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不窋自邰迁往庆城县“不窋城”
不窋自夏末一败,在关中也不能立足,亡命于荒僻的戎狄之间。“戎狄之间”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不窋具体落脚点在何处,对弄清先周历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千年来,学者们一直为寻找它煞费苦心,至今仍莫衷一是。有学者甚至由此怀疑历史上是否有这回事。《毛传》把不窋之迁说成其孙公刘之迁,这又为先周历史罩上了一层迷雾。由于学者们的研究只是从文献到文献,缺少实地调查研究,在文献记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当然弄不出个水落石出。
若从实地来考察,弄清这个问题并不难。不窋的落脚点就是今甘肃省的庆城县,他当时所筑之城,就在庆城县城南三里处,俗名叫“不窋城”。他死后葬于县城东山,东山山头就有“不窋墓”。在庆城县城历史上,有为纪念他所修的“不窋庙”。城北有周天子前来祭祖的“周禘行宫”。明代所建的“周旧邦”木牌坊至今立于县城街道,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庆阳民间亦流传着很多关于不窋、鞠及公刘的传说。凡此种种,为我们研究先周历史、揭开历史谜案提供了有力证据。
一、有关史志和文献资料记载
不窋在“戎狄之间”的具体落脚地是今庆城县,有关史志和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
明陕西提刑按察使副使秦昂:“庆阳古兴周之地,唐虞封后稷于邰,掌稼穑。其子不窋失其官守而窜于戎狄之间,即其地也。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公刘能复修后稷之业,民赖其庆;又以城在山之南,故曰庆阳。庆之得名其来远矣。厥后公刘迁豳,太王迁岐,文王迁丰,武王迁镐而有天下。”[14]明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陈凤元记其乡秋渠张少参:“入其境,盱衡而望,视其山川蟠结,田野辟易,喟然曰:‘此非不窋、公刘遗墟乎!《豳风·七月》之诗备矣。’”[15]
“庆阳乃古唐虞雍州之域,周之先后稷子不窋所居,号北豳。”[16]“不窋,后稷之子。值夏德衰乱,窜居北豳,即今之庆阳也。夷考夏王失政,致弈挠之乱,不窋以世官后稷,意当时或力不能讨贼,亦不肯臣事伪逆,宁窜身戎狄而不恤其志,可哀也已。周家忠厚立国,已基于此,宜其贤圣辈出,享有天下,视三代为独久也。子鞠陶,孙公刘,俱历世为庆人矣。”[17]“不窋城,即府治。夏政衰,不窋失官,自窜于斯,所居成聚,故建城而居焉。”“公刘庄,在府城北三十里,其庄无他所验,但有腴田数亩,号天子掌,人莫敢垦。”[18]“不窋墓,在府城东三里许巘畔。碑刻剥落,止有片石,大书:周祖不窋氏陵。殿宇基址犹存。嘉靖十九年,御史周南、知府何岩,立碑表墓。”“周老王墓,在城西南二十里龙泉坡东岭,莫考为周何主,居人号为天子冢。”[19]
〔清〕顺治编《庆阳府志》亦如之。《庆阳县志》亦记载如前叙。
不但史志载明今庆城县就是当年不窋自窜戎狄之间的落脚地,庆阳地区的有关文献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明李桢《创修延庆宫碑记》:“粤稽延庆镇,周不窋肇生之处也。东留眷马山,西遗手拍墙,若天子掌,娃儿岘、砚台冢、圣水塘、白马涧、雷鼓坪,旧迹昭然尚存。”清韩观奇《重修公刘庙碑记》:“宏化(庆阳县)南原,去县治八十里有公刘庙焉。里名周都,良有以也。不知创于何代。忆自庆节迁豳,士人思其德,立庙以祀,理宜然也。粤自不窋失职,来居于此。公刘其孙也,复修先业,务耕种,辨土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民赖其庆,故诗人歌乐其德。迄今月无月无周原,力勤稼穑,而黍稷馨香,服畴食德者几千余年,则其德其功之深入人心者,宜何如也。”清代学者杨立程《周旧邦考》:“当夏之衰也,后稷之孙不窋失其官守,窜入戎原(按:戎原即汉北地郡)。今之庆阳府地,不窋之冢尚在焉,是又不得不为周之旧邦矣。迨至丰邑初作,服王化者十六州;镐京继建,来享王者八百国。土地之广远,人民之繁昌,莫非十五之肇造,以开八百年之丕基。”清惠登甲《庆防纪略·序》:“庆阳虽非名胜,而自三代以前,其地俱见于载籍,夏丁太康之衰,弃稷弗务,后稷之子不窋,因其失官而居其间,时尚为翟墟,厥后公刘之迁豳,庆阳旧号北豳而宁州亦号豳宁。郡城内有不窋庙,城之东山有不窋陵在焉。宁州治西有公刘邑,是庆阳为豳辖境,为周家发迹之地。”[20]
