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朱墨
朱墨也叫“红墨笔”或“红黑笔”,是幕府中专门负责用朱笔和墨笔抄点勾圈公文的幕席。其职掌涉及档案及文书工作。
清代自中央到地方,均有专门用于档案收藏的机构。满清进入中原后,在各级官衙中普遍恢复和建立了档案机构。地方官衙中保留了明代的架阁库,并陆续在将军、总督、巡抚衙设置“档房”,中央各部也设有“档房”,专用于档案收藏。
清制,上奏皇帝的题本,由通政司转内阁后要由大臣拟写票签(即对题本所奏内容提出处理意见),由皇帝审定。较为复杂的问题,则要拟写双签、三签、四签,并附以“说帖”,以供皇帝选用。若皇帝认为拟写的批示不妥,则需要重新改写票签,叫做“改签”。票签的拟写,初期是由内阁票签处负责,大学士审定,后来先后为南书房和军机处所接管。凡皇帝批示过处理意见的题本,应迅速发还上奏人遵办,军机处须按原样抄录一份,称之为“录副”。录副时不仅照抄原本全文,还要将皇帝的批示(朱批),包括旁注、眉批、圈点、勾、杠等均照原样抄录。由军机处章京校对后,在抄本封面上写明具奏人、事由、收到日期,若应交有关衙门办理的,则注明“交”或“随旨交”字样,如有附件则须附交,也要注明,当时称此为“开面”。录副后即将原本发还上奏人。军机处对其收受的题本(包括录副件及附件),待事情办完后收齐归档,俗称“归箍”。以每日为一箍,每半月为一包,叫“月折包”,按季入库保存,按年编制目录。
前文提到地方幕府系仿效中央集权方式,其文书运转方式也仿效题奏录副方式,地方主官聘用幕友设置幕府,本来就是为了防吏之弊。这一点汪辉祖在《佐治药言》中早已说过:“衙门必有六房书吏,刑名掌在刑书,钱谷掌在户书,非无谙习之人,而惟幕友是倚者,幕友之为道,所以佐官而检吏也。谚云:‘清官难逃猾吏手。’盖官统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与乘官之隙,官之为事甚繁,势不能一一而察之,唯幕友则各有专司,可以察吏之弊。”[64]
书吏与刑名、钱谷幕友一样精熟于各种例。为防其作弊,州县在处理呈词时,尽可能不让书吏过多插手,防止其从中舞弊获利,残害百姓。(www.xing528.com)
据何士祁《学治补说》和方大湜《平平言》记载,当值堂书吏收进呈词以后,刑房书吏要先把“呈词”另抄一份为“副状”之上;再将刑钱幕友拟好的“批词”送主官过目画押,即判行,然后送墨笔幕友录于“正状”之上;墨笔幕友誉清以后,再交经承书吏填榜,又回送墨笔幕友处“过朱”,最后发榜贴示。[65] 正状发回原告,副状则由书吏归档。
应该说,朱墨笔幕席产生的时间比较晚。汪辉祖《学治臆说》中提到幕府各种幕席时,并无朱墨一席。[66] 该书撰成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67],而方大湜、何士祁则是咸丰同治年间的官员,其书《平平言》和《学治补说》中均提到“朱墨”幕友,可见,这一幕席本来是由书吏所职掌,刑名幕友批词呈上官判行后,应由书吏将之誊写于正状,由主官用朱笔标判。但书吏舞弊之风已经愈演愈烈,为防止其借誊写批词之机出卖批词以获利,主官将已判行的批词交由信任之幕友(朱墨幕友)用墨笔抄于正状,并且连用朱笔标判的事也交给他一起做了。由于这些工作是在内署完成,书吏无法事先得知所拟批词。而等批词经朱墨幕友誊写于正状并朱笔标判后,书吏只能按已录好的呈词批语填榜出示,增加了保密性又减少了书吏作弊的环节。书吏的工作只是抄录副状、填写批语榜示。
要说明的是公文标朱只是在下行公文中使用。如:张鉴瀛《宦乡要则》说:凡晓谕军民人等的告示,其中“告示”“谕”“为”等字用朱笔加点,“凛遵”二字用硃圈、再用朱笔草写“遵”字,“右仰”二字用朱笔一直,年月用印。日子用朱笔标写数目字。“告示”字和“实帖”(某处)字俱用朱笔点。“晓谕”字用朱笔勾,等等。[68]
由于朱墨幕友工作只是文书工作性质,不撰稿,差事无足轻重,故为其他幕友所轻视,称之为“红鼻师爷”(与红笔谐音)。朱墨笔幕席在有些衙门分设两人执其事,用墨笔抄录批词的为“墨笔师爷”,用红笔标判的为“朱笔师爷” 。《公门要略》说,朱墨笔幕友在标朱公文时,应注意“标判之事,原系代官之劳。不可轻动朱笔。除签套应办外,非奉谕断不可轻动乱用为要。如签套一经交到,将各件查对一遍无错,再行过判。票上列拘之犯人姓名,尤为要紧,不可添注涂改挖补。谚云:堂上一点朱,民间千点泪。执事者可不慎哉。至标朱款式,下笔处宜不轻不重,总以酌中而行。”[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