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幕友制在清代秘书学视野下的推荐与影响

幕友制在清代秘书学视野下的推荐与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天锡拜邬同寿为师后,由于邬同寿是湖南名幕,任职于巡抚衙门,州县官赴任前,均会向他咨访幕友,陈天锡几次得到馆地,均由其师推荐。从以上邬同寿的安排可以看出,幕师在推荐幕徒就馆时较为谨慎。此后陈天锡几次就馆,均与邬同寿的推荐有关。

幕友制在清代秘书学视野下的推荐与影响

第二节 谋馆与荐馆

我们先从主官角度来分析,主官延访可以亲自物色。如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靳辅,有一次路过邯郸吕祖祠,见祠堂墙上有陈潢所题的诗,写得非常豪迈,于是派人四处打听,最后将陈潢聘入幕府,做了河工师爷[15]周馥说他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官军收复安庆,余为湘人石姓作启事一通,时李文忠(按:李鸿章,谥号‘文忠’。)在曾文正幕中见之,招余办文案,文忠时已简授江苏巡抚。”[16]林则徐19岁中举,嘉庆十一年(1806年)他21岁时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幕中任书启,因贺禀写得出色,被福建巡抚张师诚发现,极为赏识,聘入幕府。[17]林则徐以后做官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物色幕友,“僚吏禀牍,写作佳者,每亲自批答,圈点付还。沈荫士尝在其幕中,询以亦嫌烦琐否?文忠(按:林则徐谥号‘文忠’。)曰:‘寒士缘此增重,官吏亦缘此加意佐治人才,所系固不细也。’荫士以会试北上,道出吴门。又问物色尺牍人才,今得其人否?文忠云:‘尝从陶文毅(澍)处知鄂督藩署书启李某,词翰当代第一。岁前托人以千金聘之,已辞馆入都会试,得馆选矣!’”[18] 但州县官新到一地上任时,一般不了解当地情况,物色幕友比较困难。除了亲朋故旧中有做幕友的以外,一般都是依靠各种关系四处打听、咨询,由别人荐举。新任州县官聘用亲朋故旧为幕友,在清代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杨恩寿担任其六兄的幕友;汪辉祖开始做幕友时是给自己的岳父做书启幕友;龚未斋年轻时在伯父的衙门中任幕友;蒲松龄是给自己的朋友孙蕙做书启幕友等。

主官可以询咨上级官员、同僚、上司幕友、亲朋故旧等。向上司咨访幕友,主要是上司历官时间长,对幕友情况较为了解。州县官得到任命时,一般都是在省会城市,督抚及两司衙门也均在省会城市,此时利用拜上司的机会咨访幕友,上司也乐于介绍。这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上司有自己了解的幕友尚无馆地,可以为之介绍;二是上司有结交的幕友朋友,为之介绍馆地。

对于州县官来说,聘请上司介绍的幕友,一方面可以不必辛苦物色,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拉近与上司的关系,以后官场上有这一份人情,上司多少会有关照。但是有时上司也会“压荐”幕友,所谓“压荐”,是不考虑新任州县官需不需要,以官势强圧,推荐幕友。一般来讲,主官聘请幕友完全是个人行为,选择幕友必须符合主官的标准,“若所倚非人,则彼此滥竽而败事,我即复疏而负咎矣。故筮仕方新,必求品行端洁,学问优长,即历练于事情,更精卓于识见者,延之入幕,与共晨夕,资其佐理,以勤夙夜,庶几宾主砥厉,相藉有成也。”[19] 主官对于经人推荐的幕友,会有一个了解考察的程序,用今天的观念来讲,是要进行一次面试,通过交谈,了解其谈吐、人品等,然后才能订聘。幕友也借此了解主官的人品才识,以决定是否受聘。但如果是上司“压荐”,则州县官会迫于官势,碍于情面,难以推却,“循情延请,难免挟势,或不令主人改稿,或挑剔小过节,甚至圧搁公事,催即生气;尚有品不端,俗谓‘开后门’,及至不欢而散,或挟制多端,或布散谣言,宾东如此,悔无及矣。”[20]为避免这种麻烦,主官在上级推荐幕友时,要会慎重考察,如上官“压荐”,只可许以小席,不可许以刑钱大席。[21]

