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丝绸之路重要城镇-华夏文明概论

酒泉丝绸之路重要城镇-华夏文明概论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张骞“凿空西域”后,成为汉朝经营河西、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和战略前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置酒泉专区。

酒泉丝绸之路重要城镇-华夏文明概论

第二节 酒泉境内的丝绸之路重要城镇

一、酒泉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南连青海,西邻新疆,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与张掖市连接通往中原内地,是甘、新、青、蒙四省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张骞“凿空西域”后,成为汉朝经营河西、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和战略前哨。如今,酒泉以敦煌文化遗产和航天科技而闻名于世。

酒泉原属匈奴浑邪王辖地,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武帝在此建郡设县,据两关,采取移民实边政策,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酒泉因地居绝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成为汉朝成为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基地和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故素有“边陲锁钥”、“河西保障之襟喉”之称。也是西域和中亚、西亚诸国的商贾与中原通商,羌戎各族往来通商的必经之地。这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商贾往来频繁,是河西四镇中重要的贸易市场。从酒泉东关、青沙梁、黄粮墩等地汉墓出土的大批丝织品、铜器、玉器以及由西域传入的毛褐织物、石榴葡萄西瓜等物来看,当时酒泉在中西贸易交换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中转站作用。

《河西旧事》记载,汉朝设立酒泉郡,就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又一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到此,武帝赐御酒犒赏,因酒少人多,倾酒入泉,与士兵共饮,故将此地称酒泉。据考证,在旧石器时代,酒泉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西汉政府设立酒泉郡,治所在禄福县(今酒泉市肃州区)。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始置酒泉县,肃州名称开始应用。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435),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602)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刺史。唐代宗广德元年(763),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852)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907~960)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宋(960~1279)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1271~1368),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1368~1644)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1644~1911)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1911~1949),于1912年置安肃道,设道尹,1927年改尹为“行政长”。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置酒泉专区。1959年,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地级),1961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1964年11月撤市改县,1985年撤县建市。2002年9月,撤销县级酒泉市,设立肃州区。

二、敦煌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会处。从地理位置和历史上讲,敦煌西通葱岭,东接河西走廊,西汉时为中西交通的总枢纽,是丝绸之路秦陇段的终点和东段的起点。敦煌,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飞天艺术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胜地。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从历史上讲,中国古代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多从洛阳长安出发,至敦煌后分南北两道,出玉门关阳关经西域(今新疆境)越葱岭到中亚、西亚至欧洲,闻名于世的丝绸等商品,大多是沿着这条古道输出的。敦煌是这条古道上商贾和物资的集散地,这里贸易繁荣,文化艺术发达,距城西160里的玉门关就是因和阗玉由此输入而得名。城西南有著名的“渥洼池”,相传汉武帝曾在这里得到西域名马—天马。西域和中亚的商人进入河西的第一站就是敦煌,他们在此贩运大批丝绸、漆器、粮食、服饰等。所以,敦煌在当时不仅是中西交通的门户,而且是政治商业并称“华戎所交”的一大都会

敦煌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一支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敦煌建置较早,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敦煌郡”,成为河西四郡之一,古城在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党河西岸)。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由于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

敦煌建郡,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魏晋时期,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前秦建元二年(366),乐僔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唐代,敦煌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丝路贸易非常兴盛。盛唐时期,敦煌有大量胡商,这些人中以粟特人居多。大量粟特人来到中国,将东西方的商品相互转运以牟利,他们沿着商业路线一路进发,身影遍布大半个中国。当时,敦煌境内就有很多以经商为业的粟特人,他们是盛唐时期敦煌贸易市场的主体,很多粟特人为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便利而定居敦煌。为了便于管理这些粟特人,唐政府专门在敦煌县设立从化乡,成为敦煌十三乡之一。粟特人在敦煌不但从事各种商业贸易活动,有的还担任了管理市场的官员,他们大多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晚唐时,敦煌市场上开办的酒店很多,以姓氏命名和以人名命名的酒店中半数以上是粟特人开办的,足见粟特人在商业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敦煌商业贸易中还常见有吐蕃、于阗、波斯、印度的商人,敦煌街南、街北市场贸易繁荣,有众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敦煌还是大批康国(中亚小国)商人聚居地,商业繁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

