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华夏文明概论:居延汉简的学术价值

酒泉华夏文明概论:居延汉简的学术价值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获居延汉简中,有把从南阳郡制造的铁农具运往居延的记载。居延汉简记日方法,出土汉简的记日一般在月名与日序之间注明朔旦。居延汉简中发现了若干历谱,可谓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

酒泉华夏文明概论:居延汉简的学术价值

第四节 居延汉简的内容及学术价值

一、主要内容

居延汉简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汉代居延地区屯戍活动的兴衰历史,而且还保留了一些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涉及汉代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领域的珍贵资料。

政治方面有养老制度、抚恤制度、官吏任用制度等内容;经济方面有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储运、田卒生活等;军事方面有西北边塞烽燧亭鄣的文书档案;科技文化方面有九九表和天文历法、文书档案制度等内容。其中以居延新简中甲渠候官(破城子)房屋二十二保存的完整册书最多,弥足珍贵。简册内容包括有诏书、律令、科别、品约、牒书、推辟书、爰书、劾状、各类簿籍等。此外,还有《九九术》、干支表、各种形式的历谱、医药方和《仓颉篇》《急就篇》等残简。

文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文书类主要有:《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建武六年甲渠部吏母作使属国秦胡卢水士民》《大司农罪人入钱赎品》《盐铁令品》《建武初期残册》、成帝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成帝永始三年《诏书》册、王莽时期的《诏书辑录》残册、建武初期《居延都尉吏奉谷秩别令》、甲渠候官《言府书》五种、建武初年《军情》简、《塞上烽火品约》、建武五年《居延令移甲渠迁补牒》、《候吏广德坐罪行罚》檄、河平三年《斥免将军行塞所举燧长》简、《验问候史无追逐器》简、天凤三年甲渠《米糒少薄》、建武五年《候长王褒劾状》、建五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等。

(2)册简类主要有:《相利善剑刀》《算术书》《九九术》《仓颉篇》《急就篇》《论语》等。

(3)历书类主要有:《干支表》《历书》、纪年简等(纪年简有 1222 枚,为研究汉代年号、纪年的宝贵资料)。

按记载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类:

(一)军事防御

汉时居延烽燧线的排列,大体上是“X”形和“工”字形。简文载,“烽燧”,即“烽”、“燧”。简言之,“烽”指信号,如烽火、烽烟;“燧”指施放信号和观察的建筑,即烽火台。如汉光武帝建武初年(32)的《塞上烽火品约》简介绍的最为详细。该简共有17枚,主要内容是有关居延都尉甲渠、三十井塞、殓北三塞临敌报警、燔举烽火的条例。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下,各塞如何根据侵扰的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和天气情况等,决定燔举烽火的类别、数量,并说明了如何传递和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像这样体例完整、规定详尽、注重传递速度和配合,还要求高效率警戒的通讯体系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烽火制度,了解整个居延地区军事系统的组织纪律及运筹指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屯田制度

汉代居延屯田的劳动力主要是田卒。田卒一般从事着十分繁重的劳动,简文中一般称为“剧作”。这种从事重体力的劳动者,有时一次干活可达1500人之多。繁重的劳动、残酷的剥削、恶劣的生活条件,往往引起田卒的逃亡。为了使田卒安心在边塞屯垦,不致大量逃亡,官府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办法,如久居边塞的田卒,其家属可以按月供给口粮。这种由官府支给的口粮,都列入“卒家属在署名籍”,每月按名籍发粮。

田卒的生产工具、籽种和口粮由官府供给。在居延地区的普查和试掘中,发现了一些汉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有铁锄、铁锨、铁斧、铁锤等。这些铁农具制作得很有规格,作用面很锐利,有一定的水平。新获居延汉简中,有把从南阳郡制造的铁农具运往居延的记载。可以推知,当时西北边塞地区使用的铁农具多系内郡制造,由大司农统一调拨。屯田所需籽种也由官府供给。当时居延乃至河西地区,谷物种类有谷、麦(大麦小麦)、糜、胡麻等,这些农作物种类都是见于简文的。

