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延汉简:酒泉华夏文明的发掘

居延汉简:酒泉华夏文明的发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获得汉简2万余枚。总之,三次科学考察及发掘,在居延地区共发现汉简约35000枚。

居延汉简:酒泉华夏文明的发掘

第二节 居延汉简的发掘

居延汉简是我国汉代居延和肩水两都尉府的行政文书档案,共进行过三次大的发掘。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将1930年居延发现的汉简称为居延旧简,或旧居延汉简;将1972~1982年居延发现的汉简称为居延新简。

一、居延旧简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沿弱水两岸,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今金塔县鼎新)约250千米之间以及在布肯托尼与博罗松治约60千米之间,发现有汉代的塞墙和亭燧,其间有3段塞墙、39个烽台、2个城和4个障亭,在这些遗址中获得10200枚汉简。其中在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出土850枚,年号集中于公元前82年至公元前4年,同时出土的还有木、竹、角、陶、铁、芦苇葫芦皮革货币、织物等。大湾城遗址出土1500枚,集中于公元前86年至公元前2年,最晚的是公元11年,属昭帝至王莽时期。有很多“口马田官”的记载、田卒名籍、牛籍以及衣物簿等,附近有古代田渠遗迹,据考证这里是一屯田区。

二、居延新简

1972~1974 年秋,甘肃居延考古队对破城子、肩水金关、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共获得汉简2万余枚。其中在肩水金关出土简牍11577枚,实物1311件。出土的实物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渔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启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板画和麻纸等。

甲渠候官遗址,俗名曰破城子遗址,位于距额济纳旗 24 千米的纳林、伊肯河间的戈壁滩上。汉代是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塞长—甲渠候官的官衙所在地。这里发掘的面积较大,约有4500平方米,其中包括候官构筑的军事性小城鄣、坞部分,候官专职瞭望的烽台和坞东的灰堆。掘出的简牍7000多枚(已编号的6865 枚,未编号的1000多枚)。根据简文分析,候官创建很可能是在武帝末年。昭、宣时期,汉朝政府在居延的屯戍活动更加兴盛,曾大量建筑障塞。王莽末年障被焚毁,改作供瞭望、燃烽的处所。屯戍活动至建武八年(32)才基本停止。东汉章帝、和帝年间仍有零星活动。这说明汉代对边塞地区的经营和防御一直采取积极态度。(www.xing528.com)

甲渠塞第四燧遗址,位于甲渠候官南 5 千米左右的伊肯河西岸,蒙名保都格。它是甲渠塞西段由南而北按序命名的一列烽台的第四座,是第四部候长的治所,是当时屯戍活动的重要军事要塞。在这里掘得木简 195 枚,主要有诏书、囚律、爰书、历书和天文方面的内容。从时间上看,最早的纪年简为汉昭帝始元三年(前84),最晚的截至更始三年(25)。

肩水金关遗址,位于金塔县天仓北25千米,额济纳河上游谷地北口东岸,是从河西北出居延都尉的咽喉门户,拱卫着南面不远的肩水都尉府、肩水候官屯戍重地。取名“金关”,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在这里掘获木简11000多枚,主要记述了西汉武帝末年至新莽时期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内容。

这次发掘的诸多文物珍品中,有弓一件,其时代在新莽末或汉光武帝建武初。箭二支,三棱铜镞。其中一支的杆上雕刻“睢阳六年□”五字,属西汉昭、宣时期;另一支残箭杆上雕刻“元凤三年,执金吾护工卒史喜、考工令通、令史奉省……”等语,系由西汉中央政府监造。转射一枚,此器与居延汉简记载的“转射”形制颇吻合,砌在坞顶的堞上,可承托弓弩向坞外左右移动发射,而不为外来箭镞所伤,此外,还可透过斜孔向外观察敌情。尺二把,边缘刻十等分,属昭、宣时期。墨线界格,属西汉晚期。信一封,为21厘米×16厘米大小的红色织物,上方正中缀系,正面墨笔篆书“张掖都都尉信”六字。这封信文字简明,显然属于实用幡信用物,出巡时系于都尉所执的戟上,用以证明都尉身份,或者也可单独使用,实质上是一种威仪礼仗之类的东西。当然,它既是通行关塞的证件,又是高级官吏的一种标志。此外,出土文物珍品中还有麻纸一团,经修复展平,色泽白净,薄而匀称。与纸同一处出土的木简,最晚年代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似可作为判断该纸年代的重要依据。其出土地层属于汉安帝建平以前。木板画二幅,一幅用墨线勾出一只带翼的虎,作于王莽时或建武初期;另一块属昭、宣时期。画虽不精,系戍卒或下级吏员手笔,但作品古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风格。

上述三处遗址中共掘得新简牍19700余枚,遗物 2300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简牍的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三批简牍绝大多数是木制的,只有极少数量是竹简。就形制而言,有简、牍、楬、觚、封检、削衣等。通常完整的简牍每枚约长23厘米左右,最长者达88.2厘米(EPT57.108《候吏广德坐罪行罚》檄)。其中纪年简的上限始于西汉昭帝始元时期,下限至西晋武帝太康四年,西汉武帝时期和汉光武帝建武八年以后的简数量极少,昭帝至新莽时期的年号简基本上是连续的,属于宣帝时期的最多。属于新莽末至建武初的除更始帝刘玄的更始二年至三年和赤眉军刘盆子政权的建世二年外,还有割据陇西的隗嚣复汉元年(《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均作“汉复”)和西汉平帝年号顺延的汉元始廿六年(相当于东汉光武帝二年)的。

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业人员又对地湾城进行发掘,共出土汉简约2000枚。这些简集中于公元前84年至公元24年,属昭帝至王莽时期。同时出土的器物有木器、竹器、苇草器、角器、料器、陶器、铁器、铜器、皮革和织物等,还发现残笔一支。根据这里出土的函检与簿检,认定地湾城为肩水侯官所在地。

总之,三次科学考察及发掘,在居延地区共发现汉简约35000枚。若将特别残破者除去,也有3万余枚。它是我国发现简牍最多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