元代,敦煌再度成为连接西域与中原的主要通道。为了保证过往使团的需要,敦煌设置了驿站,成为河西通道的一个重要补给站。元代统治者曾采取招抚流民、设置屯田等措施来恢复敦煌地区的经济,但此时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逐渐下降,并逐渐失去了经营西域基地的作用。此时,敦煌只是河西通道上的一个补给站,远远不像汉唐时期那样对整个西北地区甚至国都安危都有重大影响的边防军事重镇。这一时期,蒙元统治者对敦煌的重视程度也有限。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统治者从沙州强制移民达数万人,东迁至甘州、肃州之间从事农耕,人烟稀少的敦煌显得日益荒凉。

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2010年,敦煌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敦煌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自驾车旅游十大目的地”、“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等。

三、锁阳城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古城”、“晋昌古城”等,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东南 86 千米的桥子乡正南的戈壁荒漠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因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而命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在古代河西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活动中,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称“锁阳城及其周围分布的6处汉唐古城,其形制之复杂,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为国内罕见”。锁阳城无论从规模、周边环境、历史文化积淀都优于新疆的高昌、交河和楼兰故城。锁阳城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城墙为夯土版筑而成,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东西长565米,南北长约469米,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角还有以土坯砌成的墩。此外,还有瓮城4座,马面24座。外城有环墙两道,总长约8.5千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东北角有一正方形小城,周长约300米,墙高6.5米,厚14米,这座小城即是隋代的玉门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城址内还发现有当年铸造兵器遗留下来的积炭堆和陶渣等。锁阳城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遗址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他建筑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锁阳城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千米,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4000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相传唐玄奘在这里讲经半个月,听者众多,最后玄奘沿着北边的城墙前往他的取经之路。尤其是寺庙较多,规模宏大,足以说明古代这里曾是宗教传播的重要场所。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古代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自汉唐在此建县置郡以来,这里既是河西最西端的最高军事行政治所,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也是中原与西域的中转站之一。两千多年来,这里是仅次于敦煌的热闹繁荣之地,历史上,这里军马走卒、商贾、僧人来往频繁,人流如织,货物丰富。汉代,锁阳城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代为瓜州(晋昌郡)暨晋昌县的治所。后历经战乱,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统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卫于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缮。明代闭关锁国,丝绸之路从此中断,锁阳城被抛弃在关外,加上河流改道,这里从绿洲变成了荒漠,剩下一座空城。(www.xing528.com)

锁阳城属于疏勒河流域,居昌马洪积扇西缘。古代,这里阡陌纵横,灌溉体系十分发达,是有名的垦田屯兵之地。锁阳城周围汉唐时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条主渠,东西贯通,南北相连,总长度达百余千米,其间,支渠、毛渠、斗渠及古农垦区大片弃耕地交错相连,如今仍依稀可辨。锁阳城之所以称为城,就是因为它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这也是古代帝王钦点其作为军事重镇的原因,当然这也是锁阳城在战略位置上比三关更为重要的原因。锁阳城保存了中国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也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这对于研究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瓜州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她东连中国石油城玉门,西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也是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

瓜州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为西戎地,秦为月氏、乌孙地。汉初为匈奴属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属酒泉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始建县,隶敦煌郡,西晋时期境内建置晋昌郡,辖冥安、渊泉、广至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瓜州。宋属西夏,元陷吐蕃。明设罕东卫。自汉武帝征服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后,从关东一带迁徙贫苦汉民到此戍边屯垦。他们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本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驰名中外的蜜瓜就在此生产。

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他古遗存多达314处,是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大县之一,著名的景点有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和桥湾城。榆林窟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为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东千佛洞是一座不可多见的西夏艺术宝库,其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锁阳城是中国西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城之一,薛仁贵、张守珪、张议潮等曾在此任指挥使、节度使,延续至明代废弃,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和考古研究价值;桥湾古城位于312国道线上,距瓜州县城85千米,康熙夜梦桥湾城,怒斩程金山父子等民间故事至今广为传颂。经久不衰的石窟艺术、众多的古城遗址、水天一色的水库塘坝、鬼斧神工的风蚀地貌、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闪烁着丝路艺术的光芒。久远的历史,孕育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如张骞瓜州尝美瓜、薛仁贵兵困锁阳城等,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瓜州现辖7乡5镇,总人口11.91万,总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享有“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锁阳之乡”和甘肃“棉花基地”、“河西粮仓”的美誉。