州县官的另一个主要咨访对象是上司的幕友,他们一般是“名幕”,也是幕师,有自己的幕徒。这些幕师往往会借此机会推荐幕徒。陈天锡拜邬同寿为师后,由于邬同寿是湖南名幕,任职于巡抚衙门,州县官赴任前,均会向他咨访幕友,陈天锡几次得到馆地,均由其师推荐。如陈天锡尚未出徒,就受邬同寿推荐,到长沙府浏阳县“帮馆”,后来他三兄陈天骢(当时在武冈州任刑钱幕友)因为体力不支,希望陈天锡前去帮忙,并“请命筱师(邬同寿字筱亭)荷蒙许可”,陈天锡即前去帮助三兄分理馆务。[22] 这时的陈天锡尚未独立业幕,“帮馆”只是“实习”的性质,并非主官延请,而是幕友之间的私事。直到他从武冈州帮助回来,“王聘卿国珍大令奉檄署理辰州府属之辰溪县篆,求友于筱师”,邬同寿因为武冈州同知孙司马即将期满卸任,陈天骢即须重新觅馆,“为吾兄弟计,兄可移砚辰溪,而以残局之武冈馆务,由吾接替,则两人皆得其所”[23],这是陈天锡独立处馆的开始。从以上邬同寿的安排可以看出,幕师在推荐幕徒就馆时较为谨慎。王国珍向他求友,他本来可以推荐陈天锡,但陈天锡毕竟刚刚出徒,如果直接推荐“新手”,王国珍可能不太会接受。而陈天锡三兄,已是出师多年,业幕经验较丰富的“老手”了,推荐“老手”给王国珍,他一定会欣然接受。又由于陈天锡早先在帮其三兄馆务时,已与孙司马相识,“孙司马知吾有素,由吾接替馆务,亦所欢迎”[24],并马上要求陈天锡早点赶去就馆。

此后陈天锡几次就馆,均与邬同寿的推荐有关。可见,幕师(尤其是任职于督抚两司大幕的名幕)推荐幕徒,不只是推荐一次。当然,这也造成了督抚大幕把持一省幕席的局面。陈天锡的幕师邬同寿是任麟的徒弟,任麟当初在湖南巡抚幕中就把持了湖南各郡县的幕席。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引用《清稗类钞》中的记载,说他“久幕于湘,郡邑幕僚,大率为其门徒。幕例:师荐徒于人,月必以所得馆谷分润于师。习以为常,贤者不免,以故任之岁入殊巨,遂积资数十万……”[25]

正是因为郡县各幕府刑名大席均为任之幕徒,一方面他可以获得“分润”,另一方面,各郡县往来抚幕的公文实际上是在师徒之间往来批发,一省政务完全由他们说了算,上至巡抚下至州县的各级主官只有“画诺判行”的份。终于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以“植党营私”“气焰之盛”为由将已捐官至道员的任麟“参劾”落职,[26]但任门弟子依然把持湖南各级幕府。陈天锡在《迟庄回忆录》中说:“唯足以自豪者,湘省名幕有‘邬一王二潘三冯四’之称,……四人者,皆为任小棠(麟)之高足。任门弟子众多,吾人能从四名幕中之第一人受业,得不谓为荣幸乎?”[27]陈天锡拜邬同寿为师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可见十年之后,任门弟子在湖南还有相当大的势力。至于陈天锡是否也按月“分润”其馆谷给邬同寿,他在《迟庄回忆录》中没有写,但他和三兄的馆地均为邬同寿所荐,按“幕例”,自然少不了“分润”,否则邬同寿也不会一次次地为陈天锡荐馆。

