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社会发展: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新加坡社会发展: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1年4月16日,新加坡文化部正式宣布卓锦·万代兰为国花,其寓意是卓越锦绣,万代不朽。1830年前,马来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民族。其中,以印度人后裔为主体,所以统称“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民族。但马来语不是所有新加坡人必修的语言。中央区和新镇区是新加坡的核心地区。

新加坡社会发展: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新加坡社会的发展

一、新加坡概况

(一)国家名称及国家象征

新加坡现在的国名全称是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1965年8月9日开始使用。

历史上对新加坡的称呼非常多,除了“蒲罗中”之外,《新唐书》中称新加坡为“萨庐都”;《宋史》中称之为“柴历亭”(马来语Negeri Selat的音译);1365年写成的《爪哇史颂》首次把新加坡称为“淡马锡”(Tamusik),意思是“海城或水镇”。14世纪后期,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圣尼罗优多摩在新加坡岛上建都,并命名为“Singapura”(“信诃补罗”)。马来语“singa”是狮子的意思,“pura”是城市,“Singapura”即“狮子之城”,这一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国旗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五颗白色五角星。红色代表人类的平等,白色象征纯洁和美德;新月象征国家,五颗星代表国家建立民主、和平、进步、正义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颗星的组合紧密而有序,象征着新加坡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的精神。

国徽由盾徽、狮子、老虎等图案组成。红色的盾面上镶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与国旗相同。红盾左侧是一头狮子,这是新加坡的象征,新加坡在马来语中是“狮子城”的意思;右侧是一只老虎,象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历史上的联系。红盾下方为金色的棕榈枝叶,底部的蓝色饰带上用马来文写着“前进吧,新加坡。”

国歌歌名为《前进吧,新加坡》歌词是:“前进吧,新加坡!让我们新加坡人民共同走向幸福。我们崇高的理想,使新加坡昌盛富强!让我们以崭新的精神,团结在一起。让我们齐声高呼:前进吧,新加坡!前进吧,新加坡!”

新加坡的国花是卓锦·万代兰。它属于胡姬花(兰花)的一种,色泽鲜艳,四季盛开。娇媚四绽的唇片象征着新加坡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少数民族这四大族群的平等,及其使用的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四种语言的相互平等;中间雌雄合体的蕊柱象征着幸福的根源;唇片后面藏有蜜汁的袋形角,象征着财富汇流积聚的所在;上攀的花茎象征着向上、向善;蕊柱上花粉盖内的两个花块,象征着高瞻远瞩;它的花一朵凋谢,一朵又开,象征国家民族的命脉源远流长,具有无穷的信心和希望。1981年4月16日,新加坡文化部正式宣布卓锦·万代兰为国花,其寓意是卓越锦绣,万代不朽。

(二)自然地理和气候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位于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30°36′~104°25′,北纬1°09′~1°29′。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西南临马六甲海峡。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到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亚、欧、大洋、非四大洲的海上交通枢纽,素有“东方直布罗陀”、“远东十字路口”的雅称。

新加坡国土面积为699.4平方千米,由新加坡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总面积的88.5%。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千米。除新加坡岛外,较大的有德光岛(24.4平方千米)、乌敏岛(10.2平方千米)和圣淘沙岛(3.5平方千米)。

新加坡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洋影响,并不十分炎热,年平均气温为24℃~27℃,日平均气温26.8℃,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年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经常下暴雨。4月到9月是降雨较少的月份,日照时间较长。10月至次年的3月为降雨较多的月份,日照时间较短。年平均日照时间约5~6小时。

(三)人口、民族和语言

根据2009年的政府普查,新加坡有人口约499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有373万。在373万新加坡居民中,华人占74.2%,马来人占13.4%,印度人占9.2%,其他民族人口占3.2%(其中包括阿拉伯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富汗人、菲律宾人、缅甸人以及欧亚混血人的后裔)。

民族分为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

(1)华人:华人的祖先移民新加坡已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在唐宋时期,已有中国人到新加坡从事经贸活动,其中有的人已定居于当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大量移居新加坡。如今,华人在当地各个经济部门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马来人:马来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马来人属于蒙古人种,身材不甚高,肤色淡褐。其祖先移居到新加坡的时间比华人、印度人早,有的已达几十代。1830年前,马来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民族。之后,其人数逐步被华人超过,成为第二大民族。

(3)印度人:新加坡人口统计中的“印度人”是指具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这些南亚次大陆人种的血统并已取得新加坡国籍的人。其中,以印度人后裔为主体,所以统称“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民族。印度人大量移往新加坡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印度人虽由若干个民族组成,但以来自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为最多,所以泰米尔语就成了印度人的代表语。

