化习俗

老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方式。

一、宗教文化习俗

老挝是一个民族众多、宗教类型多样的国家,其国民信仰的宗教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婆罗门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等宗教在老挝也有一定影响。

(一)上座部佛教

14世纪中叶,上座部佛教由柬埔寨传入澜沧王国,并逐渐盛行,被尊为国教。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佛教越来越深入老挝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老挝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等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16~17世纪,老挝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创立了巴利语佛教学校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佛像被劫、僧侣惨遭杀戮。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老挝成立全国统一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育中心制度。

1961年,老挝宪法规定佛教为国教。但是人民革命党执政之后,此项规定被废除。

目前有85%~90%的老挝人信奉佛教,全国有佛教寺庙近2000座,僧侣2万多名。在老族人居住的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一些大的村寨甚至有2~3座,每个寺庙中至少有3~5名僧侣,大的寺庙甚至多达百名以上。

与其他上座部佛教国家一样,老挝男性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一生中必须出家剃度当一次和尚,以接受佛教训练,时间上少则三五天,多则不限,有的则终身出家为僧。社会上对入寺为僧极为重视,人们常把是否曾经出家为僧作为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曾经出家为僧的人被认为在各方面都比不曾出过家的人更为优秀,得到世人的尊敬。老挝的男孩一般在5岁左右就被送进寺院,跟和尚学习佛法英语法语等宗教知识以及语言文化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20岁的时候还不离开寺院,就可以直接升为正式的和尚。当一个人到了可以剃度出家的年龄时,其父母就先领他到村中佛寺的主持那里,学习一定的礼仪和佛教知识,然后才前往寺院受戒,经过拴线、更衣等一系列仪式活动之后便开始了寺院生活。

佛教在老挝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当婴儿降生之时,父母要请来高僧为孩子祝福、起名,并把装有小佛像的护身符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当孩子学步之时,每到佛教节日都要跟长辈一起前往寺院送斋供品;当孩子到了受教育的年龄时则被送到寺院,跟高僧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礼仪等。因此,在老挝,佛教寺庙除了本身的宗教功能外,还具有地方教育的功能。

(二)婆罗门教

大约在8世纪或9世纪,婆罗门教便传入了老挝。直至14世纪初叶,佛教传入老挝,婆罗门教才逐渐衰落下去。

但是在老挝人民的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创造等方面,婆罗门教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如老挝的许多传统节日和宗教仪式都起源于婆罗门教;新年婚礼祝福仪式也是婆罗门教式的,甚至这些仪式中的典礼官也被称为婆罗门。

老挝的许多寺庙建筑也保留了婆罗门教的痕迹,如许多塔、寺的建筑结构和风格都与婆罗门教的建筑一样,呈现出十字形。以曲线顶部为特征的古代婆罗门建筑在老挝随处可见,许多寺庙中的雕刻及装饰反映的也都是婆罗门教的主题。

在文学艺术方面,婆罗门教的影响也十分深刻。如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充斥着来自婆罗门教的诸神灵;取材于婆罗门教的故事《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老挝流传十分广泛;老挝的古典戏剧多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的情节。因此,要熟悉老挝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就应当对婆罗门教及其在老挝的影响有所了解。

(三)基督教

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进入老挝的。在老挝传播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两派。天主教是在19世纪老挝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时开始大规模传播的,而新教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传入老挝的,当时美国人取代了法国人在印度支那的统治,新教也随着美国人的入驻而开始传播。不过,由于老挝的主体民族长期受到佛教的熏陶,拒绝接受基督教,因此,基督教在老挝主要流行于北部和西部山区的泰族和苗族人当中。

二、饮食、服饰和居住文化习俗

(一)饮食文化习俗

老挝各民族的饮食各有特色。主食方面,老挝人以稻米为主食,其中又以糯米为主,特别是老龙族系的各民族喜欢吃糯米饭,少量食用粳米;菜肴来源广泛,肉食有猪肉、鸡、鸭、鱼肉、虾、蟹、青蛙等。老龙族人喜欢把肉类和鱼类进行烘烤,还有的用辣椒、葱、姜、盐和香菜等作料跟肉一起剁碎,用开水调匀做成酸肉——“剁生”,或者将其炒干做成“剁干”。饮料有米酒咖啡、椰子汁、茶水、啤酒和果汁等。他们在就餐时习惯用左手将饭攥成小团送入口中,右手夹菜。

