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州县官吏行政责任

清代州县官吏行政责任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狱官在司法中的行政责任,笔者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已获人犯的责任则不予追究。可见,人犯无论是在脱逃前还是脱逃后犯有谋逆之罪,管狱官的责任都会相应加重,表现清代重惩危及统治安全犯罪的刑法思想。州县人犯越狱脱逃,通常依该犯的罪行轻重来定管狱官的责任。

清代州县官吏行政责任

一、管狱官司法中的行政责任

州吏目或县典史虽以管理监狱为主要职能,但在实践中他们还参与很多其他的司法事务。诸如一些治安案件,《吏部则例》规定,“本境民人赌具贩卖行用,经邻境拿获,将失察之本管州县及吏目、典史均革职留任(公罪),系旧制赌具经邻境拿获者降一级留任(公罪)。”[45]在一些特殊地区,如州县未设佐贰官,则其职能更多。诸如贵州、四川地区如遇有命案,“其府州县原无佐贰及虽有佐贰而不同城者,印官公出,准令经历、照磨、知事、吏目、典史等官相验,写立伤单报明,印官回日查验填图通报,如印官不能即回,仍请邻邑印官查验填报,其讯无别故之自尽病毙等案,该佐杂验明后即取结殓埋,仍由正印官通详立案,如印官不行通详照应申不申公罪律罚俸六个月(公罪),其各省所属府州县内有与黔蜀相似者,一体酌量办理,其余仍照定例遵行。”[46]因此管狱官在此类地区就有了代行勘验权,而且如上所述,县无佐贰,典史还可兼领,其司法上的职能也就相应增加了。管狱官在司法中的行政责任,笔者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有关人犯脱逃的责任

人犯脱逃可分为递解途中的疏脱和人犯越狱脱逃。有关人犯的递解,清代规定,“寻常解犯照例佥差押送,其情罪重大者,则于批牌之上注明‘此系要犯,应令员弁管押递送’字样,令千、把总亲身押送出境交替,若该州县并无武弁,则令吏目、典史亲身押送出境交替,俱取具前途收管存案,并注明某官某弁送交,如有疏虞,该督抚查明题参斥革。”[47]依此规定,在州县未设武弁之处,管狱官就有亲身押送的责任。而且,该条还规定,人犯在递解路途寄监(即在路过地方监狱内暂时关押)后疏脱,应将该员照监犯越狱例议处。实际上,人犯在递解途中暂时寄监,因管理不严而应负相应责任时,通常是按监犯来比照议定的。清代规定,“人犯递至中途寄监自尽,将该州县管狱、有狱官照监犯自尽例分别罪名议处。”[48]此时的责任追究并不考虑监内主体的差异性,并以本管追究为原则,故而解犯中途寄监脱逃,依《吏部则例》该条规定,原解官通常是不负责任的。

州县吏目或典史在监狱管理上,通常又称为管狱官,职在专管。其有关人犯的脱逃责任,一般按脱逃人数和人犯的罪行轻重综合论定。依据《吏部则例》规定,徒犯同日脱逃在四名以下,专管官应罚俸一年;如在五名以上,专管官降一级留任,俱令照案缉拿。又规定,军流及寻常遣犯同日脱逃,无论是否携带妻子,凡疏脱一、二名,专管官应罚俸一年;如脱逃三名以上,专管官降一级留任;在六名以上,专管官应降二级留任,俱令照案缉拿。人犯脱逃后,系徒、流、军遣等犯,则限百日缉捕,限满不获,即行查参。该员能在限内拿获的,则免于追究。如果一案疏脱多名,限内未能全获,即按未获名数议处。已获人犯的责任则不予追究。系情节严重之遣犯在配所脱逃,则无论脱逃人数多少,初参即将专管官罚俸一年,再限一年缉拿,限满不获,依疏脱名数论处:疏脱一、二名,应降一级留任;三名以上,则降三级留任,仍限一年照案缉拿。如在限内全获,准其开复,限内不获照例按限开复。至有情重遣犯系携带妻子脱逃,初参应将管狱官罚俸一年,限一年缉拿;如在二参限满不获,应照疏脱三名以上例,降三级留任,仍限一年照案缉拿,限内拿获,准其开复,限内不获则按限开复。又规定,疏脱之遣犯系免死发往新疆,或者由新疆改发内地之犯,且系脱逃后拿获系例应正法者,亦照前例议处[49]。州县人犯脱逃,管狱官必须及时呈报,清代规定,徒、流、军遣等罪人犯,或者安插为民等犯脱逃,专管官隐匿不报,应降二级留任。如系受贿纵逃,则应革职拿问。

