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县的南亩社与饁彼南亩的意义-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宁县的南亩社与饁彼南亩的意义-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宁县的“南亩社”与“饁彼南亩”“南亩”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有五首七处提及“南亩”。“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在宁县有以南亩命名的地名叫“南亩社”,今一分为三称“南亩袁家”、“南亩贾家”、“南亩陈家”。“南亩”三村处于早胜原东南部,在平子镇西北二里许。宁县民间习惯称境内各原为北原、西原、东原、南原。他们把所设的南部管理地称“南亩”以与“南原”、“南京”相区别。

宁县的南亩社与饁彼南亩的意义-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第六节 宁县的“南亩社”与“饁彼南亩”

“南亩”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有五首七处提及“南亩”。《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小雅·甫田》:“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小雅·大田》:“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

《七月》为豳地旧诗。《周颂》学术界都认为是西周初年之作,大多用于宗庙祭祀。《小雅》二田有“曾孙来止”句,“曾孙”是后世周王的自称,说明其成诗相当或晚于《周颂》。它们共同有《七月》中“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仅换一字“同”为“以”),亦说明三诗都在引用《七月》诗句,由此得知,“南亩”一词最早出自《七月》。

《辞海》:“南亩:泛指农田。”胡承珙的《毛诗后笺》和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都认为《七月》“饁彼南亩”是指南面向阳之田。其实未必尽然。在宁县有以南亩命名的地名叫“南亩社”,今一分为三称“南亩袁家”、“南亩贾家”、“南亩陈家”。用《诗经》中一个冷僻的名词命名一个较大的区域,是后人比附于《诗经》,还是名成于前,诗用于后,大有探讨必要。

“南亩”三村处于早胜原东南部,在平子镇西北二里许。自南到北依次为南亩袁家、南亩陈家、南亩贾家。其西为一条大沟直通九龙川。三村皆临沟,南北达八公里。其东侧为一望无际的原区、沃野。

查《宁县志》、《宁州志》及《宁县地名普查》等资料,均无有关南亩社的来历记载。为本课题研究需要,我们多次走访南亩三村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及风水先生。他们都说自古就这么叫。三村原为一社叫南亩社,后分为三姓之村,故南亩之后加姓氏。近期我又专门前往三村调查,发现袁家“花鸨湾”有战国汉代墓葬,出土文物有铜匕首、铜环、双耳陶,也有灰坑存在。在程家发现沟边群众庄基崖畔有灰坑(未发掘),其东路边有一周代及春秋战国房屋基础,早年改土时地面大量散布残断瓦片,今捡得标本有灰绳纹大型板瓦、筒瓦,交错绳纹板瓦,背交错绳纹里椎刺纹板瓦残片。此板瓦平展,局部几乎为平面,厚约3厘米,与秦汉板瓦差异明显,初步断为上至西周、下至战国时期遗物。再向北出土有汉代砖箍墓。继续向北则是齐家文化及周文化遗址,即“南亩贾家”遗址。这个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150米,原文化层厚1米—3米。出土文物有泥质红陶敛口钵,泥质红陶盆,泥质橙黄方格纹陶盆,泥质夹砂红陶鬲,泥质红陶罐,夹砂灰陶鬲,泥质灰陶罐等,尚有较晚文物残片。有1厘米厚、20厘米长的灰白住室层,沟边坡地有陶窑,墓葬出土西周铜剑现收藏在正宁县博物馆。据居住在遗址上的贾桂元介绍,他家挖庄基时挖出十多个各种样式的鬲。其西沟边有元代瓷器残片(该遗址及周边未做全面调查)。

也许宁县的地理环境及文物考古资料会给我们提供解开这个问题的钥匙。宁县城可以称山城,因为它处于三水汇聚之地,它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平原地区数水汇聚之处的城镇,也不同于山区数水汇聚之处的城镇,因为它的上面是原面不是山峰。由于马莲河水系切割了陇东的黄土高原,使大小支流流淌于原面之下。诸水汇于宁县城,从而使宁县城处于董志原、早胜原、春荣原和南义原(即西华池原)的夹缝之中。正因为有了县城与“原”的特殊关系,从而形成了宁县农业生产的土地大量在原上而不在川台上。宁县城位处四原交汇处,占尽了整个陇东之利。在宋代以前,它一直是陇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公刘率周族到达宁县地区,不单纯冲着庙咀坪这座特殊城池而来,而是为占据这个极具战略地位的中心位置来大量开发原上的土地。原区大量周文化遗址的存在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无更多资料证实当时周族或早于周族的“戎狄之间”怎样称呼这四条原,从庙咀坪周族到来之前称“京”,可以推知当时应当是有具体名称的。(www.xing528.com)

