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佐贰官司法中的行政责任
依法律的规定,清代佐贰官不准受理词讼。《吏部则例》规定:“佐杂人员不许准理地方词讼,遇有控诉到案即呈送印官查办者无庸议,如擅受而审理者降一级调用(私罪),失察之印官罚俸一年(公罪),其因擅受而致酿人命者,佐杂官革职(私罪),失察之印官降一级留任(公罪),若印官规避处分匿不揭报即照讳命例革职(私罪,如揭报于已经酿命之后仍议以降一级留任)。”[5]因此,佐贰官擅受,不但其自身须承担相应责任,州县也负有失察之责。
佐贰官或分驻一地或分管特定方面事务,但是即在其职分之内的事务,他也只能作初步处理再移解上司办理。“佐杂官职分应管之事,准印官批令查勘,如印官将地方词讼批发佐杂办理者,降三级调用(私罪),佐杂即为审理者降二级留任(私罪),府州不行揭报降一级留任,道员罚俸一年(俱公罪),其因批发办理以致酿成人命者,印官革职(私罪),佐杂降三级调用(私罪),府州不行揭报者降二级调用,道员降一级留任,两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九个月(俱公罪),揭报题参者免议。”[6]《吏部则例》该条还规定,佐杂官分驻地方遇有窃盗娼赌等犯,许其先行拘拿,随即解送印官审理。如果拖延不行解送,应罚俸一年,有滥差、需索情事,并且致人犯死亡者,应革职,未致死者,佐杂官降三级调用,失察之印官也例有处分。
佐杂官访有窃盗娼赌等事,系确有实据可以移送印官查缉;如果并无确切凭据,“凭空以某处窝留贼犯匪类为词,捏作访闻移送者,革职(私罪),审有诈害情事者治罪。”[7]非但如此,正印官如审出实情,而代为掩饰私自了结者应降三级调用。又规定,佐杂等官遇有印官带印公出,委托佐杂代拆代行,佐杂官如“遇有地方一切应行拘提事件,据报到日,即行出差拘提,分别保押,统候印官回署审办,如有滥差、需索及延不解送情事,均照分驻佐杂之例议处”[8]。该条还规定,佐杂官致毙人命,实系例应缉拿之犯畏罪自戕事出仓猝者,应降一级调用。(www.xing528.com)
清律规定,“内而法司,外而督抚、按察使、正印官,许酌用夹棍外,其余大小衙门概不准擅用。若堂官发司上司批发佐杂审理事件,呈请批准,方许刑审。若不呈请,而擅用夹棍、拶指、掌嘴等刑具,及佐贰并武弁衙门,擅设夹棍、拶指等刑具者,督抚题参,交部议处。正印官亦照失察例处分。”[9]佐贰杂职等官如果擅用夹棍、拶指、跪炼、压膝等酷刑,致人死亡者,应革职;未致死者,降三级调用。而且失察之印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条规定,“若系上司印官批令审讯及批准刑讯已致死者,原委官降三级调用,未致死者原委官降一级调用,佐杂等官仍照前例议处(俱私罪)。”[10]佐贰官奉上司批发审理事件,确有应夹讯者,应“详明上司改委印官审理,系印官批发者,呈明印官掣回自行审理。如有违例用刑者,督抚题参,交部严加议处”[11]。
清代规定,内外官员必须通晓律例,佐杂官也不例外。据乾隆七年正月二十九日谕:“现今吏部进呈则例内拟册官员考核律例一条云,内外官员各有本任承办事件,款项繁多,难概责以通晓,嗣后将官员通晓律例咨明注册之例删去,止留吏攒通晓律吏一条,朕思律例有关政治,即以司官而论,若谓各部律例未能尽行通晓则可,若于本部本司律例茫然不知办理,事件徒委之书吏之手,有是理乎?此条著仍旧例,不应删去。因将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有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员考校(在内为各部院堂官,在外为督司道府州),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系官罚俸一个月(公罪以上皆刑律原文)。其内外各官有能通晓律例者,各于年终咨明吏部注册,至升迁之时注明‘能晓律例’字样以示鼓励。”[12]此条规定了考校的具体程序和赏罚措施,对于依靠儒家经术立身的官僚不失为一种后天的补救手段。
《吏部则例》规定:“督捕同知通判以下佐杂等官,巧借通缉逆匪盗犯名色,滥差衙役沿门搜访苦累小民,已致死者革职(私罪)。”[13]而且,失察之各上司甚至督抚都对此负有相应责任,利害非轻。佐贰官还有督察差役的责任,《吏部则例》规定,“同知通判等官所属州县盗犯无获,不案限提比捕役者降二级调用(公罪)”[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