人犯因脱逃在外以致又酿事端,则会加重管狱官的处分。诸如徒、流、军遣人犯脱逃后,又犯谋逆重案且按律罪应凌迟的,应将配所之专管官革职;又犯罪应斩枭之刑,应降三级调用;另犯之罪应斩决者,该管狱官应降二级调用。如果脱逃人犯事前所犯并非谋逆重罪,出逃后又犯应予凌迟之罪,应将配所之专管官降一级调用;又犯罪应斩枭者,该管狱官应革职留任;该犯另犯罪应斩决者,应降三级留任;罪应绞决者,应降二级留任。不过,清代规定,管狱官若能在该逃犯又行犯罪后自行将其拿获,应免议;唯又犯谋逆重案既遂者除外。可见,人犯无论是在脱逃前还是脱逃后犯有谋逆之罪,管狱官的责任都会相应加重,表现清代重惩危及统治安全犯罪的刑法思想。清代规定,徒、流、军遣及递籍管束等犯脱逃后,妄行呈控原案,该专管官应降一级留任;如果不按法定程序呈递封章,该专管官应降一级调用。人犯脱逃系有知情故纵情节,该专管官应革职拿问[50]

州县人犯越狱脱逃,通常依该犯的罪行轻重来定管狱官的责任。《吏部则例》规定,凡系罪应凌迟、斩绞但因免除死罪改判后问发新疆,或者由新疆改发内地,且脱逃后按例均应在拿获后处以死罪的人犯越狱,不论名数多少,该督抚立即指名题参,将管狱官革职拿问。但又规定,管狱官能在五日限内亲督丁役将该犯拿获,则可将该管狱官应拟革去顶戴的处分改为革职留任,四年无过题请开复。如在五日限外四个月限内拿获,管狱官可免拿问,但仍应革职。从前述州县官相同情况下的责任来看,管狱官的处分比州县官的处分要重,表明在人犯的管理上已有专管和兼管责任的不同区分。

人犯脱逃后,管狱官还有很多限制性的义务。如凌迟斩绞重犯越狱脱逃,管狱官在五年留缉限内,有告请病假、终养等事概不准其回籍;惟有丁忧治丧等事,可准给假百日回籍料理,且假满之日,原籍督抚应催令起程并咨明所在任所督抚,仍留于地方协缉。承缉之期接扣前限,限满不获则按例核办。相较而言,如系为州县官,在未经降革离任之先遇有丁忧治丧事故,准照现任官例回籍守制,待服阕后再赴原任地方协缉。处分比专管官要轻。而且在州县官守制期内,逃犯业经他人拿获的,应改照邻境获犯之例减等议处。当然,州县官的这种优待尚有例外,如在重犯越狱之初,该督抚即将其一并参革奉旨准行,或钦奉特旨将其革职留缉,或者离任之后方遇丁忧治丧事故,应照给假百日之例办理[51]

清代规定,凌迟斩绞重犯越狱,系有禁役故纵、贿纵情节以致脱逃,应将管狱官革职拿问,有狱官革职留于地方协缉。非但如此,此种责任还将波及其他关联主体。依该条规定,此类案发后,除州县官员应受处分外,还应将“该管之府州革职,道员降一级调用,臬司降一级留任,督抚罚俸一年(俱公罪),若督抚不行严参降二级留任(私罪),其系依法看守偶致疏脱,将府州罚俸一年,道员罚俸九个月,臬司罚俸六个月(俱公罪),再限一年督缉,限满不获,府州降一级留任,道员罚俸一年,臬司罚俸九个月(俱公罪),逃犯照案催缉。”[52]如此规定,一方面表明对禁役故纵、贿纵的重惩力度,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各上司的互相监督职责。

逃犯罪行轻,则管狱官的责任也相应减轻。如军、流、徒、杖等犯越狱,不论名数多寡,皆定限四个月题参疏防,将管狱官革职留任,戴罪限一年缉拿,限内全获则予开复,逾限不获即行革职,逃犯交于接任官限年缉拿。系未经定罪人犯越狱,也定限四个月题参疏防。至于该管狱官的责任,该管督抚应先在法定限内将该犯原犯事由,以及定案时应拟何罪逐细严查,供证明确罪无可疑的,即于题参疏防文内声明该犯应得罪名,并以此作为照例议处的依据;如系监候待质人犯,供证未确罪难悬定,该督抚也应在疏防文内据实声明,先照军、流、徒、杖等犯越狱之例议处[53]。越狱之犯如果罪无可疑,而该管狱官为规避处分而捏称罪难悬定的,应照规避例革职。而且,该条还规定,其各上司也应例有处分,除州县官按规避例革职外,“该管府州照失于查察例罚俸一年,道员罚俸六个月,臬司罚俸三个月(以上俱公罪),如该上司听受属员请托代为转报者,查系何员即照徇情例降二级调用(私罪)。”[54]

