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事幕府经历了清初统一战争、中期边疆统一战争和晚期镇压太平天国、剿捻等战争。
清初统一战争主要是平定三藩,当时清王朝建立不久,民心思定。面对三藩叛乱,大批士子投笔从戎,参加了平定叛乱的战争。这表明清王朝入主中原时间虽然不长,但其正统地位已获得人民的承认,统一已是人心所向。三藩叛迹渐显之时,一些在三藩幕府的幕友纷纷设法离开,如吴三桂幕客王国桢“察知三桂纵恣不法,辞去。”[1] 查容也在吴三桂幕府,“察其有异志,佯醉骂座,掉身而去,即促装行。”[2] 魏际瑞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广东平南王尚可喜遣使聘为上宾,不久,魏际瑞借口不合,相机出逃。[3]
三藩叛乱之时,士子们更是站在朝廷,帮助平叛。魏际瑞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南赣总兵哲尔肯幕府,受哲尔肯委派赴宁都与吴三桂部将韩大任议抚,不幸被韩杀害[4]。沈埏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师进征滇黔,招抚佟企圣召偕行”,幕中参军事,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才“自滇旋里” [5]。刘镳也被“奋威将军王进宝率兵至蜀,闻其名,引为参佐”,幕中参军事,参与平定吴三桂叛乱。[6]钱廉在靖南王耿精忠叛乱后,入闽浙总督李之芳幕府,“授以火攻之法”[7] 。蔡鹏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入和硕安亲王幕,在幕两载,“草军书,参军谋,助平吴、耿叛乱。”[8],等等。
对于清初平定三藩之乱时游幕士子们的表现,时人陈鼎评论道:(www.xing528.com)
国家养士惟隆,故多得士报。三逆难作,投笔从戎者以千数,死难死事者累累。范公以名进士首先殉节,从而死者及百余人。云贵总督甘公死,其幕客某及从者俱自杀。而从客就义,不降其志,不辱其自身,称稽氏为尤烈焉。於戏,非养士之报哉![9]
当时,还有收复台湾之役。幕友也从事军幕,并在收复台湾后入当地行政幕府佐政。谢翀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二十二(1683年)在浙闽总督姚启圣幕府,“悉心赞画进讨台湾事”[10]。台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收复,次年设置台湾府,设诸罗、台湾、凤山三县,属福建布政使管辖,在澎湖则设置了厅。此后,内地一些幕友随官赴台湾佐政。陈梦林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至五十六年(1717年)应台湾地方官周钟瑄之聘,入诸罗县幕府,在幕中编纂《诸罗县志》,后来诸罗南部分为彰化县。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陈梦林入闽浙总督满保之聘入参军幕,佐平台湾民众反抗。[11]
清中期,雍正、乾隆时,主要是在边疆用兵,雍正时征噶尔丹平定西北,乾隆时平定准噶尔部,征服回部,征服大小金川等,均为边疆统一战争。各次战争时,军事幕府中都有幕友从戎,或参军事,草拟军书章奏,或办理军需。如年羮尧幕府中的汪景祺,于雍正二年(1724年)入幕,任“记室”,著有《西征随笔》一书,后因书中说功臣不可当,又有“皇帝挥毫不值钱”的句子,以文字狱被杀。[12]与汪同年入幕的还有蒋衡[13]。又如王昶与赵文哲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三十五年(1771年)年初夏在云贵总督,定边右副将军阿桂幕府,赵文哲“充书记”[14]之后征服金川时,王昶与赵文哲均在继任云贵总督温福军幕,赵文哲于乾隆三十七年(1723年)战死[15],同时战死的还有在温福军幕“办军机事”的王日杏。[16]方观承在雍正九年(1731年)入平郡王福彭藩邸,雍正十年(1732年)至十二年(1734年),平郡王福彭任定边大将军讨伐厄鲁特蒙古噶尔丹策凌,方观承在军幕中“充书记”,并著有《从军杂记》一书。[17]又如,张三金,先后在云贵总督福康安、闽浙总督富勒浑及两广总督吉庆幕,幕中掌书记、参戎机、平定黔苗、征讨台湾。[18]
清代前中期,军事幕府职能比较单一。由于清前期军事行动主要依靠八旗及绿营这些国家正规军事力量,带兵者也以满族、蒙古族王公将军和绿营军事将领为主。战争中粮食、军饷均由国家责成地方官员筹集。军事将领也经常被授以总督身分,便于节制地方和动用地方资源,军事幕府虽有粮饷等后勤工作,但不必依靠军事幕府自身来解决这些问题。其职能相对较单一,主要是军事谋划,草拟军书奏章等。随着清王朝势力衰弱,八旗、绿营战斗力下降,后期军事幕府主要是依靠团练武装。由于清廷不信任汉族官员,团练武装在平定白莲教起义时虽已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但太平天国兴起后,清廷开始时依然只将其作为辅助力量使用,不给团练大臣地方实权,这使得筹饷、协调地方等工作极为困难。加之太平天国起义波及面广,战后恢复等工作任务艰巨,为适应这一变化,幕府职能开始变得复杂。同时,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明显,为了应对西方挑战,幕府又要办理洋务,此时军事幕府已获得了地方实权,因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往往是在这些幕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的。我们以曾国藩幕府为例,来分析清代军事幕府,特别是清晚期军事幕府的秘书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