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南亚自然地理状况
一、东南亚简况
东南亚总面积约447万平方千米,分布着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11个国家。
东南亚总人口约5.3亿,大部分为黄种人,包括属于汉藏语系、印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400~500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族、缅族、老族、高棉族、苏禄族等。另有华侨、华人约3000万人,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76%,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华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其次是马来西亚,其华人数量约占人口总数的35%。
二、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东南亚位于东经93°~141.5°,北纬25°~南纬10°,跨越赤道,总面积为447万平方千米,大部分为热带地区。其位置北接中国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印度相毗邻。东南亚位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又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来更发展成为世界海空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水道。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千米,主航道水深25~151米,可供26万吨级船舶满载通过,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也是东西方交通的要冲。由于马六甲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从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占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六甲海峡才归沿岸国家所有,现在海峡归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
目前,每年航经马六甲海峡的各类船舶多达10万艘,其中18万吨级以上的巨轮近2000艘。这使得马六甲海峡成为同英吉利海峡并列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
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也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因此,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海上生命线,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中国80%的原油和60%的进口物资也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运到国内。
三、东南亚地形情况(www.xing528.com)
东南亚可以分为“大陆东南亚”和“岛屿东南亚”两个部分,其陆上部分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个地理单元,它们将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割开来,又通过巴士海峡、巽他海峡、托雷斯海峡及马六甲海峡相互连通。
(一)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区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与南亚之间而得名,原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后经国民党高参于右任先生提议改为现名。中南半岛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千米,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向,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如张开的手掌。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阿拉干山地、伊洛瓦底江谷地、掸邦高原、湄南河谷地、柯叻高原、湄公河谷地、老挝高原和长山山脉、红河谷地。半岛的南端狭长,隔克拉地峡与马来半岛相望。
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泰国[1]等5个国家。其中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
东南亚主要的大江大河都集中在中南半岛,随着山脉走向,多数从北向南流入大海。主要的河流有湄公河、红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其中最主要的河流是湄公河,它源自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它在中南半岛上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南部,注入南海。湄公河全长约2668千米,其中约1200千米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湄公河不仅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
(二)岛屿东南亚——马来群岛区
马来群岛又称南洋群岛,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分布在中南半岛的东南面、澳大利亚的北面、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南北纵向约3500千米,东西横向约6400千米,陆地面积约247万多平方千米。这里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频繁,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地区之一,高峻的地带支离破碎。
在马来群岛上分布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东帝汶等6国。其中,印尼、菲律宾、新加坡和东帝汶完全属于岛国,而马来西亚则横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岛屿群。因此,世界各国习惯把马、新、印尼、文、菲五国称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其中菲律宾被称为“千岛之国”,由7107个岛屿组成;而印尼更是“万岛之国”,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2002年才独立出来的东帝汶位于帝汶岛的东端,也是一个典型的海岛国家。与“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相对应的是,人们习惯将越、老、柬、泰、缅五国称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