2.狱政管理的责任(www.xing528.com)

依照清代的监狱管理制度,各直省监狱,按察使和知府衙门设有专员,设司狱为管狱官,按察使、知府则为有狱官。其他直隶州厅及各州县监狱系交吏目、典史等官管理,照管狱官例议叙、议处,印官则照有狱官之例。州县吏目或典史作为管狱官,州县监狱的管理系其专管事务,监狱的设施管理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犯的安全和有效羁押。清代规定,监狱重地管狱官必须经常巡察看视,如果不行亲查以致墙壁倾圮、吏卒疏怠,即使没有发生人犯越狱情事,也应将其降一级调用。监狱的羁押设施必须依法置办,应禁人犯的额外费用如一切铺监使费等名目一概禁止。而且,对于其中的看押人员,管狱官还有法定的督察义务,有禁卒人等如有借端需索,应将失察之管狱官照失察书役犯赃例议处,知情故纵者,照纵役犯赃例革职[55]。正因为州县吏目或典史系专司狱务官员,清代规定,除捕务外,其上司不准滥行差遣。当然,在贵州等省并无佐杂闲员之地,遇有紧要差务,可酌量委用。

管狱官必须依法治狱,以确保避免虐待囚犯和越狱脱逃等事。《吏部则例》规定,人犯家属探视,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凡是未经结案而留质待审监犯,概不许亲属探视;其已经结案之犯人亲属入监探视,应该逐一登记号簿并详密稽查。又规定,盗犯妻子家人,无论该案已结、未结均不准放入。如果容许未经结案、留质待官之犯人亲属,或者盗犯家人进监串供舞弊,应将禁狱不力之司狱等官照外人入狱笞五十公罪律,罚俸九个月。有受财情节的,应计赃从重论处。当然,对于其中舞弊情节能够自行查出究办者可以免予追究。州县监狱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依法支领和供给,清代规定,各省监狱应给囚粮衣裤医药等项,应按支给数目核实报销,如有克扣冒销者,应革职提问,系失察刑书克扣者,也应降一级调用,因而冻馁致毙者,该管狱官应革职[56]。此条规定的重惩情节为克扣冒销和致毙人命,反映了对于贪赃和致酿人命后果的重视。

监狱不准凌虐囚犯。狱卒凌虐罪囚因而致死的,管狱官知而不举,应革职治罪,不知者,降三级调用。如果凌虐囚犯未致死亡,系知情故纵者,该员应革职,系失于觉察者,应降一级调用。又规定,对于凌虐情事,该管狱官能够自行查出究办,且囚犯未致死者应免予追究,已致死者仍照例议处。该条还规定,狱卒听受贿嘱谋死本犯,失察之管狱官应革职。官员失察监犯号充牢头,有凌虐罪囚情事者,应将管狱官照狱卒凌虐罪囚例分别议处,如果仅止私充牢头并无凌虐情事者,将管狱官照约束不严例降一级调用[57]

州县监狱必须严管详察,以免致毙人犯,或者发生监犯违法犯罪、自尽伤人事件。清代规定,“人犯在监病故,凡讯明并无凌虐情事,如系斩绞人犯,一案内监毙一人者,管狱官罚俸一个月,二人者罚俸三个月,三人者罚俸六个月,四人者罚俸九个月,五人以上者罚俸一年(以上俱公罪),系军流人犯一案内监毙一人者,管狱官罚俸三个月,二人者罚俸六个月,三人者罚俸九个月,四人者罚俸一年,五人以上者革职(以上俱公罪),系凌迟重犯及徒罪以下人犯一案内监毙一人者,管狱官罚俸六个月,二人者罚俸九个月,三人者罚俸一年,四人以上者革职(以上俱公罪),其非一案内人犯仍分案核议。”[58]监犯致毙,系非出凌虐缘由,则该管狱官的责任应按该犯的罪行和一案内监毙的人数来综合议定,一般来说,罪犯的刑罚越重,一案内监毙的人数越少,管狱官的责任越轻。例外的是监毙凌迟重犯,在人数相同的条件下,反较斩绞罪为重,这也可能是监毙凌迟重犯,使其减轻死亡痛苦和未能收到应有震慑力的缘故。对于盗犯,也是历来统治者厉行打击的对象,故该条规定,管狱官将一案内盗犯监毙五人以上者,罚俸一年。但是,如果监毙五名并非同案之人,或者一案内监毙四名以下者应免予追究责任。州县监狱监毙人犯,还有其他法定的减免情节:如外解及轻罪人犯患病无人保管,因而提禁散监身故者,管狱官免议;犯人带病进监身故者管狱官免议。如《粤东成案初编》中载,道光四年三月初五日准咨案之“斗杀私埋见证于数月后始向尸亲告知尸亲复误报为共殴之目”:石城县民邓原添致伤邓邵统身死私埋灭迹,案犯邓原添于取供后在监病故一案,“该犯系带病进监病故,管狱官例无处分”[59]。清代规定,对于同时监毙人犯而罪名各异者,应照罪名分案议处。