老听族系各民族的主食除了大米之外还有玉米、荞子和小米等;肉食除了家养的猪、羊、牛、鸡等,还有各种飞禽走兽等;饮料主要是白酒和生水,少数人家有山茶水和坛子酒。

老松族系的各民族也以大米、玉米和荞子为主食,苗族不吃糯米;肉食有牛肉、猪肉和鸡肉等,飞禽走兽等猎物次之;蔬菜以瓜果、苦菜和野菜为主;饮料主要是白酒和生水,少数家庭有开水。

总的来说,老挝的菜式特点是酸、辣、生,与泰国菜较为相似。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有鱼酱烤鱼烤鸡、炒肉末加香菜、凉拌木瓜丝、酸辣汤等,蔬菜多生食。由于老挝盐产丰富,所以盐渍食品相当多。

(二)服饰文化习俗

老挝各民族服装差异较大,老龙、老听和老松三大民族服饰各有特色。

老龙族系民族男子大都上身穿无领大襟或对襟布短褂,长及腰下臀上,袖口较窄,颜色以白色、灰色、黑色为主。下身大都穿黑色、褐色等颜色的长裤,裤型宽大,也有穿纱笼(筒裙)的。

老龙族女子大都上身穿无领斜襟或对襟长袖短褂,袖口和腰部紧窄,一般不用扣子,以布带扎结。面料主要是棉花和纱混纺的粗布,布面有许多美丽的图案,色彩斑斓。一般来说,年纪较轻妇女所穿着的颜色较为丰富,以艳丽的鹅黄、橘黄、粉红、淡紫为主,年纪较大的则青睐深紫、咖啡、墨绿、深蓝等颜色,尽管色彩多样,但总体款式还是比较一致。老龙族女子的下装则主要是筒裙。脚上大都穿拖鞋,也有赤足的。较富裕的家庭的妇女还有在腰间系银腰带的习俗。

老松族系的男子大都上身穿圆领开襟窄袖黑色或青色等深色衣服,袖口常常用三道黑布镶衬;下身穿同样颜色的大裆长管裤。女性上身穿绣花或镶银黑色或白色上衣;下身穿皱褶花裙,大都以五彩丝线镶绣。有些老松族妇女还佩戴银手镯、银耳环,胸前佩戴大银项圈或银锁。

老松族中的瑶族男性多数穿黑色或青蓝色布扣对襟长袖衣,下着大裆管裤;妇女一般穿青蓝色或黑色长衣,衣长过膝,以红色或白色布料镶边,下着黑色管裤。

老听族系民族服饰以黑色衣裤为主,男女服饰色调差异不大。男性一般穿红边黑衣,袖短而宽大,下着黑色大摆裆布裤;妇女一般穿对襟黑色衣服,配银纽扣,下着管裤。

农村和偏远山区,老挝各民族多穿自己缝制的衣服。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人们的服饰已经比较商品化和国际化。但是在过年过节或有重大活动时,女性一般仍要穿上民族服装,盘起发髻,而男性则多穿西装,穿民族服装已较少。

(三)居住文化习俗

老挝人是中南半岛上最温和的民族,他们生性友善,社会治安良好。一般居民的住处仍然是传统高脚屋为主,城乡都可见到,这是老龙人、老听人的传统住宅。

老听族系和老松族系的各民族大都居住竹草结构的小高脚屋或单层小屋。在乡村,老龙族系各民族的住房大都是竹木结构的高脚屋,通常屋顶用椰叶或棕榈叶覆盖,墙面则用竹或椰叶编成骨架,再糊上泥。高脚屋的地板离地面高约2米,上屋楼梯级数常为奇数。高脚屋内通常隔成内外两个部分,内房为卧室,外房为客房和起居室。有些家庭有四五间屋。睡觉一般不用床,席地而卧。房内常有用木料搭成的“阁楼”,用以存放物品。北部地区的高脚屋分内外两间,外间作客房,设两个火塘:一个用于炊事和取暖,终年不熄火;另一个供来客取暖、聊天用。乡村高脚屋下多用来饲养牲畜、家禽及堆放杂物。谷仓建在高脚屋旁边。屋前屋后多种植果树、蔬菜。

