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命案及伤害案的侦查

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命案及伤害案的侦查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发生命案,州县官除及时勘验进行侦查或准备审理外,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命案情形详报上司,违者例有处分。该规定强调了州县官在仵作验尸的专业行为中应负的核实监管责任。命案相验,有时会因特殊情况而对官员的处分加以特别规定。州县官员在有关人命之案发生后,必须能够准确地判定案件的性质,依据不同的性质而办理查验事宜。

一、命案、伤害案的侦查责任

地方发生命案,州县官的责任重大,其勘验过程的要求也非常严厉。《大清律例》规定:“凡人命呈报到官,该地方印官立即前往相验,止许随带仵作一名、刑书一名、皂隶二名,一切夫马饭食,俱自行备用,并严禁书役人等,不许需索分文。其果系轻生自尽,殴非重伤者,即于尸场审明定案,将原、被、邻、证人等释放。如该地方印官不行自备夫马,取之地方者,照因公科敛律议处。书役需索者,照例计赃分别治罪。如故意迟延拖累者,照易结不结例处分。”[34]

1.行使勘验权的主体规定及相关责任

命案勘验,验官随从的人数,伙食的准备都有细致的规定,处分颇重。地方呈有命案,按规定需要州县正印官立即亲往相验,并且还须轻车简从、无论风雨星夜前往。清代规定,印官才是勘验权行使的法定主体。但是,如印官公出,该地方佐杂官即应移请五六十里以内之邻境印官代往相验,佐杂官不准轻率代验。只有在邻境地处窎远,不能朝发夕至,或其印官又经他往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方许禀请上司,派同城之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县丞等官代验,但是不得滥派杂职。佐官代验后,仍听印官公事完毕后亲加承审。如果上司未加查明,即派佐杂官前往代验,应降一级留任。对于一些特殊地区,诸如四川、贵州等省,其命案发生地之府州县未设佐贰官,或虽设有佐贰官但是不同城理事,此时印官公出,可以准令经历、照磨、知事、吏目、典史等杂官前往相验。由代验官员填写伤单报明,等印官公事毕后回署查验、填图通报。如印官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回署,代验官员应请邻邑印官查验填报,不准私自通报。对于一些轻微案件,诸如自尽病毙等案,该佐杂验明后即可取结殓埋,但事后仍须正印官通详立案,否则,应照应申不申公罪律罚俸六个月[35]

同盗案查验州县官互有协助的义务一样,命案勘验时,州县官遇有邻邑移请代验之案而托故不往的,应降三级调用。确实有特殊情况不能前往的,如实有本任要务不能抽身或者患病等情,该州县官须据实声明,并取具同城官不致扶同捏饰印结,通报上司存查。这种相互协助和监督的机制,目的在于督促州县官高效率地处理命案。

2.相验拖延违限的责任

命案发生后,州县官必须在接报后立即亲往,如果任意迟延,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应严处。《吏部则例》规定,命案呈报到官后,地方官不及时检验以致尸变的,应予降一级调用。对于邻境申求代验,没有合法的理由而延迟的,也照此处分。至于发生的命案系轻生自尽、殴非重伤者,州县官应立即在尸场审明定案,并将原告、被告、证人一干人等释放。州县官违反该规定而故意迟延拖累,应予以革职处分。对于需要开棺检验的命案,州县官必须详请上司批准,上司准许后必须立即开检,不得拖延。如有迟延,以接奉上司批准之日起限计其处分:迟延十日以内者,免议;逾限不及一月者,罚俸一年,一二月以上降一级留任;如系迟延三月以上者,降一级调用;迟延四五月以上者,降二级调用,迟延半年以上者,降三级调用,迟延一年以上者,予以革职处分[36]

