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家窑晚期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4000年。马家窑文化分早、中、晚三期,从遗存位置变化来看,分布地域在不断西移。最早的遗存多在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一带,后来河湟地区成为中心,最后延伸至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境内。马家窑晚期文化包括半山、马厂两种类型,而酒泉境内主要是马厂类型的遗存。
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马厂类型可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青海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东部,此区后发展为齐家文化;西区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的河西走廊从古浪到酒泉市肃州区、玉门市、瓜州一带,并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东区的彩陶器类较多,以彩陶壶为主,纹饰以四圈纹和蛙纹最为常见;西区的彩陶以单耳筒形杯最具特点,纹饰以编织纹和变体回纹较为发达。
马厂类型在酒泉境内发掘的遗址有酒泉下河清(发现四坝文化在上、马厂类型在下的地层叠压关系)、干骨崖(在十余座四坝文化墓葬的填土中亦发现有马厂类型的彩陶片)、西河滩(遗址包含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因素)、玉门火烧沟(遗址包含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因素)、玉门沙锅梁遗址、瓜州兔葫芦遗址等。另外在肃州区丰乐红寺村的高疙瘩滩、下河清古坟堆、丰乐涌泉村大树台子等地发现距今5000~4000年前后的人类聚落遗址。
酒泉下河清遗址由甘肃省博物馆于1956年发掘。该遗址在酒泉市肃州区城东43千米,312国道北侧,下河清农场场部正北约1千米处的东西支渠北。出土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锄、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刮削器及石片、石核等细石器。[18]1964年和1971年酒泉县文化馆又在该遗址上发掘到石斧一件及其他小石器,同时还发现有细砂红色陶片,属马厂类型,距今4300~3900年之间。
酒泉干骨崖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东南方向约60千米,丰乐河口以下的冲积扇上缘,属于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大庄村管辖。遗址发现于1971年。1986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组成河西史前考古调查队对遗址进行了详细复查,并采集一批遗物。1987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干骨崖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墓葬107座,收获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物,包括玉石器、陶器、铜器和骨牙蚌器等。在干骨崖墓地部分墓葬填土中发现少量年代略早、文化面貌接近马厂文化的遗物,包括陶片和彩陶片等。类似遗物在墓地范围内及周边的地表也有采集品。这一发现对于探讨四坝文化的来源,特别是四坝文化与马厂文化、齐家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沙锅梁遗址位于玉门市花海乡金湾村西北3千米处,地表发现有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石磨、石钵、石镰、石锥、石弹丸、石刮削器以及绿松石、贝壳和铜器残片。发现窑址5处,均已坍塌。四周遍布夹砂、红陶罐和彩陶罐碎片。陶器形状、花纹等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未正式发掘清理。
瓜州兔葫芦遗址于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镰、夹砂陶罐及少量彩陶片,属马家窑晚期文化马厂类型。
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于1976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队进行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火烧沟遗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层,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出土的陶罐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较为接近。(www.xing528.com)
西河滩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的西河滩,2003~2004年西北大学考古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一个距今约4000年的早期聚落遗址,共发现半地穴式和地面式房址50余座、烧烤坑400余座、储藏坑150余座、祭祀坑20余座、陶窑7座、墓葬3座以及畜圈遗存等,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残片,复原陶器3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双耳或单耳的彩陶罐和素面罐、单耳杯、彩陶盆、器盖、纺轮等。石器出土数量众多,其中大多数为细石器,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的石刀、石凿、石纺轮等。骨器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土,其中骨针、骨锥、骨珠较多,骨铲、骨镞较少。遗址包含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因素和西河滩史前遗存的自身因素,以自身因素为主。[19]
马厂时期的酒泉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在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从出土的纺轮和骨针看,纺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马厂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的筒状杯。