除史志典籍记载不窋奔窜庆阳,坐兴周业外,历代郡州牧守、文人雅士,就此亦多唱酬。
宋代范仲淹知庆州时吟《劝农》诗:“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太守劝农农勉耕,从今再愿调豳风。”明代前七子李梦阳《环庆怀古》之二《庆阳城》:“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吴士英咏《周祖遗陵》诗云:“帝业开基八百秋,遗陵荒草晚烟稠。莫言征伐成王室,自是耕耘起禹畴。泽被豳宁春雨熟,神归环庆暮云收。行人过此应相问,黄壤千年尚属周。”蒋子奇咏《镇朔楼》诗云:“不窋陵庙存,其旁接烽烬。人家住深崦,詹瓦俯可认。陶穴尚遗风,前书自传信。”[21]
清甘肃学政张映辰《庆阳怀古》之一:“失职姬宗几时还。”清庆阳知府杨赞绪《郡署咏怀古迹五首》之一:“艰难事业怀周室,窜迹当年戎狄间;九鼎几经移传舍,孤坟犹得占荒山。本支百世谁祠祭?樵牧成群任往还;陵下自今流恨水,东迁错计弃涵关。”清庆阳知府华辉《调补朝歌别四韵》:“同原迤逦旧邦周,不窋荒祠片石留”,“羔羊裘褐溯豳风”,“用匏舟玉公刘绩”。民国杨立程《不窋坟》:“遗陵崇世祖,王业肇姬周;窜寄戎还日,艰难稼穑秋。”民国胡庭奎《不窋冢》:“不窋窜西戎,王业八百隆:今惟留古冢,矗矗庆城东。”民国张精义《谒周祖陵》:“夏政衰时稷失官,西来斯地辟荒滩。基开八百功劳重,夜烛常明月下看。服劳力穑是家传,相继子孙尊祖先。三十七王列左右,森严庙貌万斯年。”民国督学夏启瑜题《庆阳凤城书院》联:“北豳为周室古都,远启文明,惟吉士相国家,雅化实由斯地肇。”[22]
二、庆城县的先周文化遗存
不窋率族逃到戎狄之间的庆城县,根据宁县境内有关周先王的几种传说(详见后),他们的逃窜路线是沿着泾水上溯,到达宁县政平(即泾水与马莲河的交汇处)后,又沿马莲河继续北上。沿途经过马莲河两岸的董志原和早胜原,其间未能在宁县停住脚,又沿南义原(西华池原南部),循着马莲河到达庆城县境内,在今县城南三里处扎下营寨,修筑了一座城,后世称“不窋城”。
不窋到庆城后并未丧失信心。祭公在谏穆王征犬戎中对他大加赞颂,其中虽有溢美之辞,但客观地说,正是由于不窋的深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引导族人前进,才没有像其他叛逆部族那样,失败后便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奕世载德,不忝前人”是对他在失败后的重新振作给予的充分肯定。
不窋是在其末年遭此重大变故的。大概在他为周族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部署后就死了。周族在庆城县只生活了三代人,至其孙公刘时便由庆城迁到宁县的庙咀坪(公刘邑)。庆城县志上有庆城“三圣”之说。三圣指:岐伯、鞠陶、公刘。不窋的儿子和孙子都入圣人之列,却唯独没有他。由此可知他在庆城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因而没为地方上做出什么贡献就死掉了。史书中仅仅提了个名字的鞠陶(鞠)却入了地方“三圣”之列,大概他前有父之窜,后有子之迁,若有所作为也就只能在庆城县了。不窋及其族人确实在陇东生活过,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不窋死后葬于庆城县城东山顶,历称不窋墓、不窋坟、不窋山、不窋陵。今县政府重新整修,辟为公园叫“周祖陵森林公园”。历史上,不窋坟旁建有“不窋庙”。县城内也曾建有“周祖庙”。今县城南街尚存明代修建的“周旧邦”木牌坊(见彩图)。牌坊坐北向南,四柱三楼,施以斗拱,可能为周祖庙殿前建筑。该牌坊在近代整修街道时,将柱下约1米埋在地下。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窋及周族在庆阳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庆城县旧志记述,庆城(庆城县城)北关“兴教寺”铜像衣襟铸有“周禘行宫”,“周都陕时,岁遣使礼不窋陵驻跸于此”。庆城县还有不少周先王遗存,龙泉坡上有“老王陵”(又名“天子冢”),城东南有周老王养鹅的“鹅池洞”、“周祖花园”。城南有传说中周老王斩龙脉的“斩龙湾”。华池县(原属庆城县一部分)城壕乡有传为公刘养马之地的“天子”。镇原县有周老王教民稼穑的“教稼台”。
三、庆城县的“周禘行宫”
