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季历、太伯与虞仲: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季历、太伯与虞仲: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季历与太伯、虞仲当西周躁动于中华母腹的时代,从古公亶父到武王发、周公旦,几乎每个周先王都有各自一段威武雄壮的历史。由此可以说顾炎武、崔述、王玉哲等学者说太伯、虞仲未曾随从古公亶父去岐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正是太伯之让、虞仲之离去,才成就了王季和文王父子的匡世勋业。历史的发展,凸现了太伯、虞仲之遁的重要作用。

季历、太伯与虞仲:先周历史文化新探

第一节 季历与太伯、虞仲

当西周躁动于中华母腹的时代,从古公亶父到武王发、周公旦,几乎每个周先王都有各自一段威武雄壮的历史。作为夺取商王朝半壁河山的季历,更是以轰轰烈烈的战斗生涯谱写了自己光辉的历史。

季历是古公亶父第三子。《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在君位继承上,中国长期实行立长立嫡,不立幼立庶,其目的是为防止皇室因诸子争位造成朝野动荡,祸害国家。准确点说,这种制度大概始于周朝。夏朝历史因久远而模糊,难下断语,商王朝实行的是兄死弟及的做法,[1]先周有少子季历继位,证明君位在兄弟之间仍是可以选贤任能的。《史记·周本纪》以立长不立幼的观点评介古公亶父在继位问题上的立幼不立长,赞颂太伯、虞仲让位之贤,其思想应来自孔孟儒家观点。《论语·泰伯》有:“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古公亶父徙岐而建新邑,孟子庄子司马迁异口同声说他是让王、让地、让民的仁德之举。司马迁对孔孟以仁德述颂周先王是认同的。《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说“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即虞仲)”。但孔子只颂泰伯却不颂虞仲。《论语·微子》篇:“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放言,应是对未继君位所发的言论。既然如太史公所说太伯、虞仲俱为让王让贤,虞仲自愿避之荆蛮,为何还要发牢骚?鉴于此,有必要对季历继君位问题作以探讨。

左传》僖公五年载宫之奇的话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这里的“不从”是不从古公亶父之命为嗣君,还是在古公亶父自豳迁岐时他二人没有随从其父徙岐?

王玉哲先生《中华远古史》中对“大伯不从,是以不嗣”推出突破传统的理解。他说顾炎武、崔述二先生认为“大伯不从”是不从古公亶父迁岐之命而留在了原地。王先生进而推论出太伯、虞仲当时就留在了山西,故山西有虞国,后世才去江南建吴。这个观点似难成立。(www.xing528.com)

诗经·大雅·皇矣》说:“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其意是说上帝给周族开拓疆土,自太伯、王季开始。可见太伯不仅随父去了岐地,还是建立岐邑的大功臣。由此可以说顾炎武、崔述、王玉哲等学者说太伯、虞仲未曾随从古公亶父去岐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皇矣》对太伯的评赞只有一句,大量篇幅是赞颂王季与文王,这应是据实纪录的。至于孔子为何对太伯大加赞赏,说他“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已矣”!是孔子在分析了后来的历史事实,从治理国家的整体意义上说的。正是太伯之让、虞仲之离去,才成就了王季和文王父子的匡世勋业。历史的发展,凸现了太伯、虞仲之遁的重要作用。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既然无顾、崔、王所谓太伯、虞仲留在了原地之意,那么《左传》之意只能有两解:第一,太王要立季历为继君,太伯不从父命,忿而离去;第二,太王虽有传位于昌之意,但并无传位于三子季历之意。太伯为了让父亲古公亶父死前交班无隔代之憾,不从父亲让其继君之命,决定悄然离去,以便让父亲交班予季历,最终自然交班予文王昌。为了使父亲顺利交权于隔代之昌,太伯临走又拖走了二弟虞仲,消除了自己走后可能给季历留下的隐忧。这大概就是孔子对太伯大加赞誉的原因。至于虞仲“放言”,大概他虽无嗣位奢想,未必对离去就同意,虽然跟随其兄太伯去了,却不明太伯之意,发了一些牢骚。故尔有了孔子“放言”之说。

太伯立吴国,死后无子,由弟仲雍(即虞仲)继位。恐怕太伯未必无子,依太伯之贤,大概是他为安慰虞仲有意安排了虞仲继位。从这一假想出发,太伯不愧为古今圣贤,孔子、司马迁大加赞颂,应是有道理的。

季历继位后,第一次征战就是向东灭程,灭程即占据关中腹地,使秦川一半为周所有。《大雅·皇矣》说:“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从颂诗中看出,季历的才德也确实值得太伯三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