地方发生命案,州县官除及时勘验进行侦查或准备审理外,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命案情形详报上司,违者例有处分。《吏部则例》规定:州县官在亲往相验后,必须在五日内通禀上司,汇报案情概况。并计日以定处分:如果违反规定,迟至十日始行具禀者,该官即应记大过一次,迟延十五日始通禀者,记大过三次,如果迟至二十日,照应申不申律罚俸六个月。命案除应通禀外,例有通详之更为详细的汇报程序,按照规定,州县官在相验之后,应该立即通详上司。如果先前未曾通详,只有通禀,直到获犯招解时始行补详,或者犯已就获未及通详,因卸任而移交后任补报,均应照事件迟延例议处。又规定,州县官在任时既未通详,也未获犯,即因卸任而移交后任,应计限从其相验之日起,到卸任之日为止,定其处分:迟延十日以内的,免议;逾限不及一月的,应罚俸一年;如系迟延一二月以上,应降一级留任;三个月以上,应降一级调用;迟延四五月以上,应降二级调用;迟延半年以上,降三级调用;迟延一年以上,应革职。其接任官在接受前官移交后,至卸事之日起不为详报,亦照此例议处[37]。此例强调州县官在交接时应予承担的义务,目的是保证人事变动后案件程序的正常进行。

3.瞒报捏造的责任(www.xing528.com)

为维护统治者利益和秩序,命案和盗案向为统治者重视,往往命盗并提。清代规定,州县官对于命案有捏造、瞒报行为,应予重处。地方有杀死人命案件,州县官希图规避处分,知情隐匿而不行申报者,应革职,且其各上司也例有处分。又规定,前官讳命之案,接任州县官以及接任之上司能在到任三个月内查出揭报的,或者未及三月即行离任,可予免议。但是,如果在任超过三月仍不能查出讳命实情,一经发觉,应将接任州县官降一级留任。清代对于命案之处分,有时并不考虑州县官的主观条件。诸如地方命案,州县官即使实不知情因而不行申报者,也应降一级留任。非但是州县官本管辖区的命案,即是沿河州县,凡遇有被伤尸身漂流过境,州县官都有查验上报的义务。如果未能上报,系该地保未经呈报,以致未能捞验的,州县官应罚俸一年;地保已经呈报而州县讳匿不报的,该员应降三级调用[38]。可见,州县官在命案上负有广泛的责任和义务。

州县官在验尸时,必须亲临查看监督。清代规定,州县官害怕污秽而遥临指挥或者不负责任,听凭仵作将有伤报称无伤,或将打伤、砍伤报称跌伤、磕伤的,应降二级调用;反之,如果将无伤报称有伤,或将跌伤、磕伤报称打伤、砍伤者,也照此例议处。该规定强调了州县官在仵作验尸的专业行为中应负的核实监管责任。如果存有过失,未将紧要伤痕全报,该州县官应降一级调用,当然,系有数处伤痕,只将致命者报出,而将不致命之伤遗漏未报的,或者是拳伤报称踢伤,木器伤报称铁器伤之类无关罪名出入的,该州县官的处分应相应减轻,由降级改为罚俸一年。系代验者将代验官议处[39]

命案相验,有时会因特殊情况而对官员的处分加以特别规定。州县官员在有关人命之案发生后,必须能够准确地判定案件的性质,依据不同的性质而办理查验事宜。诸如当事人死亡,有系他杀,有系自杀,有系自然死亡,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州县官的措施也因之有所不同。诸如一当事人的死亡,其人本为狱囚,因患病取保求治而死,在情无可疑的情况下,可以准许亲属告免复验。但是,如果州县官开始没有审视明白,因此率而准其拦验,以致未加查检,却在其后审理中查明另有隐情的,即将该员照失出例议处。清代规定,州县官已经获报当事人之死系杀伤而致,即使死者的亲属告免复验,也不予准许。如果州县官违反规定,听允拦验,以致正凶漏网,应将该官照讳命例革职。州县官遇有地方控告人命之案,必须研审明确,案中如有诬告情弊的,不得听其自行撤回息案。即使系有误听人言情急妄告,且于未经检验之前尽吐实情自甘认罪,因此呈词请求销案者,也必须照例治罪方可结案。如果未明隐情而不加追究,应照失出例议处,系徇私贿纵者,照故出律办理[40]。州县境内遇有仇杀、谋杀涉及多条人命案件,事态更为严重:一旦接报,地方官须立即会同营汛飞往查拿,其中无论首犯从犯,如有脱逃而没有及时拘捕者,即扣限四个月查参,并将该州县官革职,留于地方协缉。如其能在一年限内将逸犯全获,方准其开复[41]