“周禘行宫”之“禘”,是周代祭祖五大祭祀“禘祀”、“郊祀”、“祖祀”、“宗祀”和“报祀”中的首祭。《辞海》解释“禘”字有三个义项:(一)“《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孙希旦集解引赵匡曰:‘不王不禘,明诸侯不得有也。所自出,谓所系之帝。禘者,帝王既立始祖之庙,犹谓未尽其追远尊先之意,故又推寻始祖所自出之帝而追祀之。’”(二)“天子诸侯宗庙五年一次的禘祭,与‘袷’并称为殷祭。”(三)“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23]依《辞海》解释,庆城县的“周禘行宫”应是周族统一全国后,为在庆阳的先祖举行的重大祭祀“禘祀”留下的。
“周禘行宫”,应是周天子在庆城县举行“禘”祭时所居住的临时宫室。如此看来,“周禘行宫”恐怕并不仅仅是旧志所记“周都陕时,岁遣使礼不窋陵驻跸于此”。因为,朝廷特使尽管可代行天子礼,却不能有代天子住的行宫。庆城县建“周禘行宫”,恐怕在历史上有周天子为祭不窋等先祖在此常住,因而建起了供周天子居住的宫室。庆城县城的北部(现长庆油田指挥部直属机关所在之地),历史上称“皇城”,它亦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证据。是哪一位周天子或周先王到此行祭或建宫室的呢?依据史料记载,有三个人最有可能:季历、文王昌和穆王满。古公亶父迁于岐,死后由其三子季历接替周族首领。季历接任后,以岐为根据地开始向东向北大肆进攻。(参见彩图)
季历所伐并占领的程在今咸阳东,[24]其范围已超过了其始祖弃的封地邰。义渠戎在春秋战国时所建义渠戎国,国都在宁州(今宁县城)之庙咀坪上,亦即公刘所建之邑。(由此推想,在商末,义渠戎也活动在这一带)。鬼落戎在河东的晋西北,燕京戎在山西太原西北部。余无戎在长治西北的屯留。季历之时,频频向西北部的戎狄之地发动进攻,从其所征伐的地方看,他不但又打回太王亶父离开的陇东,进而进到陕北、内蒙古的河套、晋西北和晋中地区。以其攻伐到过陇东的事实推想,他以其先王生活之地庆城县老家为行宫,构筑北部军事基地,继续向北和东北部发展是有可能的。在上古时期,军事行动靠步行,后勤供给需要这个行宫作依托。
季历被杀,文王昌继位。文王继位后,德威并施,占取了商朝大部地盘,为其子武王灭商打下了基础。史载文王征战的地方有:“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25]《竹书纪年》记载:“商王纣……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四十年,周作灵台。”[26]这些地方中,犬戎在庆阳地区之北,密须在今平凉地区灵台县南,文王所筑“灵台”即在今灵台县城。这样,文王也有把庆城作行宫并亲自祭祖的可能。以季历和其子昌在陇东及其以北地区频繁活动可知,周族在古公亶父离开陇东后,非但未真正放弃其早先在陇东的根据地,而且从战略上大大加强了。周朝建立后,为祭祀弥祖不窋等先王,便把这个宫室改称为“周禘行宫”。其后,周天子遣来的使者也就驻于此,故有了“周都陕时,岁遣使礼不窋陵驻跸于此”的记载。
周族在庆城县的宫室改称为“周禘行宫”,可能还与周穆王有关。因为民间传说县城有一处周穆王的“憩栖台”。
周穆王在位55年,是周朝一个有作为的天子,他使其父昭王时西周“王道衰微”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同时,他又是一位善征伐巡狩的风流天子。《穆天子传》虽为历史性小说,但他“巡行海内的事能同正史印证”,“既大不违背历史真实”[27]。在《竹书纪年》中记有穆王北征犬戎之事:“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秋七月,西戎来宾。徐戎侵洛。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沈括注云:“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此时归宗周焉。”)、“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沈括注云:“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西征至于青鸟所解(三危山),西征还履天下,亿有九万里。”][28]尽管沈括之注,有依《穆天子传》之嫌,然去事实亦不会远。《史记》与《国语·周语》也都记述了穆王征犬戎之事。所以,可以认为穆王北征犬戎时到过庆阳。穆王喜好游山玩水,到一地必住留,庆城县的“周禘行宫”可能就是他住的地方,“憩栖台”则是他出游时休息过的地方,故尔后人才如此传说。也许正因为他,人们才把庆城县称为“皇城”。
四、“周祖陵”及陵园出土文物
“不窋墓”在庆城县城隔水相望的东山顶上,是一座底长约30米、宽20米、通高8米的覆斗形土丘。其名历来称谓不一,或称墓或称山或称陵,今名“周祖陵森林公园”。