五、玉门

玉门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古丝绸之路要道,是我国中原通往新疆、青海、内蒙古、中亚、欧洲的必经之路,素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维”之称。

玉门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商至战国为西羌地,秦至汉初为月氏、乌孙和匈奴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始建县,隶酒泉郡。西凉置会稽郡,北魏置玉门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玉门县。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玉门油矿,翌日解放玉门县。1955年12月成立玉门市(省辖市)。1958年11月为地级市,1961年改为县级市,隶属酒泉地区。2002年后隶属酒泉市。玉门境内古文化遗址和名胜众多,著名的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火烧沟文化遗址、昌马石窟、古代岩画、汉代长城、烽燧以及唐、宋、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干海子候鸟保护区、老君庙、孙健初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玉门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工业有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食品等门类。土特产品有元明粉、羊毛、驼毛、蚕豆、花海瓜等。

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为了服务油田发展,原玉门县从玉门镇(现为玉门新市区)迁至老市区,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门市改为县级建制。1999年中国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将玉门石油管理局分设为玉门油田分公司和玉门石油管理局。2002年国务院批准酒泉撤地设市,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辖市,由酒泉市代管。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迁址获得国务院、民政部、省政府、酒泉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同年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区奠基,石油企业“下山工程”正式启动。

六、金塔

金塔县隶属甘肃省酒泉市,是“居延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东西南北人类文化交流的孔道;是居延汉简的重要考古地和发掘地;是“神舟”升起的地方;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后勤保障基地。这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素有“塞上明珠”之称。

金塔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战国后期至秦代,金塔境域曾先后为月氏和匈奴的领地。汉元鼎六年(前111),今金塔县境内设会水县(今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境内),隶酒泉郡。汉代会水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之北部咽喉。境内有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经之道,东为合黎山天然屏障,北为狼心山和孤红山自成锁钥,具有近屏河西、远控天山和黄河之势,乃中央王朝与匈奴领主激烈争夺的地方。为了保证河西安全和丝绸之路畅通,汉武帝在会水县境内修筑军事设施,派遣重兵把守。西汉打败匈奴后,为加强军事力量,西汉王朝在会水县内设肩水都尉、东部都尉和北部都尉,统辖今金塔境内各亭障。汉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前108),西汉王朝修筑了从会水县北部境内(黑河西)至玉门一段长城(西接敦煌段,延至玉门关和阳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政权曾控制会水县境内的东部都尉和北部都尉。当时会水县是曹魏控制丝路贸易的咽喉要地,在“居延丝绸古道”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保证丝路畅通,曹魏政权采取一系列促进丝路贸易的措施,居延地区呈现繁荣景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复置酒泉郡,废会水县,按水系将县境西部(王子庄)并入酒泉,县境东部并入张掖。永和七年(439),北凉被北魏所灭,鲜卑族攻占此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设置酒泉镇,属甘州。文帝仁寿二年(602),改酒泉镇为肃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裁肃州以福禄县(包括酒泉、王子庄、毛目、高台)并入张掖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郡为州,复置肃州,领酒泉(含今金塔县境西部)、福禄(含今金塔县境东部)、玉门三县,初属陇右道,后属河西道(节度使驻凉州)。唐朝时,采取了设防备战、足兵足食以及屯田、屯牧等措施,金塔一带农桑繁盛、士民殷富。

唐“安史之乱”爆发后,金塔先后被吐蕃、西夏统治,与中原的联系被切断而陷于孤立,丝路贸易日渐衰落。元代中期,地处“酒泉北境”的金塔县被视作保障河西的军事重地,并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筑毛目城、天仓堡、平朔城(双城)和威虏城,驻军防守,并派重兵驻守于孤红山、狼心山一线,在今金塔县“东沙窝”一带开展屯田。明代冯胜平定河西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裁设威虏卫,归肃州管辖,两次闭关以后丝路贸易更是走向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