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及违规惩罚

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及违规惩罚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州县官对于审理期间羁押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例有管理责任,如有脱逃或死亡情事,均予处分。州县承审案件的相关处分,也有相应的减免原则。

三、违反其他审理规定的责任

州县官审理案件,如有违规审理以致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失察佐杂等官办案,或者有其他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各有相应的处分规定。

州县官遇有盗贼诬良案件,初次不能确审实情,经上司驳查后方行改正,如被诬之人已被拖累致死,应将该官照逾限不能审定致将干连之人监毙之例,致死一人,降一级调用,致死二人,降二级调用,致死三人以上则应革职。又规定,州县官经初次驳查后仍执原拟具详,不能及时改正以致人犯死亡的,应加一等议处[83]。州县官对于审理期间羁押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例有管理责任,如有脱逃或死亡情事,均予处分。此等处分也按人犯的刑罚轻重论定:将应拟斩、绞人犯令人取保或在押脱逃的,该官应革职留任,限一年缉拿,限内拿获,准其开复,不获,即行革任;系军流遣罪人犯、徒罪人犯、笞杖人犯保押脱逃,则分别予以降一级留任、罚俸一年、罚俸六个月之处分。如果该犯供证未确不能确拟议罪,应先将该员议以罚俸一年,待日后获犯审明改议,将原议之案查销[84]

州县官在人犯候审期间,如果违反规定,逾限不行取供,或者取供之后逾限不行审定,以致一案之内监毙正犯一至二人的,应罚俸六个月;监毙三、四人,应罚俸一年,监毙五、六人的,应降一级留任,监毙七、八人的,降二级调用,监毙九人以上,革职。州县官逾限不行题结以致监毙人犯,则处分稍轻:监毙正犯一、二人的,免议;监毙三、四人,应罚俸三个月,监毙五、六人,罚俸六个月,监毙七、八人者罚俸一年,至监毙九人、十人以上,应降一级留任。如果逾限不行取供,或者展限仍不能完结,以致一案之内将干连之人监毙一、二人的,该官应罚俸一年;三人者,降一级留任,四人者,降二级调用,五人以上者,革职。又规定,州县官在取供之后逾限不能审定,以致将干连之人监毙一人的,应降一级调用,监毙二人,降二级调用,三人以上者,革职。监毙干连之人较之监毙人犯处分为重。至于监毙盗犯,处分又有不同:官员承审盗犯取有口供,在未经题结之先,一案内监毙四人以下者免议,监毙五、六人者,罚俸三个月,七、八人者,罚俸六个月,监毙九人、十人以上者罚俸一年[85]。监毙盗贼,处分轻微,明显反映了自古以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施政心理。

州县遇有地方事件,不准滥批乡地查复,如有民间细事,不为亲审而批交乡地处理完结的,罚俸一年;更有甚者,将命盗案内紧要情节及重大事件批令乡地查复的,应降三级调用。清代规定,佐杂人员不准受理地方词讼,如其擅受而审理,将失察之印官罚俸一年(公罪),因擅受而致酿人命的,失察之印官应降一级留任,如果印官为规避处分、匿不揭报即照讳命例革职。清代规定,佐杂分驻地方,遇有窃盗娼赌等犯,许其先行拘拿,随即解送印官审理,如有滥差、需索情事而致死人犯,失察之印官降一级调用;未致死者,失察之印官降一级留任[86]

州县审案尚有隔属之间的协助义务。据《吏部则例》“查取口供”条:隔属查取口供,如系命盗案内紧要犯证,该地方官不行关复以致重案不能速结者,应革职,如系寻常事件不行关复逾限不及一月者,应罚俸三个月,一月以上者,罚俸一年,如逾限半年以上,应罚俸二年,一年以上,则降一级留任。(www.xing528.com)

清代有关法律文书的处分规定也较细致。官员承审命盗等案,如有逾限,为规避参处而挪改月日,应照规避例革职。至于自理户婚田土及一切杂案,如有捏改月日以图幸免,即应按其应得处分之轻重办理,如系规避罚俸并降留、革留处分者,即议以实降一级调用,系规避实降、实革处分者,即议以革职。清代规定,一应招供不许擅自删改,承问官增减原供以致罪有出入的,应革职;罪无出入,应照漏取紧要口供例分别议处。而且,州县发现供招内有字样不合,如村言秽语之类,须照文义改正,如有疏漏未行改正,应罚俸一年[87]

州县官审案严禁逼供和株连。《吏部则例》规定:官员审理命盗案件刑逼妄供、草率定案、证据无凭,以致枉坐凌迟斩绞者,应革职,枉坐发遣、军流者,降四级调用,如系枉坐徒、杖、笞等罪,降三级调用,并且不准查级抵消。又规定,承审命盗案件,没有法定理由而将无罪之人长期禁监羁押的,应革职,因羁押而致其死亡或故勘致死者,均应革职治罪[88]。即涉及人命,就有可能负刑事责任。

《吏部则例》规定:凡户婚田土、钱债、斗殴、赌博等事,原告人有身住在此州县而事犯在彼州县者,令原告人于事犯之州县告理,不得于身住之州县呈告,若本籍地方官率准行关者,罚俸一年,邻境地方官即据关拘发者,罚俸六个月[89]

此外,官员承审案件,如不候审结,即让相关人犯先回原籍,应罚俸六个月。承审命盗案件于二参限内夤缘别项差使卸事以规避责任的,该员应革职[90]

州县承审案件的相关处分,也有相应的减免原则。如《吏部则例》规定:“州县承审案件,初参限内未及一月离任者,免议。”[91]此外,如能在法定期限内及时审出实情或改正,也可免其相应责任。如官员审理命盗等案,在录供通报后复审得实、定拟招解,其与初详不符者,概免议处;如初审之员在未经招解之前离任,接任官审出实情者,亦一体免议[92]。清代还规定了承审案件遇赦免责的情由,如州县官错拟罪名系例应援免之罪,或者虽不援免,但承审之处分系例应宽免的,皆免其处分[93]。至于盗案监毙人犯,如在未经题结之前,一案内监毙四人以下者免议[94]。嘉庆十一年奏准,盗贼诬良案件,“若在审限之内,未经成招,因病致死者,免议。”[95]此种规定既有严惩盗贼的因素,又有轻视盗犯生命的歧视特征,不足为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