《方言》卷十三载:“凡葬无坟谓之墓。”《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说的是周代以前丧葬只有墓无坟堆,直到周代才开始在墓上筑坟堆,即《周礼·春官·冢人》所说的“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丘是王公之坟,封是诸侯之坟,坟堆大小取决于爵位高低。这时不但有了坟,而且坟上要种树。“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则“不封不树”。[29]因此,周代墓葬的封树仅在贵族之间。《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古通称山陵。”《战国策·触说赵太后》中有“一旦山陵崩”句,意指赵太后之死,故知战国时就有山陵之说。
不窋死于夏朝末年,应是无坟的,何来后世所谓山陵?时隔600余年后的周代,何以知其先祖死葬之地?我们从季历、文王征戎狄、密须的征伐过程则知,虽然周族在古公亶父时离开陇东迁往关中西部的岐,并建立起都邑,然而其子孙季历、文王为实现不窋取天下的夙愿,一接任就肆无忌惮地攻城掠地,又打回了先祖生活地——陇东,对戎狄实行“荒服”式的行政管辖。事实证明周族对陇东一带的统治从未放弃过,而且在古公亶父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古公亶父之离去,只是短暂的一小段时间。宁县旧志记载定安县北有号称公刘后裔的刘昌氏,则证古公亶父离开陇东时周族未全部离开陇东。所以周朝政权建立后,周人应知道其先王墓地。周天子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就在原墓地上植树起丘,故而有了后世的不窋陵冢。不窋墓在秦代称“周祖山”,汉代称“周祖陵”,宋代称“周祖不窋氏墓”。
“不窋墓”自周代禘祀时整修后,是否在其旁建宗庙不可知。从出土的商周红灰陶鬲、灰陶罐、瓮残片推断,至少在周代,墓地已有了专门负责祭祀的管理人员。秦、汉、唐、宋、明、清对陵墓均有建筑和维修。出土文物表明,唐宋时陵墓建筑规模达到了高潮。出土的明代残碑上有嘉靖皇帝或其前某皇帝专门前去祭祀“周祖陵”的记载。20世纪末,庆城县人民政府为了表示对庆阳农耕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周先祖的崇敬之情,弘扬农耕文化,对“周祖陵”进行了全面整修。整修时恢复并增建了不少新建筑,在周祖祭祀大殿及东厢房内重塑了周族的40个先王塑像,从山顶到山下全面绿化,辟为“周祖陵森林公园”。2002年,在庆阳第一届香包艺术节期间,由庆城县人民政府主持,举行了有国内外众多政要、学者、专家参加的大型周祖陵祭祖活动。下面是周祖陵整修期间出土的历代文物。
在不窋墓整修中,陵周17150平方米的地表、一米多深的地层中大量暴露堆积卵石、石片,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陶片、砖瓦和铁杵夯筑痕迹,出土地点尤以今八卦亭处为盛,代表性文物和标本约200件。商周大型绳纹红陶鬲残片1件,双耳夹砂绳纹灰陶鬲残片3件,双耳绳纹灰陶罐、瓮残片10件,灰陶甑残片1件。秦汉小口鼓腹灰陶罐残片2件,唐代唐三彩脊兽残片9件。宋代各种铁钱约7公斤,红砂石雕残块3件,陶瓦15件,筒瓦6件,兽头瓦当5件,脊兽残片21件,础石10件,灰陶灯碗149个。明代础石3件,高25厘米的红砂石坐像一尊。该造像头戴平冠,两手相交,腰系双带,大眼长须,面容略带微笑,形神兼备,极有可能是周祖庙里供奉的不窋石造像。
据史志载和近年重修“周祖陵”出土的文物,历史上至少有四次为该墓立碑。一是《大明一统志》记载的宋不窋墓碑,残石片碑文剥落,尚可辨认的有大书“周祖不窋氏墓”数字。二是明嘉靖十九年御史周南、庆阳知府何岩所立“周祖不窋氏陵”碑。残碑约一米见方,正面阴刻“周不窋”三个大字,碑右刻“嘉靖十九年孟□吉日□”字样。碑左下方刻双行小字,第一行“陕西等处承□”,第二行为“陕西等处刑□祭司□”字样。碑阴刻小字九行,尚可辨认的字迹87个,其中第七行有“圣驾南巡过庆都而□修□”字样。三是已毁坏的一方残碑,被当地群众凿成窖口石,碑中部被凿或磨平,唯有下角尚有4行断续碑文,约20字:“不窋生鞠,鞠生公刘,俱在……公承公先祖……不窋承……乾咸。”四是清道光二十九年庆阳府步际桐庆阳营参将察隆何所立的“周祖不窋之墓”碑,残碑头约40厘米,正面阴刻“周祖”两个大字,碑阳正文剥落,唯右边第一行“周祖墓碑记”和左边末行“大清□□”数字清晰。“周祖陵”出土文物今存周祖陵森林公园展览室内。[30]
五、庆城县在殷商时期称“毌”
