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民族文化: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华夏文明简介

酒泉民族文化: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华夏文明简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其中一支退至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的地区,自称“撒里畏兀尔”,汉文史籍称其为“黄头回鹘”。裕固族因其游牧生活,其劳动歌具有牧业劳动的特色。

酒泉民族文化: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华夏文明简介

第四节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酒泉民族及其文化

一、满族

满族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时期。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汉族、蒙古、朝鲜、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2010年,酒泉境内有满族600余人,其中肃州区有260余人,玉门市有160余人,瓜州县有130余人,敦煌市有30余人,金塔县有10余人,肃北县有数人。

满语阿尔泰语系,现在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均通用汉语。满文是16世纪末努尔哈赤下令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史称“老满文”。17世纪皇太极下令达海对“老满文”进行改造,称“新满文”。满文通行约300年。满族迁都北京,入主中原后,因满、汉民族杂居,文化交流,满语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而且传承的时间也很长。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由于对自然崇拜,所以满族人祭天、祭地;图腾崇拜,使满族人对动物神、植物神十分尊崇,祭鸦,祭狗,祭佛多妈妈,祭柳;满族人对祖先更是敬畏有加,各种年节和举行各种活动都要祭告祖宗。满族还信仰佛教。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为了巩固满蒙之间政治上的联盟,满蒙上层历来有通婚的惯例。清朝许多皇帝都是由蒙古格格做皇后,比如皇太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历史上著名的孝庄皇后,都是蒙古族科尔沁部族的格格。由于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入关前大清就在盛京修有实胜寺,并常去祭拜。入关后在北京修有雍和宫,在承德避暑山庄有许多喇嘛寺。佛教神祇还被纳入萨满祭祀中,甚至有的满族人为孩子取名“观音保”、“菩萨保”等,可见其佛教信仰在满族人中间有着深广的影响。

二、裕固族

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唐代时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8世纪中叶,骨力裴罗建立回纥汗国,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在此期间,各游牧部落以回纥部为核心,逐渐融合团聚成为统一的回纥族。唐德宗贞元四年(788),顿莫贺可汗以自己骏健如鹘,请求唐朝改汉字“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

回鹘至9世纪中叶为黠戛斯所灭,部众分几支向西、向南迁徙,其中一支沿弱水南下到达了河西走廊的酒泉、甘州(今张掖)、武威一带。到9世纪末叶,这支回鹘占领甘州城,并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史称甘州回鹘。到13世纪初叶,甘州回鹘政权为西夏所灭,部众四散。其中一支退至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的地区,自称“撒里畏兀尔”,汉文史籍称其为“黄头回鹘”。公元1226年,撒里畏兀尔人被蒙古军队征服。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在撒里畏吾尔地区设置安定、阿端、曲先三卫。15世纪初,塔里木盆地的叶尔羌汗国向东扩张,以武力推行伊斯兰教,信仰藏传佛教的撒里畏兀尔人被迫东迁,当时关外一些蒙古部落也与他们一起东迁到祁连山麓定居。1953年,河西民族工作会议在酒泉召开,经与裕固族代表充分协商,一致同意以同“尧乎儿”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本民族的名称,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

裕固族目前大致使用三种语言:一种称西部裕固语,一种称东部裕固语,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口约各占半数。另一种为汉语。西部裕固语又称尧乎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等关系密切。操西部裕固语的人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部;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则操东部裕固语。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及肃南县明花区前滩等地的裕固人则讲西部裕固语,同时通晓汉语。裕固族在河西回鹘时期曾使用古回鹘文,东迁以后,文字失传。酒泉的裕固族现在普遍使用汉字。

在裕固族众多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口头文学作品最具代表性,其中主要有《萨娜玛》《黄黛琛》和《沙特》。

裕固族是一个有着丰富谜语的民族。这些谜语反映了裕固民族对事务高度的形象概括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带有本民族生产、生活的显著特色。

格言是裕固族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如:“持好心的人让你哭,持坏心的人让你笑”,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与“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不消融的雪,历史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比喻恰当,富于哲理;“吃别人的别撑坏肚子,给别人干活不要偷懒”,则寓教育于谐趣之中,简洁、生动。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民族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裕固族的舞蹈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www.xing528.com)

