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县方言为何保留先周语言?

宁县方言为何保留先周语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县方言中保留上古语言,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在上古人们绝少往来的情况下,宁县地区基本上与外界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语言受外来语言影响较小,它在一种较纯粹的状态中自我发展。这些移民到来后,虽将其本地方言带入宁县,但最后又被同化于宁县方言中。普通话把父亲叫“爸爸”,宁县方言叫“大”。

宁县方言为何保留先周语言?

第三节 宁县(陇东)方言保存先周语言的原因

事物是发展的,语言也是随社会发展的。我国自西周统一规范了中国的语言与文字至今,作为官方的语言与文字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变化,宁县方言也有一定发展变化。二者相比,宁县方言变化要小一些,它更多地保留了上古语言。因此,我们可以说上古宁县方言是上古普通话的母体语言,但并不是说今天的宁县方言就是上古普通话,它只是我们探寻上古语言与入声字的桥梁,是打开上古语言奥秘的一把钥匙。宁县方言中保留上古语言,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宁县方言受全国语言统一规范后的影响比较小

西周初期统一规范全国语言,并非如现今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它仅仅是以周族语言为标准,在文献中使用,是在使用中统一了语言文字,不排除在统一规范中吸收其他地方方言的可能性。因此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也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当时全国的他它方言,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宁县方言了(这种语言现象在后来的使用中还不断地进行)。而使用宁县方言的宁县地区人,在实际使用语言时,因为用的是母体语言,听得懂能理解,不需再学习,就基本上保持了上古语言风貌。周朝在历史上延续了800年,也为宁县方言稳定使用提供了长期保持不变或甚少变化的条件。

二、地缘政治所由之

宁县地区东有子午岭,南有永寿旬邑一带梁峁山区阻隔,它与中原关中基本处于一种阻绝状态。在上古人们绝少往来的情况下,宁县地区基本上与外界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语言受外来语言影响较小,它在一种较纯粹的状态中自我发展。(www.xing528.com)

又因宁县处于戎夏文化交错地带,在历史上或为戎狄所统治,或为汉族所统治。由于少数民族要南下,汉族要北上,这里形似桥头堡。在全国和平稳定时期,这里时有战争的硝烟,因而使其形成了非A非B、似A似B的这样一种文化状态。而这种政治形势的社会形态反映在文化上,就促使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使得其文化、语言既不受后世汉语文化影响,又不受戎狄文化影响,始终保持了独一个我。

三、全国语言在西周初年规范后,虽然通用语历代都有提倡,但仅在学术界进行,对各地方言影响不大

汉语虽有学术界所说的元代蒙古语言的影响,但这在宁县地区反而表现不明显,这也是宁县方言保留上古原始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宁县方言虽保留上古语言,宁县人嘴上也说着上古语言,但宁县方言已不是纯粹的上古语言了。尽管许多上古语言天天说在嘴上,也就那么说,那么用,但既不知其出处,更不知其字怎么写。宁县人还认为自己说的是土话,本来就无其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是社会发展变化所由,太久的时间使语言在传承过程中失去了原意,灵活的词性变化也使原意被遗忘了。二是移民迁入所致。宁县历史上由于多次战乱,使人口大量流失,历史上有过多次移民。这些移民到来后,虽将其本地方言带入宁县,但最后又被同化于宁县方言中。这种同化性是非常强烈的。宁县有许多河南、四川、陕西及甘肃河西走廊的移民,他们父辈说的是自己的河南话、陕西话、河西话,到了子辈就完全成了宁县话,连父母的一点语言基因都不继承。移民接受了宁县话,却不知其原意如何。只管那么用,能理解就行。加之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就更不知其出处了。我们都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人,上了小学写作文,经常用到方言中的词,但在所学现代汉语里找不到,问老师也不知,说是土话。依我们理解,使用了我们的方言词,用意至为准确,却苦于无字而烦恼。普通话把父亲叫“爸爸”,宁县方言叫“大”。现在看“大”应是父亲本意。我们不得不把“铁钱(xiǎn)”写作“铁锹”,把“耩土”写作“铲土”,把“耤地”写作“耕地”,更不敢说“他摽了我一砖”。至于使用“我做了个蝃蝀螺事”的句子,同学老师都会哄堂大笑——土极了。如今研究先周文化,涉及到此事,反而感到了一种惭愧。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竟不知自己所说的“土话”其实“雅得很”,雅得让人瞠目结舌,自己竟有点数典忘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