目前,城市住房以钢混、砖混竹木结构的房子为多。由于老挝曾经是法国殖民地,城市中也有很多欧洲古式和欧洲现代风格的建筑,与老挝传统建筑以及众多的佛教建筑融合在一起

三、传统婚丧习俗

(一)老挝传统婚姻习俗

老挝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婚俗各不相同。

1.老龙族的婚俗

老龙族人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且表亲不能婚配。按以往的风俗,男子婚前必须先经过剃度为僧或已有职业。老龙族青年恋爱比较自由,父母一般不加干涉。男子如果看上哪个姑娘,就吹笛向她示爱。恋爱成熟以后,男女青年双方便告诉各自的父母,获得同意后,男方便请媒人或长辈携带礼物前往女家订婚。订婚时,媒人要向女方父母谈妥结婚的日期及彩礼的数量。婚礼多在女方家举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新娘还要到寺院去听经、礼佛和斋僧。婚礼上要举行拴线仪式,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新婚夫妇一般不与父母同住,但也有在女方家生活的。

老龙族系的人对婚姻极为重视,结婚的花费相当惊人。男方首先要给女家赎金和彩礼,以银元或银锭折算支付,一般至少要付8条银锭(1条银锭折合8个银元)。婚礼的花费更大,届时要宰数头牛、十来头猪以及许多鸡等,来宾们聚在一起,几天几夜,尽情吃喝。婚后新郎在新娘家住上三天,然后带着新娘回到男方家中,再举行一次由男方主持的婚礼。如果男方出不起高昂的赎金,就要在女方家干活作为抵偿,甚至有入赘者,这样,婚礼的费用就全部由女方支付。也有因为女方家只有一个女儿而男子上门的情况,以便有人干活和传宗接代。不过,这时的女婿已和儿子一样,可以继承岳父母的全部财产。

2.老听族的婚俗

老听族系各民族的婚姻观念与老龙族不同。如老佤族和佧族认为娶妻是增加劳动力的好办法,因此不像老龙族那样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有些佧族人为了种更多的田,便娶上几个妻子干活。不过,佧族娶妻虽然容易,但离婚现象并不多见。

他们认为男子向女性求爱是正常之事,所以对子女的恋爱从不干预,任由他们自由交往,而且还给予支持。老佤族人能歌善舞,小伙子很善于用短笛向姑娘表示爱慕之情,姑娘若有意,也用笛声作答。恋爱成熟以后,男女双方请村里长者决定结婚的时间和形式。届时要宴请亲友。如果暂时没有钱举行婚礼,也可以先同居,待有钱时再举行这一仪式,因此有的佤族人有了孩子以后才举行婚礼。结婚之后在男方家或女方家居住的情况都有。

3.老松族的婚俗

老松族系民族的婚俗也各有特色:

老松族系的苗族过去盛行抢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已逐渐减少。现在采取抢婚方式的,多是家中富裕、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男青年,看上了某位姑娘以后,怕对方不同意而采取的手段,也有些人是因为太穷出不起彩礼而抢婚。

苗族实行族内通婚,但在缔结婚约之前要弄清亲缘关系的远近,划出远亲和近亲的范围,绝对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即必须同外氏族的人通婚。在苗族的婚礼上也要举行拴线仪式,新郎和新娘还要交换银项圈。之后,男女双方家庭相互宴请和赠送礼物,苗族人用这种氏族之间的联姻来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会促成更多的姻缘。为了不致造成夫妻双方氏族之间的不和,苗族夫妻很少离婚,如果发生矛盾,男女双方的家庭和氏族成员都会尽力帮助他们重归于好。

老松族系的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婚姻形式分为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结合两种。父母包办的婚姻,一种是在孩童时代定下的媒,长大后便结合成亲;另一种是在儿女长大成人时,父母私下为其定下的婚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不少瑶族青年起来反抗这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婚姻一般是通过对歌等活动发展而成的。不过,即使自由恋爱择定了伴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双方父母同意后才可结为夫妻。

(二)传统丧葬习俗

老龙族人主要实行火葬。由于老龙族人大多信奉佛教,认为人死是脱离苦海,所以,对有人去世并不感到十分悲哀,甚至将葬礼举行得比婚礼还要隆重。停灵期间,附近居民则聚集在丧家,歌舞宴饮,有些还放映电影。人死后用香汤沐浴换上新衣,将死者的双手拴在胸前作合十状,死者的双脚也被拴在一起,最后用大幅白布将尸体裹好放入棺内,停在屋中。与此同时,要请高僧前来诵经和通知亲友,并与长者商定出殡火化的具体日期。自火化之日起,死者的亲属要连续三天请僧侣诵经,第三天举行较大的宗教活动,有诵经、布施、斋僧等,并为死者亲属举行拴线祝福仪式,然后去火化场收取骨灰。骨灰一般存放在佛寺中,富裕人家是在佛寺中捐钱单独建一座舍利塔,以存放亲人的骨灰。