屯田的全部收获要归仓。居延汉简中有很多仓名,这些仓分属府、县和都尉府管辖。仓有仓长,辅以仓丞、仓曹、大粮仓保管及粮食出纳事。

(三)历法

居延纪年简校订、修正了史书之纰漏。居延汉简中,纪年简有2000余枚。这些纪年简,为核定研究两汉时期居延地区的历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甚至可以修正、校订史书中的错误记载。

居延汉简记日方法,出土汉简的记日一般在月名与日序之间注明朔旦。不仅日序自明,而且可以核定百年之内的日序,同时也可以确定何月为闰月

居延汉简记时方法,汉时居延先民如何计时,可从出土汉简考古证实采用“刻漏之制”,即一昼夜为一漏,把一昼夜分为100刻,把一昼夜的太阳行程分为18个“时称”,以漏刻来计,其中“夜半”和“日中”平分日、夜之中。

居延汉简中发现了若干历谱,可谓我国最古老的日历之一。居延历谱,就其形制而言,可分为编册横读式、编册纵读式等形式。

编册横读式系一年之历谱,用30支简组成,每一简是一日。每简自上而下分为13个横格,第一格写日数,即自1日至30日,均纵书。第二格至十三格为1月至12月的干支,均横书,字小于日数,自右至左。干支下记8节诸事,纵书,字大于干支。闰月写于简背上端,也有写于正面的。

编册纵读式一年历谱用12支简组成,每简为一月,闰月就多出一简,每简上端为月名,下列29或30天干支。

(四)医学

在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得到普遍应用,不论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是丸、散、丹、剂等治疗药物配剂,都能在出土的汉简中查到实例。

居延医简称得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病历。在居延汉简中,发现有记载患病士卒的症状及医疗过程,是治愈、继续治疗、用了什么药、采取了什么办法、病死等都有详细记载。居延药方是居延先民的医药治疗处方。

居延汉简中记载所用药物,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和其他(如酒等)四大类,药物剂型有汤、丸、膏、散、滴等,以“分”为计量单位。简文中有如何用药,药物用量以及诊断方法,病情特征等记载。(www.xing528.com)

(五)书法与书简抄本

居延汉简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构严谨,极有东汉《史晨碑》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碑》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碑》的风格。居延汉简中有不少书简抄本,如《相利善剑刀》,很可能就是汉代《相宝剑刀》的部分抄本。这是一本鉴别刀剑优劣的专著,简中阐述了区分善剑、弊剑及花纹的14条标准,涉及剑的形态、纹饰、成分、制作技术、发展史等重要问题,对研究古代兵器很有参考价值。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发现有“九九表”抄本。“九九之术”据推测,起源于春秋时代,《孙子算经》全载为45句。居延“九九表”从“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也是45句。由此可以证实,“九九之术”在两汉时期就已经被居延先民广泛应用。另外,还有《算术书》《九九术》《仓颉篇》《急就篇》《论语》等专著简以及各种形式的医药方、历书、干支表等。这些书简抄本字形工整,结构严谨,书法已基本趋于成熟。

(六)律法

居延汉简中涉及汉代司法程序的事例较多,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司法程序大体分为事由、举劾、验问、无以证、送证人、鞫系书、遣书、诏所名捕、狱证、送囚、捕亡、刑名等几大类。

汉代的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徙边、罚金、禁锢、赎刑、族刑等八大类。汉简中对汉代的刑罚也有记载,可补正史之不足。汉代的诉讼程序规定,除一般民事和轻微的刑事纠纷强调“以道譬之”,即按封建伦理道德,晓以道理、进行调解外,其他程序均应按《囚律》《捕律》《令》《狱令》执行。

