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第二节精彩图解

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第二节精彩图解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禘”是周代国家禘祀、郊祀、祖祀、宗祀、报祀等五大祭祖活动之一。其中没有不窋和为周族肇兴打下基础的公刘。以庆城县有周天子禘祀不窋的行宫来看,事实并不完全如展禽所说。我国的礼制体系是周族制定的,制定礼仪的目的是为了经纬人的思想行为。从十进制上说,“五”为一半,便于记忆。

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第二节精彩图解

第二节 “周褅 行宫”与褅 

庆城历史上有“周禘行宫”,其义一言以蔽之,是周天子举行禘祀时居住的宫室。庆城县并非周朝都城,在此建周王行宫,这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周代祭祖礼制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周代的祭祀很多,粗略统计,仅其字带示旁的各种祭祀就有22种之多。在这些祭祀中有祀天地山川的、祭宗庙的、祭田祖农神的、祀军的、求子的等等。只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有联系的,莫不祭祀。其名称也不一。如《仪礼·觐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yì意)。”[6]这都说的是祭祀形式。而“禘”是周代国家禘祀、郊祀、祖祀、宗祀、报祀等五大祭祖活动之一。“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7]

在展禽所列举的周人五大典祀中,禘祀的是五帝之一帝喾;郊祀的是其始祖后稷弃;祖祀的是文王昌;宗祀的是武王发;报祀的是高圉、大王古公亶父。其中没有不窋和为周族肇兴打下基础的公刘。按展禽所论制典祀原则,不窋可以不祀,但为周族复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公刘就不能不祀。以庆城县有周天子禘祀不窋的行宫来看,事实并不完全如展禽所说。展禽所说的仅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的,但在如何安排分散于各地的周先祖宗庙祭祀,则另有具体做法。

庆城“周禘行宫”之禘,应是周天子五年一次的禘祭(参见前文《庆城县的“周禘行宫”》)。

我国历史文化中有几个很有意思的数字:三、五、六、九,三、六、九一般为泛指,而五却实指。如禘、郊、祖、宗、报五大典祀,五年一次的禘祀,五帝,五德,五音,五行,五玄,五色,五味,五世,五服,五常五谷,五度,五官,五星五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五?当然,众多五字所反映的文化纵贯数千年,周代只不过是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周代始,周以前虽有传说,但无信史信记。周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中国文化的系统成形于周代,因此可以推“五”字之始,始于周朝。(www.xing528.com)

周族之作五,始于周族所禘五个地方的周先祖宗庙之禘祭。在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各族的历史传说,较为详细并且延续时间最长的无过于周族。从尧舜时期的始祖弃开始,到武王发立国定都镐京,时间延续一千多年,先后在邰、庆城县、宁县、岐、丰(之前尚有未做国都的“程”)等五处立国建邑。这五地都埋有周先王的遗骨,在崇尚尊祖祀祖的周族来说,每一处肯定有其先王宗庙。如果其时未立或已毁,在周族建国后必然要立宗庙,以不忘追远尊先之意。我国的礼制体系是周族制定的,制定礼仪的目的是为了经纬人的思想行为。因此追远尊先即从本族首先做起。周朝在王宫旁设置左宗右社,既反映她尊先慎远之意,又反映了这个农业部族的实际情况。在追寻远祖时,追到了黄帝和高辛氏帝喾,其次才是始祖弃。从庆城县有不窋庙和“周禘行宫”的事实看,周人虽然不礼不窋,但不礼并不等于不尊祀。以此事例则知,周族建国后在邰、宁县公刘邑、岐、丰,肯定都建了宗庙,以祭祀死葬该地的诸位周先王。

按周代礼制,祭祖时周天子是一定要亲自参加的。周族历代先王分散于五地,除丰、邰距镐京近外,其他三地庆城县、宁县、岐山都远,尤其是陇东的庆城县和宁县二地,距镐京四五百里。周天子每次祭祖都能到达吗?若一年一祭,仅此一事也就把周天子累得够呛。其他祭祀,大臣可以替代周天子行祭,然而不亲自参加祭祖,从礼制上是说不过去的。可以设身处地推想:周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5处先王宗庙,一年祭一处,轮流祭,5年正好一次。这样,就形成了5年一次的禘祀。这既可以遍祭各地周先王,又省去了为祭祀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也节省了周天子出行祭祖次数及鞍马劳顿。5年一禘,各地官员也可以从容准备。就是这5年一祭的禘祀,从庆城县石造像铭文上反映出后世周天子也不常来庆城县祭祖,而是由特遣大臣代行祭祀(见前文引42页)。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当初5年一禘,是周族建国后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设定的,随后成为定制。出现“五”完全是事物偶然巧合,当初并无比附于“五”什么的概念。倒是此制一出,反为“五”什么提供了依据,随之就有了五世、五服、五常、五音、五色、五味、五官、五岳之类的“五”文化。这种现象是文化延伸发展的产物。由于用数字概括事物,形象具体,且在社会生活中行之有效,后世的人们就继续发展它。

以“五”来概括事物,更有一点原因。从十进制上说,“五”为一半,便于记忆。由于它的这个特点,给予人们思维时以极大的方便,后世的半两(旧时一斤为十两),“五铢”,“五文”,人民币中的“五分”、“五角”、“五圆”也是同理。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三、六、九,包括十、千、万都为虚数,泛称,而“五”却都为实数实指的原因。

周族奠定了中华思想文化基础,后世许多东西都是在此基础上繁衍生发,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今天,我国社会中又兴起了“五”的倍数“十”的文化热,什么“十大明星”,“十大科技成果”,“十大科技状元”,不胜枚举。尽管庞杂,却仍脱不掉周文化的巢窠。尚需一提“五”在珠算上的运用,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把复杂的数字以简单的形式解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