马厂类型的房址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有单间的,还有吕字形套间和多元套间的房址。有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平地起建的,房址中间有一圆形灶。在房址内或附近有存储东西的袋状窖穴,遗址附近有烧制陶器的窑址。如西河滩遗址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均为长方形,地穴深度在0.25~0.6米,室内地面均经硬化处理,并有一至数个烧烤坑和多个储藏坑。居民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物主要是粟,次为糜子。粟在各遗址或墓地都有较多的发现,说明当时居民是以粟为主要粮食的,而且有了相当多的粮食剩余可用作随葬品,这也进一步说明农业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生产工具有石斧、锛、凿、刀、磨盘、杵、镰等。这些工具多为磨制,形制规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必然会促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饲养的家畜种属有猪、狗、羊等,以猪为主。在各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有石镞、骨镞、石弹丸等狩猎工具,说明当时居民还从事狩猎活动以扩大食物的来源。
马厂类型阶段的生产力比半山类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墓葬来看,不论墓制、规模还是随葬品的数量都明显地存在着差别。有的墓小且简陋,随葬品仅一两件;有的墓规模大,随葬品也很丰富。这揭示出了私有制的萌芽和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但从大多数墓葬的情况看,男女墓没有明显区别,再从合葬墓中男女两性的位置和葬式上看,两棺并列,不分主次,葬式都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这些说明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一些男性墓规模较大,随葬品也比较丰富,显示出男性已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
马厂类型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绚丽多彩。多半以红色陶衣为底,其上再用黑彩绘出花纹。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早期器表打磨较光,晚期只有个别的经过打磨,大部分未经磨光,器表比较粗糙。大量出现红色陶衣,也有少量的白色陶衣。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构图松散,其中以直线构成的各种纹样特点表现突出。马厂早期虽也有部分红黑相间彩,但其黑彩多无锯齿,中间的红彩亦多以紫红色为主。马厂前期,彩陶还处于鼎盛时代,此后日趋衰落。到了晚期,彩陶数量大为减少,图案单调,绘制潦草。不仅彩陶如此,其他陶器也都制作得非常粗糙,造型简单。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行将结束。在马家窑类型时期,发现过一些将器物口部做成人头形的陶器,马厂类型仍可见到这样的器物,有的头像面部还画出胡须。在柳湾的马厂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件塑着男性人像的彩陶壶。这类彩陶制品,已经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应与人们的某些信仰、祖先崇拜等宗教观念有联系。
马厂类型制陶业发达,陶器数量位居史前文化诸类型之首。生产陶器已有专门的制陶窑场。陶器主要采用泥条筑成法成型,口部多经慢轮修整。造型除平底器外,还有圈足器。器类较多,主要有盆、钵、壶、瓶、豆、盂、瓮、缸、甑和大量的单耳、双耳罐等共30余种,可以满足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之所需。陶质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以前者为主,多呈橙黄色或红褐色。彩陶一般采用泥质红陶精心制作,其造型之精巧、构图之华丽、数量之众多,集中反映出当时制陶业的兴旺和陶工们的高超技艺。如酒泉干骨崖遗址出土陶器240余件,包括日用器皿、随葬明器,以及少量乐器、生产工具及未经焙烧的泥塑动物艺术品等。其中彩陶器57件,有双耳罐、单耳罐、腹耳壶、尊形器、圈足罐等。陶质为夹砂陶,胎内掺入少量的细砂,器表较细腻光滑。陶色以红、红褐色为主,部分色泽较浅,近橙黄色。另有少量灰褐色或灰黑色陶,还有少量的黑陶。陶器为手工制作,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分段制作,对接成型,其中,部分较小的器皿直接采用手工捏塑制作。泥质陶或夹少量细砂陶烧成火候较高,质地较好。部分夹粗砂陶火候偏低,质地松软。彩陶花纹构图以几何形为主,花纹母题大部分是由平行条带构成的横线、斜线、宽带、网格、折线、菱形、三角、“回”形、垂线、“Z”、“N”、“X”、“=”等纹样。曲线纹样较少,所见有垂弧、叶片、花苞、“S”、“8”、“∞”等纹样。其中有少量表现人物或动物的纹样。如M40所出彩陶大双耳罐腹部描绘了18位身材修长的舞女,构图较为写实,画面典雅飘逸。M45大双耳罐包括几何图案化的羊(鹿)、变形蜥蜴及较为写实的动物(犬、狼、兔)纹样。上述纹样极为难得地再现了3000多年以前酒泉土著居民的衣着和能歌善舞的民俗风情,也是了解远古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形象资料,更是极为珍贵的原始艺术珍品。
在已发掘的马厂类型遗址中都普遍出土纺织工具,种类包括石、陶纺轮和骨针等,以陶纺轮的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2/3,说明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陶轮大小相若,制造精致,有的纺轮正、背面甚至侧面都装饰有各种几何形花纹,主要是用刻划或戳印的技法做出圆圈纹、五星纹、十字纹以及“X”纹等。部分纺轮施彩绘花纹,如十字纹、轮形纹和棋盘纹等多种。可见纺轮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以致人们对它十分珍爱。
马厂类型的制陶术及彩陶绘制技法,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进步的一个方面,而且,从此种工艺传统的延续中,也使人们看到马家窑、半山、马厂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陶器基本上是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的,一些器物的内壁仍保留泥条的痕迹。大型器物的颈、肩、腹等部,都是分成几段或分别盘好后,再对接起来,然后,在轮盘上修整成器。绘彩时,把陶器放置于轮盘之上,借助旋转的轮盘,用蘸满颜料的画笔,就可以绘出优美的图案。线条均匀、整齐、流畅及间距相等的平条纹,乃至波纹的纹饰颜色,深浅一致,无起笔、落笔的痕迹,当是把陶器放在转动的轮盘上作画,才可产生这样的效果。即使是二方连续的花纹,也是在陶轮上完成的。绘制这类较复杂的图案,先在器身上将拟绘的图案画面分成若干等分定出几点,而后转动轮子,用弧线、斜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从而完成整幅图案。利用轮盘绘制彩陶图案,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彩陶的成批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