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宁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90年12月10日,在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暨“扫黄”工作会议上,宣布了自治区党委关于成立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决定。会议提出,各市县要继续开展以治理“脏、乱、差”为中心内容,以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竞赛活动;在农村开展“四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开展各项活动的核心内容,把学雷锋、焦裕禄活动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去。根据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和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自治区在过去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为中心,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现代化文明程度为目标,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为推动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力量。
一、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1990年2月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印发了《制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规划的指导意见》,对自治区各地制定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和教育活动提出要求。1994年8月,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自治区党委印发通知,对学习贯彻进行了部署。1995年4月22日,在宁夏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挂牌仪式上,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等7个单位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自治区先后共确立盐池革命烈士陵园、银川八里桥革命公墓、六盘山长征纪念亭、同心清真大寺等5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组织开展了阅读爱国主义通俗读物,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宣传爱国主义先进典型,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等一系列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自治区党委要求把学习《决议》放在首位,要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年10月,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0周年时,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将台堡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1997年6月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明确了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及组成人员。在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健康发展。各地学校普遍建立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序列,在中小学中普遍规范了升挂国旗制度。银川、石嘴山等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了成人宣誓制度和“从我做起,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些具体生动的教育活动,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同正在开展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一道,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十分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突出重点和效果。在各地各单位普遍制定了文明公约和公民守则,一些地区和行业创办了文明市民学校、文明市民广播学校、文明村民学校,坚持常年开课;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中重点开展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在自治区范围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十佳青年”“文明示范窗口”等评比活动;在城市社区和乡村重点进行了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了“五好家庭”“和谐家庭”“好婆媳”等评比活动。1991年4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银川召开首届全区财贸系统“春光杯”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表彰大会,对竞赛优胜单位、优秀服务标兵和先进工商户等进行了表彰。同年11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从12月至1992年2月底开展的第二届“春光杯”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新风等内容为目标。1995年8月12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召开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根据中央的通知精神,对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坚决禁止“有偿新闻”提出了要求。1995年11月,自治区职工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编写并下发了《职工道德规范读本》,为在职工队伍中深入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教育提供了学用一致的范本。1997年12月,首次举行自治区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表彰大会,对“十佳单位”和“十佳标兵”进行了表彰奖励。1998 年1月,“美德进家庭”宣传月和“尊老爱幼”活动周教育活动在城市社区和县乡农村广泛展开,使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等美好文明风尚进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既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宁夏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确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宁”“教育奠基”和“文化精品”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指导,使之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基础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民族教育发展迅速。1990年,自治区着手制定“八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在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分别对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自治区教育厅于1991年10月颁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制度》,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又于1993年和1994年相继颁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标准的暂行规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初中毕业生标准》等相关制度,同时加强了校舍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技术装备等教育基本建设。到1999年,自治区16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7%。2000年,宁夏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教育程度人数,由1990的59276人增加到74327人,增长了25.39%,其中,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增长了8.37%,初中增长了37.41%,高中增长了36.68%,大学增长了1.29倍。回族学生在宁夏普通高校中占19.82%,在普通中学中占21.3%,在小学中占34%。已在回族聚居区兴办寄宿制回民中小学84所,在大学增设民族预科部(班),在同心阿语学校增设了回族女子中师班。已初步形成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九五”期间,自治区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达9.03亿元,使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到2000年,自治区已经建立起以民族、宗教、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学科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30多个,专业研究人员200多人。拥有以农林、水电、交通、化工、机电、建材、轻工、农机等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02个,其中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独立科研机构51个、厂办科研机构38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13个;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6500人,中级职称科技人员3.5万人。科研队伍逐步壮大,科学研究立足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为宗旨,面向现实问题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应用率达6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0%和32%。
自治区“文化精品”战略的实施,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精品。到1999年,共有16部作品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其他国家级奖励。1993~2000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中卫、吴忠、平罗、青铜峡等县市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命名海原县、隆德县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面向群众文艺的“群星杯”评奖活动共举办了4届。以国办文化为示范、以公益文化事业为依托的社区、企业、校园、广场文化等类型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报纸由1990年的9种发展到2000年的19种,报纸总印数由1990年的561万份猛增到2000年的6136万份。截至1998年,宁夏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分别是改革前的3.43倍和2.79倍;200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条学术人文精品和大众人文精品之路,当年出版总数达846种,总印数1836万册,实现总码洋11700万元。2000年自治区有广播电台和转播台19座,电视台和转播台50座,综合人口覆盖率86%,以广播电视为中心,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网已经形成。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根据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地深入开展下去,1991年宁夏分别在城市、农村、行业及军地之间实施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2年起开展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活动,并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使文明单位的建设和管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1999年9月6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命名表彰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标兵的决定》,推动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要求,从强化管理入手,把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抓起,以全面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发展。1992年4月10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首次召开文明单位命名表彰大会,宁夏送变电工程公司等31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到1999年11月,自治区共评选了8批文明单位,208家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其中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1个(银川市城区)、全国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单位10个(宁夏送变电工程公司、宁夏气象局等)、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1个(银川海宝社区)。(www.xing528.com)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致富奔小康的技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在农村普遍制定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同时,通过开展“文明村镇”“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教育农民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自觉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1999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对自治区文明村镇进行了命名表彰。翌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突出抓了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选。到2000年,自治区有银川市郊区大新乡塔桥村、平罗县高庄乡、西吉县单北村等6单位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银川市郊区大新乡、贺兰县四十里店乡等39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首批文明村镇。