祭公所说的不窋奔窜之地“戎狄之间”,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概念。这个区域包括陕西的西北、甘肃、宁夏、内蒙古、晋西北。在这一广大地区,当时存在着诸如“豳”这样的许多小地区,即大大小小的戎狄小部落、小部族。从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中可以得知,仅陇东及咸阳地区北部就同时存在“密”、“阮”、“共”、“豳”、“毌”等戎狄,再往北有“羌方”、“犬戎”、“熏育(荤粥)”、“西落鬼戎”、“燕京戎”。在这么广大的地区,这么多戎狄部族部落星罗棋布的区域中,仅凭“戎狄之间”这个大概念,谁也无法确定它究竟指的是哪里,难怪这一问题会发生众多歧义,使学者不知所云。(www.xing528.com)
现在,我们已知不窋在戎狄之间的落脚地是今庆城县城的“不窋城”,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可以看出,图中所标示的宁县以北是“毌”(ɡuān)的辖区。“毌”之北是“犬戎”,犬戎区域在今华池县东北。庆城县当时是毌戎辖地,所以,庆城县当时应称“毌”。据《大雅·公刘》“豳居允荒”,“于豳斯馆”诗义,也知庆城县当时并不属于豳地。据此,我们给历史以正确的回答:不窋自邰迁徙到毌(今庆城县)。
庆城县甲申年公祭周祖典礼(魏锋征摄)
【注释】
[1]见《史记·周本纪》。
[2]《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2日第7版。
[3]《汉书·古今人表》。
[4]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
[5]顾宝田《尚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3月版。
[6]转引自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80年版。
[7]贾若楠《岁月风尘》,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8]《国语·鲁语·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9]《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675页。
[10]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考古》1991年第1期。
[11]见本书附章《神农氏与仰韶文化》。
[12]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版。
[13]《庆阳地区志·卷五》,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4]明〔正德〕秦昂《庆阳府新志·叙》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5]明〔嘉靖〕陈凤元《重修庆阳府志·序》。
[16]明〔嘉靖〕《庆阳府志·建置沿革》。
[17]明〔嘉靖〕《庆阳府志·流寓》,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8]明〔嘉靖〕《庆阳府志·古迹》。
[19]明〔嘉靖〕《庆阳府志·陵墓》。
[20]以上引自《庆阳地区志·卷五》,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1]以上引自明[嘉靖]《庆阳府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2]以上引自《庆阳地区志·卷五》,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3]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版。
[24]《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版。
[25]《史记·周本纪》。
[26]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27]《山海经·穆天子传》,岳麓出版社1996年2月版,文正义跋。
[28]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29]《白虎通·崩薨》。
[30]上述资料来源于庆城县博物馆王春先生《周祖陵考查记》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