宁县民间习惯称境内各原为北原、西原、东原、南原。南原即指早胜原,西原指董志原,北原指南义原,东原指春荣原。这样就把大的方位区分开来。《说文解字》:“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言》:“大野曰平,广平曰原。”由此则知宁县民间对于原的称谓是准确的。亩,古为“畮”,“畮”是本字。《说文解字》:“畮,六尺为步,步百为畮。从田,每声。或从十久”。亩为计量单位,古今意同。若就原而言,它是丈量原野土地的单位,《七月》中“饁彼南亩”若不是指地名而指农田,南面向阳土地,说明它在《七月》成诗时已演化为泛指农田或南面向阳之农田了。若指南面之农田,那么它就是指南原上的农田,这也符合以宁县城为中心对四原土地的称谓,而不是强调“向阳”二字。但我总认为它泛指农田有点牵强,因为《康熙字典》解“京”字说“京与原同”,《东观汉记》有“京作原,古通用”的现象,民间所称的南原是否又可解作“南京”:京为宁县庙咀坪,为便于管理,又在东西南北四条原分别设“四京”以管理各区生产生活,那么“南京”之南原就指称为地名了。

假若“南京”设在早胜原靠近宁县城的地方,如果就在早胜镇遇村周文化遗址上,其向南尚有大片平阔的土地也可开发利用。南面又有许多先周文化遗址,说明周文化已拓展到早胜原南部。在这样广大的土地上能不设立管理机构?若设立,有可能就在早胜原东部今平子镇一带。他们把所设的南部管理地称“南亩”以与“南原”、“南京”相区别。原即畝,畝即原,只是不同叫法罢了。从早胜原地理位置上看,今天的南亩社所在位置正处于该原南北划分需设中心管理地的理想位置上。这一推断有早胜镇另一地名“南北村”所支持。

早胜镇南有一自然村叫“南北”,据调查,无人知晓这个以互相矛盾的方位词命名的村名意指什么,这种命名形式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它的来源是一个不解之谜,望文生义,它好像是南北分界线的简称。早胜原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三角形原,西北宽,东南窄,若从今南北村划一条西南—东北向直线,正好把早胜原分为南北基本相当的两大块,南北村则正好处于分界线上。南亩社的地理位置也恰好处于南部原的中心位置。倘若推断成立,那么“南北”一名在上古就是“南北线”或“南北界”,后世简称为“南北”了。总之,无论怎样假设分析,南亩社是客观存在的,南亩社的出土文物为它的名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根据我们目前调查,可以推知“南亩”这个地方,自齐家文化(捡得仰韶文化仅一红陶钵残片,证据嫌少,无法上推到仰韶文化时期)下至秦汉是一个从未断层的大型综合文化遗址。从地理位置看,三家皆沿西沟边分布,早先人类居住于贾家村,周代中心移向程家。若当一个大型综合遗址看待,其南北长8000米,东西200米有余,面积达16万平方米以上,是一个悠久的跨越时空很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其西隔沟相望有西堡周文化遗址,其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绿野平畴“南亩”。

阳春三月(最近一次实地调查是2003年4月24日),我站在南亩遗址上,浮想联翩,被尘埃堙没的历史留给了我们很多谜团,我们尚无法确定南亩一名出自《七月》时期或《七月》以前,但南亩丰厚的文化遗址,各时期陶片,周代残瓦、铜剑、刀,为我们提供了探讨这段历史的丰厚土壤。古公亶父下岐山,这里复沦为西戎地,义渠戎以公刘邑立国定都,筑郭以自守,秦拔义渠25城,会不会有南亩城?周代的筒瓦、板瓦所赖以存在的房屋毁于何人之手?秦开直道,秦始皇西巡至此,蒙恬扶苏殉边于宁州(宁县有扶苏墓,正宁县有蒙恬墓),汉武北巡狩。平子镇东南的大型城址说明,平子镇周围及宁县地区的广大原区,是我国历代戍边的军事重地和粮仓。湘乐镇有“南仓”、“北仓”二官仓。后世由于东部子午岭及南部的永寿梁山岭之隔,遂使这里成为荒僻之地。故尔其在历史上所创造的辉煌也为“戎狄”二字所掩盖。

文人坐在书斋案头想当然,实在是一个历史的悲哀,如同早先的我一样,皓首穷经,一生心血让事实来嘲弄。或许以后事实证明我的南亩之想是错的。然而,这实实在在的文物足够学者玩一阵子的,“南亩”一词出于宁县没有错,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