老挝泰族多举行土葬。泰族死者出殡时棺材不能从屋前的正门抬出,只能拆掉屋后的墙壁,新架屋梯,从屋后抬下去。死者的子女、丈夫或妻子都不能送葬,其他妇女和儿童更是躲得远远的。

苗族包括蒙莱、蒙高、蒙考和蒙丹等大多实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多用布或草席裹尸坑埋。但因支系不同,习俗也不完全一样。

老挝瑶族也实行土葬,用木棺。人死后全寨男女老少都停止生产活动,人们带着食物到死者家中吊唁,并帮助办理丧事,主人家则招待大家,以表示感谢。

四、传统节日习俗

老挝的民间传统节日大都和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一年中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有稻魂节、泼水节、高升节、万佛节、迎水节、送水节和塔銮节等。(www.xing528.com)

1.稻魂节(佛历2月,公历1月)

因在佛历2月举行,人们又称此节为“2月节”,具体日期定在稻谷收割、打晒后到入库前的某一天。此节主要是庆祝丰收,向鬼神和祖先表示感谢,由于他们的保佑,才获得了好收成,同时也是为了祈求来年能有更好的收成。

2.泼水节(佛历5月,公历4月13~15日)

泼水节又称“宋干节”或“五月节”,是佛历新年,因而是老挝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宋干”意为求雨,泼水节正值雨季即将来临之际,人们要为一年中最为紧张和繁重的劳动作准备,因此“泼水”有祈求雨水充沛、五谷丰登的意思。

泼水节全国放假三天,在农村则要延续一个星期。节日前三天,家家用水洗刷房屋、用具,打扫卫生,意为辞旧迎新。泼水节期间的活动主要有浴佛、泼水、拴线、堆沙和放生等。

3.高升节(佛历6月15日,公历5月)

高升节是老挝的民间传统节日,又叫火箭节、火炮节、火龙节、疯狂节、六月节等,最早来源于婆罗门教的火神祭拜礼。高升是一根3~9米长、碗口粗细的竹竿,外面涂上各种颜色的漆或贴上彩纸,在竹竿的底部绑上几个同样粗细、长约1米装有火药的竹筒,并安上导火索作为动力。大的高升可以装百十斤火药,相当于一枚土火箭。

放高升的当天上午,人们穿上艳丽的盛装,装扮成神仙、魔鬼、武士、书生、渔民、野人等各种奇异的形象,抬着高升送往发射广场,安放在高大的木架上。广场上非常热闹,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欢聚在这里,甚至政府官员和外国使节也前来欣赏。燃放高升之前,人们先虔诚地聆听高僧诵经。诵经之后,把高升逐个点燃。此时,发射场上如海如潮的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如果哪个高升造型最美观,并且升得最高,它的主人便被高高举起,扔到清澈的河水里,并接受节日主持人颁发的优胜奖,然后喝下新酿的米酒;如果哪个高升不响或升得最低,它的主人则被扔进污水泥潭中,引起全场一阵欢呼沸腾。

放高升期间,还要举行浴僧、斋僧、新和尚剃度等活动。

4.万佛节(佛历7月)

万佛节又叫祭把节或送瘟节,来源于婆罗门教,后演变成佛教节日。万佛节到来之前,各村寨要搭起竹棚,并分别在村寨的八个方向各竖立一根竹桩。节日早上人们向佛寺献斋。下午,信徒们带着物品前往竹棚听经,并用扫帚蘸着圣水洒在村寨里和竹桩上。之后,信徒们把受过佛法点化的白线、金沙和净水带回家中,把白线拴在子孙的手腕上,把金沙撒在庭院四周,把净水洒在牲畜身上,以保佑全家人和牲畜除病消灾,顺利度过容易流行疫病的7月份。

5.迎水节和送水节(佛历8月、11月,公历7月、10月)

这两个节日的名称很多,迎水节又叫入腊节、宋夏节、安居节、入雨节等,相当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闭门节,老挝语称为“占沙瓦”;送水节又叫出夏节、出腊节、出雨节等,相当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开门节,老挝语称为“奥沙瓦”。之所以称为入腊节和出腊节,是因为根据佛教戒律规定,僧侣每年要守3个月的“腊期”。在这3个月内,僧侣应专心在寺内悟道,不得擅自离开寺院。