人犯在监自尽,系管狱官管理不力的,应根据人犯刑罚的轻重和性质的不同议定相应的责任。清代规定,凌迟及斩绞立决人犯在监自尽,管狱官应革职;斩绞监候人犯自尽,该员应降三级调用;如系军流以下人犯自尽,管狱官应降一级调用。对于人犯因病没有及时有效救治因而坠炼身死,管狱官也照自尽例议处。如系侵欺挪移案内拟斩情实应行监追之官犯在监自尽,管狱官应革职拿问。因为侵欺挪移案向为清政府重视,故处分又波及其各上司长官。如府州同城者应降三级调用,不同城者则降二级留任;道员同城者降二级调用,不同城者降一级留任;臬司无论同城与否均降一级留任,督抚则罚俸一年。而且,该条还规定,该上司不即揭报题参,应将府州革职,道员降三级调用,臬司降二级调用,督抚降一级调用。强调了上司的督察职责。但是,如果将应行监追之员听其在外居住以致自尽,州县以上各官应照此例分别议处,管狱官则免予追究。此举可能是考虑到监追之员居外系管狱官权力所及之外的行为。至于侵欺挪移案内应行散禁官房之官犯,如有疏忽以致自尽者,看守之员应罚俸三个月。凡奏参革职提问之员委官看守失防自尽者,应罚俸三个月[60]

州县监狱管理不严以致人犯在监犯罪或者违反监规,管狱官也例有处分。该种处分也按人犯的罪行轻重论定。如斩绞人犯在狱伤人,管狱官应降一级调用;军、流、遣、徒人犯在狱伤人,管狱官则降一级留任;系笞杖人犯与干连应质之人散寄外监伤人,管狱官应罚俸一年。其犯人在狱自伤也照此例议处,若因伤致死即均照监犯自尽例议处[61]。至于管理不力以致人犯违犯监规的处分,如《吏部则例》规定,“禁卒人等将鸦片烟与犯人吸食,该管官知情故纵者革职(私罪),失于觉察,管狱官照约束不严例降一级调用,有狱官降一级留任(俱公罪),如递解看守之犯,解役看役人等,将鸦片烟与犯人吸食者,该管官失于觉察,照有狱官例降一级留任(公罪),自行查拿究办者免议。”[62]

此外,如州县吏目或典史为专管官,遇有徒、流、军遣等犯在配交通官弁,以及滋事酿命并且为盗害民者,“失察之专管官降一级调用,兼辖官罚俸一年(俱公罪),自行查出究办者免议,其止于行窃为匪,尚非滋事为盗重案者,专管官失于觉察罚俸一年(公罪),兼辖官免议。”[63]此处,也着重强调了专管官的责任,案件性质越重,官员的处分也越重。

有关管狱官的行政责任,同样存在与其他佐杂官一样,因没有受理案件职权却擅为受理的处分情况。如嘉庆二十年十月十四日准咨,典史因印官公出、民间赴报命案、饬役拘拿致凶犯畏罪自尽革职之目:西宁县民麦秋歧因亲属被伤身死私埋赴县具控,因县官公出,即就近赴典史衙门呈控,该典史龙来泗因印官公出一时未能回署,恐凶犯闻逃,即饬差捕役拘拿,其间凶犯自尽,此案因印官下乡并未饬委代行,乃辄擅受呈词滥差酿命应照例革职[64]

管狱官的责任,笞杖刑罚也相应代以行政处分。如道光五年三月初六日准咨,监禁斩犯自尽、管狱官革职有狱官虽经赴乡仍照例参处之目:开平县劫犯苏亚四乘其他狱卒刑书等如厕,乘机打破磁盘用磁片割喉而死,该典史因业经革职,毋议[65]。此案该典史实无疏漏,依清律“与囚金刃解脱”条,该典史罪应笞五十,此案以革职之处分代替。当然,此处代以行政处分按前述相应规定则过重,因为通常情况系为罚俸九月代替,此案可能考虑到自尽囚犯的罪行性质。

管狱官的处分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因加级抵免。如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十九日准咨,徒罪人犯在监殴毙罪囚照斗杀科断之目:饶平县徒犯陈阿着在狱殴伤囚犯刘阿素身死一案,该县典史孙家彬失防徒犯在狱伤人照例降一级留任,有嘉庆二十四年正月恩诏加一级应销去,加一级抵降一级,免其降级[66]。这种奖惩综合的考量,既是一种处分的原则,也是处理官犯的一种优待,表明权利等差的传统法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