行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在行业部门和窗户单位开展的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行业风气、行业面貌、行业形象为标志,以完善社会承诺服务制、开展规范化服务为内容的创建活动。这些活动从各行业的特点出发,形式多样,把学习先进经验同自己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如公安交警系统学济南经验后创建了110报警服务台,司法系统学山东经验后建起了148司法服务专线,金融系统学上海经验后开展了禁说文明忌语和规范化服务。1999年,自治区制定了《关于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活动的意见》《关于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并评选邮政、电信、气象、电力4个行业为自治区级文明行业。2000年,在自治区电信、税务、交通、工商、公安、金融等30个窗口行业和部门,开展了规范化服务达标活动。银川火车站等6个单位获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自治区气象局等3个单位获自治区文明行业称号。
军(警)民共建活动,是军民把共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活动。1990年12月7日,自治区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建“双拥模范城”。为了使军民共建活动规范化,自治区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命名管理实施办法》《双拥工作“十五”规划》。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地方创建活动,使“共创文明社区,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有声有色;各级地方政府拥军优属,多办实事也蔚然成风。1991年7月3日至5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宁夏军区召开首次自治区双拥工作命名表彰大会,命名银川市为双拥模范城、青铜峡市为双拥模范市,并表彰了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997年之后,宁夏军区、驻宁部队以“三大创建”(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城市、文明行业)为中心,不断丰富军民共建活动内容,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
四、精神文明专题活动
精神文明专题活动,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普遍开展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专项精神文明活动。自治区相继组织实施的包括“民族团结月”活动、“三下乡”活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青年志愿者活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专题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效果。
民族团结月活动肇始于1983年,为迎接自治区成立25周年,自治区党委宣布10月为宁夏民族团结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分别编印了《民族团结月宣传提纲》和《三中全会以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文件选编》,在自治区各地集中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等活动,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在自治区成立25周年庆祝大会期间召开了第一次自治区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此后,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8年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到2000年,共有439个先进集体、1440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表彰。
“三下乡”活动是指组织科技、文化、卫生工作者到农村,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文艺节目、医疗服务的活动。1996年,自治区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委的号召,为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基层,增强农民科学致富的能力,丰富群英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三下乡”活动。科技人员向农民发放科学种植和养殖的材料,现场为农民解答问题;医疗卫生人员免费为群众看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演出文艺节目,新华书店为群众送去各类实用图书。此后,自治区每年都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到1999年,累计组织参与“三下乡”活动的人员达6.3万多人次,共举办科技大集1100多场,组织医疗队14批共223支,举办科技、卫生培训班4560期,培训医疗卫生人员400多名,发科技录像带3万多盘,送医疗器械和药品价值490多万元,接受义诊农民60多万人,培训农村文化骨干近5万名,发送各类图书和资料140万册,播放电影1.8万场,演出戏曲2400场。“三下乡”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科技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批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各类骨干力量。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1997年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起的一项活动。是年7月25日,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开展以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交通秩序为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8月2日,自治区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动员大会在银川举行,由此拉开了自治区“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序幕。1998年,自治区开展了为下岗企业职工、受灾地区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1999年,该项活动的主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2000年,该项活动的主题为“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是1998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文化部联合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夯实西部贫困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活动阵地的一项建设工程。由中央从文化事业建设费用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地方拨给一定的配套资金,用于西部地区农村建设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站),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村更好地组织实施宣传、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活动的开展。在中央的支持下,自治区建设了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宣传文化中心40个,并对一批原有的乡镇文化站进行了改造和维修。2000年,投资100万元新建乡镇宣传文化中心32个,基本上实现了3年建设100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的目标。
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是199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商业部等部委发起的一项行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了搞好这项活动,是年3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商务厅、工商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1999年广泛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的通知》和《百城万店无假货行动实施方案》,并召开自治区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当年9月,自治区授予银川百货大楼、新华百货商店、华联商厦等43家商店为自治区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点。2000年,自治区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2000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助学工程,自治区负责本地具体任务的落实。在每年考入全国和地方重点大学的学生中,选择家庭经济困难而又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资助,并由学生所在学校根据对学生综合测评的成绩,决定对学生的学费减免。这项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发起开展的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1994年1月14日,自治区团委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宁夏大中专学生志愿者94新春热心行动的通知》,决定在银川火车站开展大中专学生铁路春运志愿服务和中学生银川社区志愿服务。3月6日,举行宁夏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誓师动员大会,青年志愿者活动遂在全区普遍展开。3月15日,自治区团委、青联、学联、少工委、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要求各级团组织通过“三定三包”(定救济对象、定救助人数、定救助内容,各地团委包县、下属团委包乡、基层团委包村(户、学校))方式,募集各类精神产品和生活物品,发送宁南山区。3月29日,自治区团委、青联、学联印发《关于实施宁夏青年志愿者万对“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意见》,即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或一个青年志愿者,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提供其所需的服务。“一助一”的主题是“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对有特殊贡献的老知识分子、老干部、老英雄、见义勇为英雄及有特殊困难的烈军属、伤残人、五保户等,进行医疗保健、生活、家教、农耕等方面的帮助,时间不少于3~5年。1995年1月5日,宁夏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是年2月20日,自治区团委、青联、学联、宁夏青年协业家协会、宁夏志愿者协会等,在自治区青少年中实施“2375行动”,即落实“一助一”长期服务对象2万人(户),建立宁夏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300个,建设县级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站70个,筹集宁夏青年志愿者行动基金、扶贫开发基金50万元。3月4日,宁夏社会福利院、宁夏盲聋哑学校和银川振兴机械厂3个宁夏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挂牌。1997年3月,自治区团委转发共青团中央《关于青年志愿者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暂行规定》,宁夏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2000年,宁夏青年志愿者“2375行动”实施中,落实长期服务对象2万人,建立服务基地120个,建立服务站70个,累计筹措行动基金50万元,营造“青年志愿林”10万亩,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达100多万人次,共有国家级青年文明号45个、自治区级文明号379个,文明单位中70%是青年文明号集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