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支的历史考古揭示

十二支的历史考古揭示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格化十二支出现年代考汪勃刘晓荣十二支即地支,或称十二辰、十二时、十二生肖、十二属相等等。线刻中的写实性动物形象十二支主要流行于隋至唐天宝年间,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则流行于唐开元天宝以后至唐末。

十二支的历史考古揭示

人格化十二支出现年代考

汪 勃 刘晓荣

十二支即地支,或称十二辰、十二时、十二生肖、十二属相等等。殷墟甲骨文中的地支主要用以计日、计时,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背面出现了将地支与动物相配的记载天水汉简《日书》中亦有完整的十二肖,东汉时期开始以之纪年并得以完善,其后开始流行,至迟到南朝梁时开始用十二支称谓人的年龄隋唐时期十二肖开始繁盛,五代以后十二支开始逐渐衰落,但依然流传至今。

十二支一般来说是按方位排列的。北面以子(鼠)为中心,东丑(牛)西亥(豕);东面以卯(兔)为中心,北寅(虎)南辰(龙);南面以午(马)为中心,东巳(蛇)西未(羊);西面以酉(雉或鸡)为中心,南申(猿或猴)北戌(犬)。简单地讲也就是以北面中心的子(鼠)为开头按顺时针方向,每面三肖,将十二支依次排列成一周。十二支的排列方法与方位、时间的变化是相应一致的。

与十二支相关的研究不少,但是十二支的直观形象大约是在何时由动物形象转变为被人格化的动物形象的,又是如何转变的等一些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鉴此,本文主要从十二支的直观形象来略谈十二支的演变及人格化十二支的出现年代,并略为涉及日本KITORA(龟虎)古坟中的壁画十二支形象。

一、人格化十二支形象在中国的出现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隋唐以前的十二支直观形象不多,目前所知的较早的有山东临淄北朝崔氏墓地出土的写实动物形象的生肖陶俑,太原北齐娄睿墓(武平元年,570)顶部壁画天象图下所绘动物形象的十二生肖壁画。隋唐时期的十二支形象在铜镜纹饰、墓志或石刻线雕、俑(质地有陶、瓷、石、铁、木等)等许多地方都有表现。

隋代开始流行十二生肖铜镜并一直延续到唐初。这种铜镜在墓葬中出土较多,如隋开皇三年(583)刘伟夫妇合葬墓、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隋朝的十二支俑表现出被人格化的现象,目前已知的出土有十二支俑的隋墓有隋大业六年(610)墓(该墓还出土有兽首人身状十二支)、武汉东湖岳家咀隋墓、武汉周家湾241号隋墓

进入唐代,十二支更为盛行,出土十二支铜镜的唐墓有唐贞观四年(630)李寿墓img219,出土兽首人身十二支俑的唐墓有唐永徽五年(654)冉仁才墓img220长沙黄土岭、牛角塘、咸嘉湖唐墓img221,湖南湘阴唐墓img222,河南偃师杏园村开元二十六年(738)李景由墓img223,西安天宝二十八年(740)杨思勖墓img224,天宝三年(744)史思礼墓img225,天宝四年(745)宋氏墓img226,至德三年(758)唐墓img227等等。由以上墓葬出土十二支俑资料可见,隋唐时期的这种兽首人身状十二支形象开始主要见于今四川、湖北、湖南一带,在北方流行于唐开元天宝以后及唐末。

上述的这种由动物形象十二支向人格化十二支发展的现象在墓志纹饰(主要是刹部线雕)上表现得更为清楚,明显表现出了动物形象十二支向人格化十二支的发展。线刻中的写实性动物形象十二支主要流行于隋至唐天宝年间,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则流行于唐开元天宝以后至唐末。

隋代线刻动物形象十二支的墓志有隋开皇十五年(595)段威墓志盖,唐代的线刻动物形象十二支的有贞观四年(630)李寿墓石椁img228、显庆四年(659)尉迟敬德和妻苏氏的两合墓志img229、总章元年(668)李爽墓志盖img230、神龙二年(706)章怀太子李贤墓志盖img231、景龙三年(709)李嗣本、李廷祯墓志盖、安菩夫妇墓石椁img232、开元十五年(727)杨执一墓志盖img233等等。被人格化(或说是神化)了的兽首人身线雕,目前看来出现在安史之乱前,目前所知最早实例是天宝7年(748)张去逸墓志盖,在之稍前天宝6年(747)张去奢墓志盖上尚未有兽首人身十二支的线雕img234。这种雕饰有兽首人身形象十二支的形象盛于安史之乱以后。晚唐墓志上多见头戴或手持十二支动物的形象,如唐太和九年(835)张荣恩墓志、开成元年(836)司马傪墓志、大中四年(850)崔氏墓志img235等等。

