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阳地区对周先王的传说与称呼

庆阳地区对周先王的传说与称呼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庆阳地区对于周先王的称呼及传说地方史志载:“鞠陶,不窋之子,公刘之父,侨寓已在(再)世矣,且擅有一方,是亦庆之人物云。”庆阳地区关于周先王的称呼,有“周老王”、“周懒王”、“周赖王”、“周奈王”、“周赧王”等。相比之下,称“老王”较为准确,它应是对周先祖的尊称。南义地处周老王坐镇的庆城之南,故全称为“南义津”。与周老王打义井相连的是“周老王赶蚊子”的传说。

庆阳地区对周先王的传说与称呼

第一节 庆阳地区对于周先王的称呼及传说

img18

地方史志载:“鞠陶,不窋之子,公刘之父,侨寓已在(再)世矣,且擅有一方,是亦庆之人物云。”[1]先周自尧、舜至商,至少历时1024年。有关先周情况,史册所记甚少。自不窋以降,有大事则详,无事则略。详者不窋、公刘、古公亶父,也只记其迁徙事,其他先王仅录其名。在仅录其名的人物中,鞠却不同一般。民间称他与岐伯、公刘为庆阳“三圣”。[2]

“圣人”是中华文化中对人的最高称颂。圣人的标准是什么?有关资料说万事通彻为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评论智伯之亡时有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3]司马光的说法未必确切,但据此则见圣人标准之高。岐伯据传为庆阳人,精音律、擅政治,为黄帝之师,是中医始祖。公刘是肇兴周族的奠基性人物,而鞠陶呢?他必定对这一地区做出过历史性重大贡献,否则不会安享“圣人”香火。

庆阳地区关于周先王的称呼,有“周老王”、“周懒王”、“周赖王”、“周奈王”、“周赧王”等。之所以有这么多叫法,恐怕是方言读音之误所致。近年,区内有学者曾著文辨析此事,但仍有“周老王”与“周懒王”两说。若从实指与虚指来说,老王、赖王、懒王、奈王皆为虚指,均非周族某一位先王之确指,而赧王则是东周最后一位天子。关于周赧王,《史记》记载他在秦统一前7年已死,且距先周千余年,与庆阳相传事不合。所以,释为周赧王无据。从音韵学来说,老、赖、懒三字声母为“l”,奈声母“n”。“l”、“n”不分正是庆阳方言特点之一。因此,这四字声母应作同一看待。“老”韵母为“ɑo”,“赖”为“ɑi”、“懒”为“ɑn”,奈为“ɑi”,这三个韵母,发音部位相近,“ɑo”卷舌,“ɑi”、“ɑn”不卷舌,从发音时舌的运作幅度上,不卷舌的“ɑn”、“ɑi”为小,“ɑo”为大。从词义上讲“懒”、“赖”、“奈”不表达任何实意。相比之下,称“老王”较为准确,它应是对周先祖的尊称。因此,民间诸发音应以“周老王”为是,其它称呼都是“老王”一词的变音。

这一认识亦为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的“老公庙”(即公刘庙)、宁县焦村乡麻线杜家村的“老公老母庙”(老公为鞠陶,老母为鞠陶之妻)的称呼所佐证。鞠陶、公刘父子二人在民间祀庙皆称“老公”,但在故事传说中皆称周老王。

周老王在陇东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庆城县和宁县。因此,庆城县和宁县都有周老王的传说。传说主要有六处,庆城县两处:县城西刘家坪的“周老王陵”(又称天子冢),县城东南的“斩龙湾”。宁县四处:“周老王打义井”的传说,和盛镇公曹村“周老王他妈生周老王”的传说,盘克乡武乐村原火岭上杀人坡头和献头村来历的传说,焦村乡麻线杜家“坐化地”的传说。如果给诸传说划分先后顺序,大概依次为和盛镇公曹村的生老王、南义乡的打义井,庆城县城的“斩龙湾”,盘克乡的“杀天子”,焦村乡麻线杜家村的“坐化地”,刘家坪的“老王陵”。

一、宁县和盛镇公曹村“周老王他妈生周老王”的传说

img19

和盛镇公曹村地处宁县城西南30公里的董志塬上。公曹村在镇东4公里处。其北头三面临沟,南面接原,又名“晚阳寺”。寺下有一古老窑洞,相传周老王的父母逃难时,后面追兵赶杀得紧,老王他妈有身孕,逃到这里实在走不动了,就爬进这个破窑洞里,生下了周老王。老王他妈的血手在窑洞壁上按下了血手印,去沟下水潭洗血手,把潭水也染红了。因为老王他妈是手抓枣刺爬上沟的,把枣刺捋弯了,所以这里的枣刺往下弯,而别处的则向上弯。