裕固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宽广的草原不仅孕育了他们快乐、豪爽、奔放的性格,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历史传统,也造就了他们爱歌唱的习俗。他们的歌谣也是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劳动歌产生于生产劳动中,起协调劳动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也是一种对劳动态度的表现方式。裕固族因其游牧生活,其劳动歌具有牧业劳动的特色。主要有《擀毡歌》《垛草歌》《割草歌》《捻线歌》《织褐子歌》《学步歌》《奶牛歌》《奶羊歌》等等。这些歌产生于裕固族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与他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内容健康,为大家所珍爱,是裕固族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劳动态度的写照。

仪式歌分为歌唱或诵说两部分。其歌唱部分主要为婚礼仪式歌,如《戴头面歌》《送亲歌》《哭嫁歌》《檀香树》《银鬃马》等,都是在姑娘出嫁及婚礼的整个仪式过程中唱的,内容除表现姑娘对亲人、对家乡的留恋外,还有送亲者及其他“娘家人”对姑娘的劝导和教育,是裕固族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裕固族民间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诵说部分,因其内容大多是赞美称颂祝福的,主要在喜庆仪式上诵说,在裕固族民歌中具有特殊地位。它分为人生仪礼颂辞和生活仪式颂辞两种。人生仪礼颂辞主要在剃头礼、成人礼和结婚仪礼上诵说,有“剃头颂辞”、“戴头面颂辞”、“勒系腰颂辞”、“扬茶颂辞”等。生活仪式颂辞主要在第一次给马剪鬃毛、剪羊毛、盖新房子等仪式上诵说。主要有“剪鬃毛颂辞”、“盖房子颂辞”等等。两种颂辞的内容都是祝愿当事人或主人贤惠、漂亮、心灵手巧、威武、雄壮、生活富裕等。在艺术上,这些颂辞多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语言简练、生动、表现力丰富。

裕固人最初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唐代以后裕固族先民进入河西后并接受了汉传佛教,后来受到藏族的影响,开始信仰藏传佛教。但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裕固族人口稀少等原因,使得藏传佛教传入到裕固族地区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各种原因,宗教信仰在裕固人的信仰世界中,并没有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15世纪末形成的一个民族。酒泉境内的哈萨克族来自新疆,所以他们语言文字与新疆哈萨克族相同,其语言按语言系属分类,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按形态结构分类,属黏着语类型。在亲属语言中,与其最接近的是柯尔克孜语。

哈萨克语有9个元音音位,其中前元音5个,后元音4个;辅音音位有24个,其中清辅音有10个,浊辅音有14个。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元音和谐和辅音同化规律,元音和谐主要是前后元音和谐,即在本族词汇中,前后两组元音不出现在同一个词汇中;辅音同化主要特征是以元音或浊辅音结尾的词后面要加以浊辅音起首的附加成分,以清辅音结尾的词后面要加以清辅音起首的附加成分。

哈萨克语的词汇十分丰富,大多数词语都与同语族的亲属语言同源,出自古突厥语。语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语法变化大多靠在词干末属加附加成分来实现。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关于畜牧业的词汇尤其丰富,区分相当细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哈萨克语比较一致,方言差别很小,各地哈萨克族均能自由地交谈。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中国的哈萨克族除了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不少人还兼通汉语或维吾尔语。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哈萨克族,大多都能说汉语或维吾尔语。

哈萨克语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既铿锵有力又富于表现感,犹如冬不拉一样悠扬动听,听哈萨克语就感觉似一阵清新的草原之风扑面而来。人们说哈萨克人是诗歌的民族。哈萨克的伟大诗人与哲学家阿拜曾说:哈萨克人在歌声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又在歌声中送别逝去之人。这也与哈萨克语的特点有关,韵律感强,比较容易因为语法而押韵

哈萨克族曾经信仰过世界三大宗教,还信仰过萨满教。因信仰这些宗教的时间长短、广度和深度不同,对哈萨克人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当代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