一般来说,“腊期”也正是中南半岛雨水较为集中的时期,所以,老百姓又称这两个节日为“入雨节”和“出雨节”。雨季的到来,使得湄公河水迅速上涨,雨季过后,湄公河水位下降,给河滩留下一层松软、肥沃的淤泥,为湄公河流域的人民提供了绝好的种植粮食的条件。因而被老挝人称为“圣河”,便在河水开始上涨时举行迎水节,在河水退落时举行送水节。两个节日期间要举行点灯笼、赛鼓、放灯船、赛龙舟等活动。

6.塔銮节

塔銮节因在塔銮举行而得名。塔銮节是万象市规模最大,场面最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佛历12月(公历11月)举行。在王国时期,塔銮节仪式由国王或王储主持。节日的第一天,国王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塔銮膜拜,聆听高僧诵经,在塔銮佛寺举行布施斋饭仪式。

塔銮节为期半个月左右。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僧侣络绎不绝地前往塔銮朝拜,佛教徒们也携带各种食物、香烛、鲜花、钱等,纷纷到塔銮寺斋僧礼佛,聆听高僧诵经说法,祈求好运。人们还要在塔銮广场上举办博览会,除老挝本国的展品外,还有中国、越南、印尼等国种类繁多的日用品、农产品、工艺品等。另外,还有文艺、体育等各种表演活动。

五、社交礼仪和禁忌习俗

(一)社交礼仪习俗

1.姓名与称谓习俗

老龙族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日常交往中,老挝人对自己一般都是单呼其名,而从不单呼姓氏,称呼别人时一般也只提对方的名而不提及姓氏。为了表示尊敬,人们在相互称呼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在对方的名字前加上表示尊敬的冠词,男的多用“陶”(先生,一般用于称呼社会地位高的男性),有的则冠以“提”、“祥”、“玛哈”等词,这是他们入庙修行时所获等级,表明他们过去曾出家当过和尚;女性则冠以“娘”。

在熟悉的人们之间,老挝人习惯将名字与辈分连称,如本功哥、娘松姐、索卡妹、本提叔、坎冰姨妈等。对于不知姓名的人,在相互交谈时一般称男性长辈为“耶泡”(老大爷),称女性长辈为“耶麦”(老大娘),称平辈男性为“耶艾”(大哥),称平辈女性为“耶娥”(大姐),称比自己年轻的人为“耶侬”(弟弟、妹妹)。

老挝苗族人的姓名与老龙族不同,是姓在前,名在后。苗族中的罗、李、杨、王、陶为几个大姓,同时也是几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族长,族长都有一定的名望、权势和社会地位。

2.见面礼仪习俗

老挝人见面习惯行合十礼。合十礼就是双手十指伸直并拢,然后合掌举起。老挝人行双手合十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双手手掌伸直,手指并拢,合十齐唇行礼;另一种是双手合十并鞠躬施礼,这种行礼方式只是在对对方特别尊敬的情况下才使用。以往对僧侣、王族、长辈、上司等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合掌要放在额前;对平辈或普通人,合掌放于脸前;对下辈、下级等身份比自己低者,合掌放于颌下。现在一般合掌于胸前。行合十礼时,一般会互相问候“萨巴依迪”(老语:你好)。

有些地区的苗、瑶民族的人们见面时行抱拳作揖礼。握手礼仅在城市及上层人士中使用,但也比较少,而且男性一般不主动与女性握手。

老挝人在一起谈话时,其他人特别是妇女不得从中间穿过,而必须绕行。如实在没有地方可以绕行,不得不从中间穿过时,则要弯腰躬背,低头说声“考头(老语:对不起)”,再轻轻地走过去。

3.待客习俗及做客礼仪

老挝人十分好客,每逢宾客临门,主人除热情迎候之外,还要用各种时令鲜果和自家酿制的美酒招待客人,因而在老挝流行“主人引路,敬酒在先”的说法。有客人到来时,主人会率家人恭候迎接,并引导客人进入住房。

老挝有进屋脱鞋的习惯,客人走进客厅之前,要自动脱鞋。进屋后,一般席地而坐,男的盘膝,女性则并膝后将双脚放在侧边,不可将腿往前伸,脚趾不能对着别人,两腿交叉地坐着被视为没有礼貌。客人只能在客厅活动,没有主人的授意不能进入内房。