新加坡民族众多,语言也多种多样。宪法规定: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国会议员在国会发言时,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语言。由于历史上与马来西亚的传统联系,马来语被宣布为国语。但马来语不是所有新加坡人必修的语言。

为培养新加坡人的国民意识,消除民族分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团结与和谐,新加坡实行母语加英语的双语政策。各民族除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以英语为民族共同语言,“推行共同的语言,培养共同的感情”。这样既尊重各民族语言的历史渊源,有利于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又能为引进外国资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励各民族共同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

(四)行政区划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在行政上划分为6个区,分别是:中央区、新镇区、内市区、外市区、内郊区、外郊区。

中央区和新镇区是新加坡的核心地区。内、外市区和内、外郊区是按照与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命名的。市区在新加坡岛中南部,靠近新加坡海峡一侧,包括中央区、新镇区、内市区和外市区。市区内有花柏山东半部、新加坡河、梧槽河等。梧槽河以东为住宅区,有商店、酒楼、银行、旅店等。新加坡河以北是政府机关的集中地,有国会、高等法院、市政厅等。

郊区包括8个部分:三巴旺、实里达、樟宜、蓄水池与自然保护区、林厝港、杜亚斯、花柏山和裕廊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部门也扩展到郊区。同时由于大批公共住宅的建造,郊区已出现了许多卫星城镇,如女王镇、大巴窑、勿洛、宏贸桥、兀兰、金文泰、义顺等。

二、当代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简况

(一)当代新加坡经济发展概况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腹地,缺乏自然资源。1965年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面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对此,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形成了以制造业、贸易、交通、金融建筑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其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独立初期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进而发展到目前的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65~2000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8.69%,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4倍。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加坡经济的冲击较小,新加坡经济迅速回升;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9%。2001年之后的几年中,新加坡经济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衰退。但2006年以来,新加坡经济增长势头良好,贸易出口持续增长,经济再次实现高速发展。2008年,新加坡GDP为2400亿美元,人均GDP达3.9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1.自然资源状况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除有少量花岗岩石外,尚未发现有其他矿藏。渔业资源也不丰富,年产仅1万余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多属热带低地常绿植物,由沿江红树林到高地原始森林,植物品种多达2000种以上,其中橡胶、油棕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新加坡普遍种植有著名的热带观赏花卉胡姬花(兰花),它品种繁多,娇美艳丽,四季盛放,每年大量销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新加坡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2.工农业发展状况

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

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产值占国民经济不到0.1%,主要由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等构成。粮食、蔬菜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

3.服务业

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信、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新加坡十分重视服务质量,很多饭店赢得了“世界最佳饭店”的称誉。矗立在新加坡河北岸的莱佛士酒店,高达70多层。

(二)新加坡现行经济政策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新加坡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称三大战略,即“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

1.高科技战略(www.xing528.com)

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其他知识密集型经济,打造新的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投巨资欲将生命科学发展为制造业第四个支柱(另三个是电子、化学和工程业)。2000年以前,新加坡政府曾拨款7亿新元,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开发。2000年6月又拨款10亿新元,作为生命科学的开发研究基金,通过经济发展局投资于私人生命科学公司。为此,新加坡政府特别成立了“生命科学部长级委员会”,指导发展生命科学工作。经发局的目标是在2010年吸引15家世界级生命科学公司前来投资,并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临床实验与开发药物的区域中心。目前,一些世界级生命科学公司如葛兰素·威康公司(Glaxo Wellcome)、默克(Merck)、谢林普罗(Schering Plough)等都已在新加坡设业。

2.中国战略

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中新两国经贸往来源远流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不断开放为中新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机会。新加坡政府号召“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把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定位为其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引擎(另三个为美国市场、电子产业及周边国家市场)。为推动同中国的经贸合作,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长杨荣文已连续三年亲自率团访问中国,考察中国东北、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贸工部还决定在五年内分期分批地派遣政府官员和政联公司负责人前往中国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中国经济体系。

3.扩大腹地战略

新加坡政府和业界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像新加坡这样的岛国,在没有腹地、缺乏自然资源、自身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政府实施了扩大腹地战略,把七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视为通商及经济发展腹地。这包括东盟、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和韩国等广大的亚太地区。目前,新加坡已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和欧盟等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在东盟内部,新加坡积极推动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在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另外,新加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研究和谈判过程中,态度积极,大力推动,希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为中新经贸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三)新加坡交通概况

新加坡交通发达便利,设施齐全,是世界重要的转口港及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交通产业占GDP的10%左右。截至2008年,新加坡的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年吨位为标准箱2992万个,领先于中国上海香港,继续居世界首位。