“晚阳寺”房壁上早先有一石块,石块题有八句诗:“山名凤凰秀气钟,洞积周后降真龙。清溪河流观三水,灵瑰并列数山峰……都堂遗陵千年在,日落晚阳听暮钟。”[4]其中“洞积周后降真龙”,即指周老王他妈生周老王之事。

“晚阳寺”周围坡洼是齐家文化遗址。遗址重点区在坡洼地带,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度在1米以上,距地表0.5米—1.5米,从断崖上发现有灰坑、住室,未见墓葬。住室发现三处,均有白灰面,其中一处有白灰面三层,中间夹有草拌泥土。第一层白灰面厚0.3厘米,草拌泥厚3厘米;第二层白灰面厚0.6厘米,草拌泥厚4厘米;第三层白灰面厚0.3厘米,下有火烧面,厚6厘米。白灰面残长2米,距地表1米许。采集的标本有泥质宽口沿盆,泥质红陶罐,夹砂红陶罐和夹砂灰陶罐,纹饰有蓝纹、附加堆纹、绳纹、网纹等。遗址有所破坏,文化类型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距今4100—3600年,约与夏朝存世时间相当。周老王在该地的传说与考古学文化时间相合,具有一定可信度。

二、宁县南义乡周老王打义井的传说

南义乡地处宁县城北15公里的南义原上。相传周老王路过南义时就住在南义城里,他见南义群众吃水要到东西二沟去挑,非常困难,就在南义城里为群众打了一口水井,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难的问题。群众为感谢周老王,就把该井称为“义津”、“义井”。南义地处周老王坐镇的庆城之南,故全称为“南义津”。此名使用时间久远,近年才简称为“南义乡”,但群众仍习惯称为“南义津”。与这一传说稍有关联的北庄村有一块井口石,底为四方形,边长110厘米,高35.5厘米,四角距底高0.17米处雕有四只张口狮头,背为覆莲,中间凿有直径0.4米的井口。这种特殊的井口石宁县仅见。由于水井废弃,县博物馆把井口石搬回馆内保护。南义打井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以井口石的形制而言,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初世宾认为其与南京南北朝华表、经幢之类的基座相似,应是南北朝之物,井口处有原四方痕迹,可能是华表基座峁孔。(www.xing528.com)

与周老王打义井相连的是“周老王赶蚊子”的传说。相传周老王晚上睡觉时,听得耳边有“嗡嗡”叫的声音,吵得他睡不着,就问手下人是什么声音,手下人说是蚊子。老王生气了:“赶出城去。”由于老王是天子,天子口中无戏言,所以蚊子被赶出了城外,从此城里无蚊子。

南义亦有古人类生活遗址。南义街上有二村,北面称北门村,南面为张堡村。张堡村沟边是“张堡村遗址”。张堡村遗址为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两个时期的混合遗址,1986年普查证实,遗址沿沟边分布,面积12万平方米。

三、宁县盘克乡“杀天子”的传说

盘克乡向东40里有个武乐村,武乐村再向东约5华里有条山峁叫原火岭,岭上之坡叫“杀人坡头”。盘克乡西15华里处有一道土岘,地名叫“献头”。传说与这两个地名有关。据群众说,周老王坐庆阳时,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东南方向金光万道,一个胖娃娃坐在金屋里,半边天都红了。早上梦醒,觉得很奇怪,就问身边的大臣是什么兆头。大臣占卜:金光万道乃是天子之象,东南方天红了半边,乃是真龙天子降生了,对周老王极为不利。这个胖娃娃就是要夺国家江山的真龙天子,要尽早除掉,等他长大就没有办法了。周老王听罢,立即派人到东南方去寻杀金屋中的那个孩子,并命令杀掉孩子后要提头回报。寻杀梦中小天子的官员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住在金屋中的胖娃娃。他们漫无目的来到盘克原的“献头”,官员懒得走了,遂派下人四处寻找。有两个人向东寻找,来到原火岭,走得口渴,便寻人家要口水喝。恰好原火岭有一农家近期生下一个胖男孩,孩子落地时正是清晨,东天霞光万道,火红的阳光照进窑洞。农家只有生儿子的喜悦,并不知天象之意。六月天麦子黄了,夫妻俩要收麦子,家中无人照顾小孩,就把孩子带到地里,割下几捆麦,用麦捆给孩子搭成一个小棚,让孩子躺在里面。