喝团结酒是老挝人的一种待客习惯。客人坐定后,主人会送上酒,自己先斟满一杯一饮而尽,然后斟满一杯递给客人,客人要双手接过一饮而尽,表示谢意,即使不喝酒的客人也应该多少尝一些,不然会引起主人不高兴。

在老挝乡间作客,主人还会请客人饮坛子酒,这是老挝乡间款待宾客的必备之物。宾客进门,主人会取出酒坛放在客厅中央,众人围着酒坛席地而坐。主人当众取下坛口上的封泥,根据在场人数多少向坛中插入一些细管,每人握住一根细管吸饮坛中的酒,大家边饮边谈。他们认为亲朋好友同饮一坛酒可以交流感情。到老挝人家做客,都要喝坛酒,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便认为家庭将不吉利。

老挝人吃饭时习惯将鸡头或鱼头让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应高兴地接受,并向主人致以谢意。在招待客人时,如果女子向客人递东西,一般采取下蹲式。

去老挝人家里做客,要准备礼品。礼品要包装美观,一般的礼品有花篮、水果篮、食品篮、工艺品、烟酒等。在参加婚宴或喜庆日子时,习惯送现金。

(二)日常禁忌习俗

老挝是个宗教国家,其国民固守着许多的禁忌,根据禁忌的内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禁忌和日常生活中相沿成习的禁忌两大类。

1.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禁忌习俗

老挝国民大多信奉佛教,他们进寺庙的佛堂都要脱鞋,不能随便用手触摸佛像,更不能用身体的下半部分去接触佛像;不能在佛寺或其附近杀生;不得把佛寺中的东西带出寺外,也不得把和尚禁吃的东西,如狗肉、马肉、蛇肉及酒等带入佛寺内。

外人不能同和尚一起进餐;佛寺中的池塘、水缸或锅中的水,外人可以饮用,但不能喝和尚水壶里的水,除非得到和尚允许;在僧侣面前不得两腿交叉而坐,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佛教节日期间,老挝人不杀生,市场上不售肉,家里也不能吃肉。

老挝一些民族每年都要举行祭寨神活动,一般持续五天。祭寨神期间,禁止挑水、舂米等。人们用绳子绕村,竹子拦路,或在村口挂上树枝、竹圈等标志,外人不得进村;象征着寨神的东西或祭神物品不能动;村中设有保护全村人畜的中心桩、中心石等物,这些“神物”不能搬动、脚踩或拴牲口;神山、坟地、火葬林不能进入,更不能砍伐其中的树木。

2.日常生活禁忌习俗

老龙族认为,头顶是最尊贵之处,所以不能随便摸他人尤其是小孩的头顶。老挝人认为脚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地位最低,因此决不能用脚对着人或用脚开门、移动东西,用脚代替手指人或物也是不可以的;他们还忌讳从坐卧着的人身上跨过去。

老挝人家里的神台不能动,不能在供神处坐卧或乱放物品。在室内,不能随便吐痰和在火塘边烘烤鞋袜。他们十分忌讳生人进入内室,不经主人邀请或没有获得主人的同意,不得提出参观主人的庭院和住宅的要求,即使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也不得触动客厅里的个人物品和室内陈设。

老挝人家里若有病人、生孩子或进行祭祀活动时,会在门口设标志,外人不能进入屋内。

老龙族大多居住在濒临河溪的地方,对村旁河水的使用有严格的区分:上段的河水是用来饮用的,不能洗澡或洗衣物;中段是男人洗澡的地方;下段是妇女洗澡的地方。取水时,只要水源处有公共用具如竹筒之类,就不能使用自己的器具直接舀水。

老挝苗族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也有很多禁忌。如婴儿满月前外人不得进入屋内;遇到丧事、祭祀等活动,未经主人允许,外人不得随便闯入;睡觉时不能头朝大门;室内的神坛不能随便移动等。

老、泰、瑶等一些民族,忌讳在家里挂白色蚊帐和盖白色被面的被子。

在老挝,不得公开和妇女手拉手,或表现出过分亲昵,他们认为在公开场合被男人触摸过的妇女是不光彩的。

本章小结:

老挝历史悠久,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家,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保留着众多原生态文化,大部分国民信奉佛教,宗教文化气息十分浓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老挝国民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体系极不完备,经济相当落后。

思考题:

1.老挝的民族有哪些?

2.老挝经济新的增长点何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