1.航空业

目前,新加坡拥有5个机场,其中樟宜机场及实里达机场是国际民航机场,另外的巴耶利峇机场、三巴旺机场及登加机场则为军事用途。

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至欧洲的袋鼠航线的最重要的一个中途站。这里每周共有80多家航空公司来往,提供超过4340个航班,连接超过59个国家的116个城市。作为亚洲最繁忙的五个机场之一,樟宜机场的年旅客数已经突破3000万人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世界最舒适的机场之一。

实里达机场(Seletar Airport)是新加坡第一个国际民用机场,它拥有一条长达1620米的跑道,专门连接邻近国家的旅游景点的定期航班、团体包机或接待私人飞机。

巴耶利峇空军基地(Paya Lebar Air Base)拥有一条长达3760米的跑道,允许外国空军到访时使用。美国空军经常在此空军基地停留。

2.公路交通

新加坡本岛的公路完善,拥有10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岛。此外公共交通同样发达,以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为主。新加坡地铁是继马尼拉轻轨铁路运输系统之后,东南亚地区兴建的第二个地铁系统。自1987年开通以来,新加坡地铁已经发展成有3条路线(包括机场地铁支线)的地铁系统。目前有69个车站,118.9千米的标准轨距线路。

公共汽车路线上百条,市区每个公交站台上方都有遮雨棚。

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一个采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的国家,在进入市中心的道路上架设自动电子收费系统,在高峰时段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将自动付费。由于购买私家车的成本太高,再加上完善、方便的公共交通网络,使得大多数新加坡人选择不购买汽车,这也有效地解决了都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问题。

(四)新加坡的旅游业

1.旅游业发展概况

新加坡充分利用自己作为东南亚海空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终于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花园城市”和东南亚著名的旅游胜地。

新加坡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最初发展缓慢。1964年,新加坡接待的国际游客不足10万人次。但是,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看做是“无限资源”。1964年成立“新加坡旅游促进局”,此后,旅游业发展大大加快。1973年,新加坡的国际游客首次超过百万人次,1978年突破200万大关,1988年为420万人次,1998年为560万人次。2008年新加坡国际游客达10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48亿新元(1新元约合0.66美元)。现在,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仅次于工业和贸易的第三大经济行业和创汇行业,旅游业总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新加坡的国际游客主要来自东盟国家、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

新加坡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有:

(1)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新加坡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创建国际通商口岸、免税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国际会议和国际金融中心,使该国成为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

(2)树立大旅游环境意识,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氛围。早在1973年新加坡政府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行之有效的植树造林运动,还从世界其他热带地区成功引种约2000种植物。由于政府重视,措施得力,目前全国各地都已被绿荫覆盖,就连路灯柱、天桥、房屋墙壁上,也广种攀缘植物,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新加坡也没有一般城市常见的线网、广告、烟囱。

(3)重视投入,不断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旅游投入,其旅游业发展基金主要是通过对旅游企业征收旅游税来解决的,其纳税额是企业营业额的4%。征收的旅游税全部存入旅游促进基金,用于旅游业发展。

新加坡充分利用其热带海洋性气候的有利条件,建造了许多旅游场所,诸如热带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裕廊飞禽公园等。这些场所不仅布局合理,独具匠心,并寓知识性、教育性于娱乐之中,因而很受游客的青睐。新加坡植物园有世界上最大的兰花园,裕廊飞禽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公园之一,其中“世界最大鸟笼”高30多米,游客可进入笼内和鸟儿对话,寻找大自然的真谛。

(4)注重法制建设,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新加坡是一个十分注重法制建设的国家,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制的轨道。政府依靠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对旅游业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新加坡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有《新加坡旅游促进法》、《新加坡旅行社法》、《新加坡饭店法》、《新加坡旅游促进税法》等。

(5)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在当前世界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新加坡通过树立鲜明的品牌把自己与东南亚邻国区分开来。比如新加坡在2005年3月在全世界发起了“非常新加坡”宣传推广活动,“非常新加坡”代表了新加坡与众不同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环境相映成趣。新加坡旅游局还在重点旅游市场邀请本土名人作新加坡旅游大使,如歌手阿杜和林俊杰,使“非常新加坡”的宣传更加平易近人。