寻找小天子的两个下人走到杀人坡,看见有人在割麦,就上前讨水喝。走近地头,发现了躺在麦捆棚里的小男孩。其中一人灵感突发,觉得麦捆棚是金色的,这个男孩子躺在里面,太阳当空,万道金光似要着火,与周老王的梦境相合。二人一商量,认定麦捆棚就是金屋,这个小孩就是小天子,他们抱起孩子就走。本想抱到“献头”给官员交差,可孩子的父母看见孩子被人抱走,手持割麦刃具连追带喊赶了过来。二人眼看走不脱,想到周老王就地除掉的命令,顾不得多想,就把孩子杀在坡头,提了孩子头颅跑到官员住处献头交差。所杀的孩子还果真是真龙天子,武乐这地方本来要发达的,因为未守住天子,从此就人丁不旺了。由此该坡就称为“杀人坡头”,献头的地方就叫“献头”。献头之北不远的地方叫“形赤”,如此称,是因为天子降生时这一带半边天都红了。周族坐镇庆城共有三人:不窋、鞠陶、公刘。公刘离开庆城时尚年轻,老王不应是公刘。

这个传说故事所涉及的地区较广,盘克乡群众多数都知道。故事传说地点距武乐村约十公里的任张村柏柳湾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2.5米,暴露的有灰坑和墓葬。采集的标本,仰韶文化有泥质红陶钵、泥质灰陶三足钵、夹砂红陶罐;齐家文化有泥质红陶双耳罐、夹砂绳纹灰陶鬲等。遗址破坏较为严重。岘头村(献头)南山洼为周文化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暴露有灰坑、住室和墓葬。采集的标本有周代泥质灰陶豆、罐,夹砂灰陶盆;有汉代各式灰陶罐、灶等。距此10公里有董家咀的周汉文化遗址,面积达8万平方米,标本与其同。

四、庆城县周老王斩龙脉的传说

庆城县城处于马莲河与柔水相夹而成的三级阶地上。马莲河贴城西下至城南,被南面自西向东伸出的一道山梁阻断去路,河水流至山根,然后向东北绕城与自北而下的柔水相汇南去,从而使县城成为水围城。河水出城后又被自东向西伸出的山梁阻挡。河水被东西二梁阻挡,遇洪水则不畅,常淹关厢。从风水理论上说,东边山梁是龙脉,这种地形是出天子的风水宝地。周先祖不窋、鞠陶贵为一方圣人,生活于此也正是这个原因。不料周老王嫌水围城淹关厢,把山梁从中斩断,让水直流而下,破坏了被风水先生所称的龙脉,所以庆城县自公刘南下宁县后就不再有圣人了。龙脉就是活龙,龙被斩时血溅到半崖上,据说现在崖上红色印痕就是龙血,而斩龙的山湾就叫“斩山湾”,又称“斩龙湾”。

五、庆城县城西刘家坪的“老王陵”

庆城县城西60华里有个村庄叫刘家坪,坪上有座山丘,民间叫“老王陵”、“天子冢”。这个周老王陵,民间没有说是哪位周先王。方志记载,周先王自不窋到庆城后历经三代,即不窋、鞠陶和公刘。公刘从庆城南下到宁县,在宁县庙咀坪建立了邠国,不可能死葬庆城。因此这个“老王陵”、“天子冢”只能是不窋或鞠陶。不窋陵墓在城东的东山上,那么这座无名氏的“老王陵”、“天子冢”就非鞠陶莫属。

根据以上五处周老王的传说和史册中的先周谱系,则知在宁县南义打井的周老王,显系从关中初来乍到陇东地面的不窋。因为井名、地名的“南”字与庆城有联系,又系路过之说,确认这个周老王为不窋似应不错。宁县和盛镇公曹村的周老王似为鞠陶,追兵赶杀,说的正是夏军对周族的追杀。定位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时身怀周老王的只能是不窋的妻子。存疑之处是,史言不窋末年,显然表明其老。老不窋和老妻会生子吗?不窋末年,以常理推想也在五六十岁以上。若其妻与其同龄,则已基本丧失生育能力。合理解释是不窋之妻年龄在四十岁以下。不窋之妻在四十岁以下,则这个生于宁县和盛公曹的周老王就是鞠陶。宁县盘克乡“杀天子”的传说,说的是坐了江山的周老王怕有人夺取他的天下。不窋初来庆城是寻找立足之地,不是坐江山。据此情形,“杀天子”的只能是鞠陶或在庆城生活了半生的公刘。如果我们把这个传说当成史实看,公刘后半生到了宁县,后世并不说他坐宁县。如此一来,这个周老王还是回到了鞠陶头上。周老王斩龙脉显然是一个大动作。“斩龙脉”为疏通河道,造福于民,鞠陶能被庆城人称为圣人,大概与此事有关。他接手父亲不窋首领职务,疏浚河道,使群众安居乐业,为公刘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析,五处传说,四处为鞠陶之事,庆阳地区周老王的称呼是指鞠陶无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