二、学术价值

居延汉简不仅数量多,而且它的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价值。

(一)为研究我国的书籍制度和档案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从书籍历史而言,简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居延汉简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在居延之地发掘的简牍中有不少书简,如鉴别刀剑优劣的专著《相利善剑刀》,很可能就是汉代《相宝剑刀》的部分抄本。简中阐述了区分善剑、弊剑及花纹的标准14条,涉及剑的形态、纹饰、成分、制作技术、发展史等重要问题,对研究古代兵器很有参考价值。另外,还有《算术书》《九九术》、医药方、《仓颉篇》《急就篇》《论语》等专著简以及各种形式的“历书”、“干支表”等。

武帝中期的纪年简数量较少,发现的有元朔元年(前128)、天汉二年(前99)、太始二年(前95)、 征和三年(前90)、后元元年(前88)等时期的简牍。昭帝时期的较多。宣帝至王莽时的年号简基本上是连续的。东汉初年,社会动荡,发现的简年号颇乱。这一时期有赤眉农民起义的“建世二年”简,也有隗嚣割据势力的“复汉元年”简, 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波及居延的状况。居延汉简可以说是一部完整而珍贵的汉代编年档案史,

(二)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居延汉简是珍贵的墨书真迹。居延汉简书定的时间包括两汉时期的100多年,这正是中国书体大变革和各种书体孕育产生的时期。居延汉简书体齐全,对研究我国书法史和书法艺术都是极好的实物例证。

(三)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及屯戍活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居延汉简对汉代边塞地区的候官、部、关三种军事建筑的规模、布局、结构、建筑方法以及军事性能的记载,丰富了古代建筑史和军事建筑学的内容。

居延汉简记载了有关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简里完整的文书最多,主要记述了屯戍制度和条例,官吏任免,军纪与赏罚,例行公文和公事,名籍、兵器、俸廪和钱粮簿,爰书等多方面内容。

有关汉代屯戍制度和条件,建初初年的《塞上烽火品约》简介绍的最为详细。该简共有17枚,主要内容是有关居延都尉甲渠、三十井、殄北三塞临敌报警、燔举烽火的条例。《塞上烽火品约》是甲渠、殄北和三十井塞的示警联防条令。北三塞均属汉居延都尉府,地处肩水都尉防区之北,是汉代防御匈奴的主要障塞,因此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烽火条例。如“品约”规定,一塞被匈奴入侵,其余两塞“和如品”。由于殄北塞地处三塞之北,是防御匈奴的第一防线,因此,无论匈奴人“昼入”或“夜入”,都要按“品约”规定的示警信号“举烽”、“燔薪”,“以次”传递到三十井塞上,而三十井、甲渠塞要“燔举如故”,直达居延都尉府。若匈奴人进犯三十井塞或甲渠塞的话,按照《塞上烽火品约》的规定,也要传递其他两塞,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机动的三塞联防单位,便于统一指挥,互相救援。丞、尉、吏甚至县田官都有“示警”、“言府”之责,其目的是能及时将敌情报告都尉府。由此可见,汉代候望烽燧系统是比较严密完善的,“品约”的要求具体,协同性高,切实可行,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烽火制度,了解整个居延地区军事系统的组织纪律及运筹指挥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军纪和赏罚方面,也有许多简文记述。如《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文,是处罚候史广德的通报。另外,简册中还有一种甲渠候弹劾和制裁违法官吏的“劾状”多册,规定凡因管理不善,出现亭燧败坏、行烽火不合品约、将不任职、酗酒、偷盗、伤人、 逃亡等行为,都要受到应有的处罚。如建武五年(29)《候长王褒劾状》一简,讲的是这样一件事:候长王褒由于没有看清对面烽台发出的信号,匆忙指派燧长骑马前往探问,行至河谷地带,与匈奴伏兵短兵相接,结果人马尽被掠去。寥寥数语,描绘得有声有色。