此外,命案相验还有些特别程序和规定。像一些特殊的命案,法律规定必须申详上司另委官员相验,该州县官如不遵规定详请上司,即照违令公罪律罚俸九个月。州县遇有死者亲属控告伤痕互异之案,须经上司批令复检而不行复检的,应降一级调用。古代向有死者为大之说,其尸体通常不容妄动和亵渎。清代规定:验尸毋得三检,违例三检应罚俸一年。至于差役押毙人命之案更应慎重办理,此类案件无论有无凌虐实情,均应禀请邻封州县,并传讯死者家属到场,公同勘验。如有私埋情事,经死者亲属控告破案,应立即详请开检。该员如有听任私埋及庇护差役不即开检者,均照知情故纵例革职[42]。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验公正的可能性。

相对于命案,一般伤害案件的看验较为简便。如系斗殴伤重之案,除靠近城郭以及事务轻简之州县,仍令正印官亲往看验外,其他离城窎远的地区或者事务繁冗的州县,可以准允州县官委令佐贰、捕、巡等官前往验报。验报完毕,仍听印官定限保辜。即按清代法律,以受害者在经过一定期限后出现法定的伤情变化来确定加害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的制度。当然,该正印官并无公事拖身,能够亲往而委令佐贰、杂职代验的,应降一级留任。如果验报不实,照检验尸伤不实例议处。州县遇有法定缘由,虽可委令代验,但是,州县官对于此类案件,不论离城多远,事务多繁,都不能委令刑书、仵作代验。否则,应将该州县官降三级调用。如果因刑仵代验,以致任意轻重罪名出入的,应将该州县官革职[43]

4.承缉凶犯的责任

州县官在命案发生后,有全力缉捕凶犯的义务,如果不尽其责,例有处分。清代规定:命案凶犯在逃,应扣限六个月查参,并停发该承缉之州县官俸禄,勒限一年缉拿;如二限不获,罚俸一年,再限一年缉拿;系三限不获,应罚俸二年,仍再限一年缉拿;四限不获,则降一级留任。如系卑幼擅杀期功尊长,属下人杀死本管官,或者妻妾谋杀本夫,奴仆故杀家长以及杀死三命、四命之重犯脱逃,也扣限六个月查参,并将该承缉州县官停发俸禄,勒限一年缉拿;二限不获,降一级留任,再限一年缉拿;三限不获,即照所降之级调用[44]。可见,重犯的缉捕责任较之通常案犯要重。命案凶犯在逃,承缉官于初参限内离任的,接缉官以到任之日起,限一年缉拿,限满不获,罚俸一年,再限一年缉拿;二限不获,罚俸一年,凶犯照案缉拿。如果承缉官于初参限外离任,接缉官限一年缉拿,限满不获,罚俸一年,凶犯照案缉拿[45]。可见,前任官受处分离任,接任官也应按规定对未结之案负责,案重,相对的责任也重。而且,官员承担的是无限追捕的责任,案犯不获,责任不止。

州县官员对于相验之责任,有法定的减免情节。如系开检迟延之案,迟延达到规定的时日即受处分,但“如奉文后适值阴雨连期,或尸亲患病不到,俱准其声明扣除。”[46]即因意外事件可以免责。又,清代规定:“凶犯隐匿在境,承缉官容隐不拿者革职(私罪),不知情者免议。”[47]责任人可因没有主观过错而免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