2.主要旅游景区景点

(1)圣淘沙。位于新加坡岛南面5000米,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600米,面积3.47平方千米,是新加坡第三大岛。曾是英国海军基地,原名绝后岛,1972年开辟为旅游区后改成现名。“圣淘沙”是马来语“宁静”、“和平安宁”的意思。热带阳光、海滩海浪、鱼类、蝴蝶、历史遗迹、艺术表演等,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使圣淘沙成为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名胜之一。岛上的主要景点包括英国海军遗迹西洛索堡,展示新加坡人航海业发展和新加坡港成长历史的海洋博物馆,拥有各种海洋动物的珊瑚博物馆,收藏3000多种蝴蝶的昆虫馆,每半小时人工喷发一次的火焰山,艺术中心,喷泉花园,亚洲村,梦幻水上乐园,以及表现先驱人物、传统习俗、二战中英军向日军投降和后来日军向盟军投降场景的蜡像馆。2000年底又增设太空游乐园,游客可乘气球升空鸟瞰新加坡市景。

(2)鱼尾狮公园。位于新加坡河口左岸,建于1972年。这里矗立着一尊狮头鱼尾塑像,高8米,重40吨,是新加坡雕刻家林浪新1964年为旅游局设计的形象性标志。口喷泉水的狮子象征新加坡是座“狮城”。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游客站在塑像底下,既可远眺海面,也可回望新加坡繁华迷人的市景。公园周围地带聚集了新加坡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如滨海艺术中心、政府大厦、高等法院、维多利亚剧院、莱佛士铜像等,为游客必到之处。

(3)新加坡植物园。位于新加坡东陵区荷兰路附近,是世界闻名的热带植物园之一。它建于1859年,因为是英国人莱佛士所创办,故当地人称为“红毛花园”。植物园占地3200平方米,以研究和收集热带植物、园艺花卉而著称。胡姬花是园内最有特色、最吸引游人的一个植物品种。园中有专门种植胡姬花的花圃,花圃内展出有2万多种胡姬花。

新加坡植物园曾见证过一次载入史册的、植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该园曾把原产于巴西的三叶橡胶引进,并成功地培植起来,从而一举改变了东南亚经济,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橡胶生产地。

(4)裕廊飞禽公园。位于新加坡西部裕廊镇贵宾山坡,是世界著名的鸟禽公园之一。1971年开放,占地20多公顷,设有95个鸟舍、6个池塘和10个鸟禽可以随意飞翔栖息的园地,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60多种、8500多只不同的鸟禽,甚至有来自南极大陆的企鹅。在这个人工的“世界最大鸟笼”里,各种鸟类自由觅食,尽情嬉戏。游客可徒步观赏,也可乘车游玩。公园每天举行4场飞禽表演。

(5)天福宫。位于市区源顺街,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中国式庙宇之一。1821年先有了土庙,1839年正式建殿。宫内正殿供奉天妃,也就是海神“妈祖”,因此又称妈祖宫。此外还祭祀千手观音、孔子、伽蓝、开漳圣王和城隍爷等。悬挂中国光绪皇帝御笔“波靖南溟”匾额,另有一块中国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题写的“显彻幽明”匾额。这里很长时间都是福建会馆的所在地,今仍属福建会馆管辖。天福宫于1906年和1976年两次大规模修缮,1998年又耗资380万新元进行修复,并新增了释迦牟尼像,于2001年1月23日即当年的农历除夕重新开放。

(6)牛车水。1819年,莱佛士来到新加坡时,因为开垦之需,从中国的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招募了大批的劳工。这些劳工也是今天的新加坡华人的先辈。最早的华工就聚集在牛车水。“牛车水”因华人每日都得用牛车运来淡水洗澡、饮用和冲刷街道而得名。

牛车水的建筑都是两三层高的旧楼房,大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屋顶覆盖中国式的瓦,柱子呈中国广东风格,而窗户和房屋上的装饰及一层的走廊却是18世纪古罗马的样式,这种奇特的建筑混合体被称为“巴拉斯式风格”。

如今的牛车水,已成为游客感受新加坡“唐人街”文化内涵的某种形象标志。

(7)小印度。小印度指的是新加坡市区实龙岗路及其周围一些街巷在内的印度移民聚居地。20世纪20年代时,美国人贝里斯提拥有并控制着这一地区。当时为了开垦甘蔗园,他从印度招来了很多泰米尔裔劳工,后来他的生意失败了,这片土地也被废弃,印度劳工们便在此建立他们的家园,将其看作自己的乡土,“小印度”之名便由此而得。

小印度成为新加坡的一大旅游热点,是因为这里有浓郁的印度生活气息。一进入小印度,耳畔是风格独特的印度音乐,周围是那种让人沉迷的强烈的香料气味。商店里陈列着银器、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茉莉花环和丝制纱丽等,其价廉物美让游客满心欢喜。小印度区域还有两处胜迹,即维拉玛卡里雅曼兴都庙与千灯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