除了咨访上司幕友外,主官还会咨访同僚的幕友,或自己的幕友。这些幕友或以同乡,或以同学(相同幕师的弟子)结成团体。周洵在《蜀海丛谈》中说:“川省刑、钱幕友,十九皆为浙籍。浙籍中又分绍兴湖州两帮。两帮中颇各树党援,互相汲引。大致督署及布、按两司之刑、钱,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人中得馆较易也。”[28] 龚未斋和许葭村在直隶做幕友,他们就有许多幕中朋友,书信往来,相互打听馆地消息,并时常相互引荐馆地。龚未斋以“生平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29]自许,他在给谢丙南的信中说:“昨吴桥杨明府,因公来临津,道及莲幕需贤,仆即以足下应。杨公知曹邱素无虚誉,即备关聘路费,专人奉迓,嘱仆一言为介。”[30]龚未斋与谢丙南是幕中朋友,曾在居庸关外同一幕府共事三载。所以当吴桥杨知县来临津办事,与龚未斋说起要延聘幕友时,龚即推荐谢丙南,杨知县立刻备下关书专人奉请。东光知县赵青圃本来与龚未斋约定上任后要聘他佐理刑名,但龚未斋在天津府幕任刑名三载,宾主情谊日深,不便辞幕,于是推荐自己的朋友孙位三给赵青圃,“莲幕需才,有孙位三先生者,品纯学粹,燕赵名流中,当屈一指,与仆交最契,老棣台谅亦有所闻。如以仆为庾公之斯,则竟备聘关相邀,水乳之融,不待下榻而可知也!”[31]龚未斋在推荐孙位三时,不但说他才识很高,人品也像自己一样完全可信,以坚定赵知县聘请的决心。龚未斋在海阳县幕时,由于当地旗民交错,涉及旗人的案件很多,其主官想再聘一幕友,商之龚未斋,龚未斋推荐朋友钱亦宏,“居停仰攀之切,形于寤寐,敢致一言为介。名世高贤,即以名世之数奉敬。幸星言夙驾,慰我调饥,并开茅塞。”[32] 主官有意聘请,先让龚未斋与钱亦宏商量,并许以“名世之数”(一年五百两修金,按:“名世”,语出《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除了主官咨访外,幕友也会主动推荐。比如幕友与主官曾有宾主之谊,相处融洽,主官调任后,幕友到他处就馆,但双方友情仍然持续。有时幕友会向原居停推荐幕友。许葭村在清苑李知县幕中任刑名幕友时,与李知县结下深厚友谊。后来李知县升任顺德府同知,许在直隶盐山县做幕友。他的朋友章秋漪一时无馆可就,许葭村给李写信推荐“友人章秋漪,与弟为莫逆交。其申韩之学,迥非管窥蠡测者所能企及。……倘蒙赐以颜色,加以吹嘘,俾鹪鹩一枝,得所寄托,则尤推屋及乌之盛怀,而非弟所敢请也。”[33]幕友之间相互援引、推荐,也是谋馆的一种方式。这种推荐是幕友之间利用同乡之情、朋友关系相互帮忙荐馆。清代幕友中江浙两省人居多,江浙人中,绍兴人居多。以致有“无绍不成衙”之说。这些幕友大都背井离乡,游幕在外,同乡关系使他们结成幕业集团;另一种幕业集团,则是在幕学同学之间结成的,但其规模较前者为小。龚未斋与许葭村都有许多同乡朋友,有幕友,也有官员,但以幕中朋友居多,《雪鸿轩尺牍》和《秋水轩尺牍》中,最多的就是“托谋馆”“求提挈”的推荐信函。许葭村的朋友余竹泉托许为自己的表弟谋馆,几个月后,许葭村回信写道:“承嘱令表弟馆事,时时在抱,冀得一当,以报台命。无如有心插柳,偏不成詺,致令抱空而返。然楩楠杞梓,到处见珍,亦不必楚材楚用也。” [34]

陈天锡谈到幕友状况时说:“刑钱之出处,绝对凭一己之能力操行,能力优而操行谨者,自可席珍待聘,拥篲争迎,隆隆直上。其落落无所短长者,仅是保持现状,难以跻身通显,自哙以下,或竟无从插足。因其有关于主官之利害至巨,故殊无人事关系之可言。惟另有例外,初出茅庐或出山未久者,必有赖身居津要广通声气之师友,为之揄扬说项,诚以师之于弟,有传道解惑之功,同道为朋,有切磋琢磨之助,均有提携义务,一经推挽,更有维护之责,未事可能为未雨绸缪,既事亦可期补牢于既晚。在主官一方托延宾之美名,一方图固位之实益,为计甚便,自可乐于礼罗。若师友而非其人,虽奇材异能,亦有难逢伯乐之叹。”[35]

可见幕友就业,主要是靠个人能力操行。能力优操行谨者,主官会争相礼聘,幕馆前后相继。如汪辉祖就是这种状况,他佐幕三十四年,换了十六位主人,如果算上刚开始业幕时的主人,他的岳父王宗闵,则有十七位。三十四年间,几乎是馆事不断,很少有较长时间歇馆在家,无业可就的情况。这在幕友之中是较为少见的。我们依据汪辉祖《佐治药言》和《病榻梦痕录》将汪辉祖的业幕经历列表如下:(www.xing528.com)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他每次解馆在家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一次是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到四十年九月,长达一年,这一年中汪辉祖中进士(赴京应试来回五六个月),接着丁母忧,在家办理丧事。他几次参加会试均是在十二月辞幕,次年五月再受聘就馆。平均每次在家赋闲只有一两个月,许多时候则是前脚辞幕回家,后脚新聘书就到。汪辉祖是“名幕”,所以州县主官争相延聘。