名籍、兵器、俸廪和钱粮簿方面,简文记载更加详细。如汉昭帝元凤五年至六年(前76~前75)《金关财物出入》《通道厩粮谷出入》简和始建国二年(10)《橐他塞莫当燧守御器簿》简,主要报告所存48种防守器械的名称和数字。同一时期的《骑士名籍》简62 枚,主要按军营编队,分别登记了一百余名骑士的姓名、职务、籍贯。另外还有王莽地皇三年(22)的《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四年(23) 的《兵器折伤簿》册;建武三年、六年(27、30)的《甲渠兵器出入簿》《胡虏所盗兵器簿》《官兵器核计簿》、吏卒《廪食簿》、吏卒《腊肉钱簿》等等简册,证实了西汉末至东汉初兵器、钱粮、俸廪等方面发放开支与损伤的记录,说明边塞地区在这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制度。

(四)具有补史、证史的历史价值

居延汉简记述了汉代的某些政策法令和重要事件。如甘露二年(前 25)《丞相御史律令》,是宣帝时为追查广陵王刘胥集团阴谋篡权活动,通缉其党羽而发布全国的一份文件。在此简册中提到的人物很多,罗列了逃犯的姓名、年龄、身份、经历、体态、习性等特征,责令属县官吏及其下属详加侦讯,不得私藏逃犯或知情不举。可见,当时审理这一重大案件是何等的坚决、重视!再如昭、宣时期的简,可能是《盐铁论》中所谓“盐铁令品”的条文之一;《大司农罪人入钱赎品》散简可能是武帝元封六年(前105 年),桑弘羊任大司农后制定的赎罪令;建武初年残册简,引“旧制律令”,“捕斩匈奴虏反羌购偿科别”,很可能是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有司奏请置武功官以宠战士”的奖赏条例。成帝永始三年(前14)诏书册简,是一份反映西汉后期严重的阶级矛盾的重要史料。王莽诏书辑录残册包括始建国、天凤及居摄年间的一些诏书,并有发文日期;同时还有关于更改官制、改长安名称和五均平准内容的诏书、律令残文。反映东汉初年的简册也有不少,如有建武三年(27)大将军《居延都尉吏俸谷秩别令》;有建武四年至六年(28~30)甲渠侯官《言府书》五种,其中引了光武帝刘秀禁止婚嫁过制、屠杀马牛、砍伐树木、五年大赦令等诏书;建武初年的《军情》简是居延屯戍官吏间互通情报的一封信,从内容看,是光武进兵陇东,与窦融联合,筹划进攻盘踞甘肃东部的隗嚣割据势力的军事与政治活动的记录。

例行公文和公事方面,简册也有许多记载。如元康二年(前64)《皇帝玺书驿录》简,就是传递汉宣帝致书居延骑千 人紧急命令的记录;王莽地皇四年(23)《使者移诏书录》简,就是批转诏书的文件;建武三年(27)《燧长病书牒》简,就是当时的“请假条”,先由燧长申请,再经候长转报,最后由候官批示:“今言府请令就医。”《永始三年诏书》册,共15枚简,是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七月戊辰日所下诏书及批转诏书的行文,内中又包含八月戊戌日丞相府的“补充”律令。该简册的内容可分为六部分:第1、2枚简为“奏”,第3枚简为“制可”,第4~9枚简是诏书本文,第10、11枚简是下行文书,第12枚简为“重令”文书,第13~15枚简为再下移文书。两汉时期的诏书,大部分都是由奏、本文和下行文书三部分组成的,《史记》《汉书》在摘引诏书时,常常删其首尾,仅选录本文,从而使后人无法窥见诏书之全貌。《永始三年诏书》简册的发现,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一中央文书,从批准颁布到传达到西北边郡的广大吏民,其间共经历了三个半月的时间,这对我们了解当时文书的传递速度,并由此推算传递方式,是一件非常宝贵的资料。

地理方面发现的长安至河西的驿置里程简,其中列了京兆、右扶风、北地、安定、武威张掖郡等20个地名和里程,这对研究中原与西北的地理和交通有很高的价值。

(五)为研究汉代的农垦屯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居延汉简中关于农垦屯田的记载占有较大比例,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就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和剥削量,以及家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廪给、定量等。如简中记录的农作物种类达25种之多,当然西北边郡地区的农作物种类绝不止此数,简文所记的品种应是西北地区所常见者。简文中还有与农作物有关的大小石、赀算、上计等的经济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