龚未斋的侄子龚甘林,学幕出徒之后,就馆情况则不太理想。龚甘林学幕出徒,在元城县幕做刑名幕友,龚未斋对侄儿叮咛周至,写信鼓励他道:

今之所谓幕,犹古之参军记室也。第经济才华,今之人万不逮于古矣!然刑名钱谷之事,实为官声民命所关,则哀矜而勿喜,求其生而不得,方可死之。幕中人当常存此念,不仅以轻心锻炼,草率粗略为戒也。

差传片稿,亦不可轻。官府一点朱,百姓一碗血。滥差妄拘,则破家荡产之祸,自我而肇!

吾乡业于斯者,不可胜数,不及秦二世而亡者,亦不可胜数,岂尽由于心术之不正哉,即此侈然自放,而造孽无穷!吾侄品行素端,可以深慰,而精神才识,不能十倍他人,故举所以自儆者告之,惟时时省察焉!

愚漫游燕赵,几三十年。到馆以后,足不出户庭,身不离几席,慎往来所以远侮慢,戒应酬所以绝营求,而自早至三更,不使有片刻之暇,以期无负于己者无负于人,亦惟吾侄师此意焉!

元城案牍尚不甚繁,理事之余,当温习故业,以图北闱之隽。幕所以救贫,非可终身,即以愚为前车之鉴。[36]

龚未斋从“幕道”角度告诫侄儿,处理幕务要以“草率粗略为戒”,不可轻视“差传片稿”,以免“造孽无穷”;到馆之后,要“慎往来”“戒应酬”,勤于公事。同时,公务之余不可放弃举业。他以从幕近三十年的心得谆谆告诫侄儿,希望他谨慎业幕。

龚甘林刚开始业幕,尚能“宾主契合”,但元城案牍虽少,词讼却“旋结旋控”,龚甘林写信给叔父龚未斋,将这种情况归咎于“民情之刁”。龚未斋回信劝他处理词讼不可有成见,“吾侄不责之于官,不责之于己,而责之于民,则造孽多矣!”[37]

果然,不久之后,龚甘林就失馆了。为给侄儿谋得新馆,龚未斋四处写信托朋友,他给钱亦宏写信:“舍侄甘林,颇有见识,笔墨亦卓乎可观,惟脱颖为难,倘有相当刑席,仰祈长者吹嘘,渠具有心胸,必不似以怨报德耳。”[38] 许葭村也接到了龚未斋的信。出于朋友之情,他也屡次为龚甘林谋馆,但不知是龚甘林幕品不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谋馆并不顺利。许葭村无奈地告诉龚未斋:“令侄馆事,屡谋屡失,降而就副,未免大材小用;静以待之,自有碧梧千尺耳。”[39] 许葭村为龚甘林谋馆,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好不容易,许葭村又为龚甘林谋到了河间县幕的幕席(也可能就是前面说的“副席”),本来是想等原任幕友离幕后,再想办法。“令阮在瀛,所以暂安短垣者,原为后图。”不想,原任幕友尚未离幕,河间县令就有了新的幕友人选,当然不是龚甘林,“今鹊未离巢,而鸠先图占,吾道非欤,可为致慨!弟虽星星荧焰,分照为难;设令推毂有缘,则曹丘一席,不敢辞焉。”[40]许葭村表示自己已经尽了力,且能力有限“星星荧焰,分照为难”,但为不使朋友失望,仍然表示如有机会,一定会再尽力。连龚未斋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舍侄甘林得馆之难,正如其伯之得子,岂其东家尚未诞生也?”[41] 由于多次谋馆或者不成功,或者馆期不长,龚甘林后来就幕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我们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在清代第二次游幕高峰时,业幕之人数量大增,每年并不断有学幕出徒的新手加入竞争队伍。而幕馆与幕席增加的数量并不太大,这就使幕友就业状况趋于严峻。龚甘林是新入道的幕友,不知师从何人,如果是师出名幕,就业的难度会小。不过从他初次入幕即在元城县幕看,也符合幕师荐徒的一般情况,元城为简缺县,案牍不多,这是新手入幕最合适的幕席。但后来屡谋屡失,甚至降而就副,则可能不是幕师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归于幕业竞争激烈,龚甘林自身的原因可能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