中国的十二支,首先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在了殷商到汉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汉墓中出土的陶狗、陶猪等其意为家畜并非代表着十二支;到了北朝时期,出现了平面状的动物形象壁画十二支;北朝到隋之间,立体形象化兽首兽身十二支出现;隋唐时期出现兽首人身立体形象十二支,其中兽首人身坐像状十二支较早出现,而兽首人身立像状十二支出现于盛唐后半;兽首人身十二支形象壁画目前仅听说见于靖陵,十二支壁画绘于壁龛内,从其描绘的位置来看,是陪葬用十二支的替代形式。

隋代的人格化十二支是在人物俑的头上或所持物上表现出与十二支相关的动物形象,即人带(头戴或手持等)十二支动物的形象;而盛唐时期后段的人格化十二支则呈兽首人身状;晚唐的则复为人带十二支动物的形象。中国兽首人身十二支(立像)多为文官(人)形象,显得较为温雅

隋唐时期的人格化十二支形象先是表现在十二支陶俑上,然后反映在了线刻上,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十二支形象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等等,随着中国文化的外传,盛唐后段后期流行的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形象,也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二、统一新罗时代及古代日本的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形象

中国陵墓前排列的石造动物多为狮子、羊等,然而新罗陵墓前或周围却出现了许多人格化十二支的石造像。在新罗,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进一步发展为守卫亡灵的十二支神像造像,排列或环绕在坟墓周围。与唐的十二支相比,新罗的十二支显得含有较多的宗教政治色彩。

统一新罗时代的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基本属于8世纪中叶或其后。属于8世纪中叶的有韩国国立博物馆藏的腊石制巳和午的跪坐像、国立庆州博物馆藏石制未跪坐像、皇福寺中的巳像、庆州远愿寺卯像、圣德王陵申像、陵只塔戌像、方形坟酉像,属于8世纪后半的有传金庾信墓出土的腊石制亥像和午像、元圣王陵(799年)未像、属于9世纪的有传景德王陵午像、宪德王陵(826年左右)亥像、兴德王陵(836年左右)辰像、传景德王陵(9世纪初叶)午像、五柳里陵(丑?)像等等,多用作陵墓的护石,这些十二支大致可以分为神将像类、跪坐像类img236

迄今为止,隋唐时期墓室壁画中尚未见有人格化十二支形象,新罗的这类资料也多为环绕亡灵、面目凶暴的武官形象石造物(石雕、石刻像),然而在位于日本奈良县的KITORA古坟内却找到了兽首人身人格化十二支形象的壁画。

KITORA古坟是日本终末期古坟中为数极为有限的壁画古坟之一,其玄室内除了在四壁上按方位描绘四神图像和顶部比较清晰的天文图外,还描绘有兽首人身状的十二支图像。KITORA古坟中兽首人身十二支壁画绘于四神图之下,绘于北壁正中(子)、北部东部(丑)、东壁北部(寅)的三幅比较明确;北壁西部残余所持之物,当亦有(亥)图img237。虽因壁画剥离较多,但其排列顺序大致明确,特别是位于东壁北端的图像比较清晰,可以判明是虎(寅)的形象。寅的头部为虎的形象,两脚直立,穿有衣服,表现为被人格化的虎的形象。其他的图像根据模糊的痕迹也可以判断出是穿有服装的形象。

前文中提及的隋大业六年墓中已出土有兽首人身十二支俑,但笔者认为这与判断KITORA古坟相对年代的关系不大。其原因在于:一者这种俑在隋墓出土极少,主要流行于唐天宝年后;再者隋代到盛唐之间这种俑多见于今四川、湖北、湖南一带,众所周知这一带文化古属楚地,受楚文化影响较深,对于极力想建立像大唐帝国一样的古代日本的统治者来讲,接受这种文化是难以理解的,并且这一地域的交通不便,很难想象这一地域在7世纪中期以前就已经与古代日本有了深入的交流;此外,KITORA古坟的壁画中有清晰的天文图、鲜明的四神图等等,在总体上看其年代可能要比高松冢古坟晚,因此很难将之划入7世纪的范畴

KITORA古坟中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壁画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与KITORA古坟的年代及日本终末期古坟的下限等问题有关。一般认为终末期古坟的下限是在8世纪初或不晚于8世纪前半中期。然而,如果KITORA古坟确属终末期古坟、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立像确实流行于盛唐后段(甚或后段后期)、KITORA古坟中兽首人身状十二支立像壁画确实是受盛唐后段文化的影响的话,终末期古坟的下限就有可能还要靠后,最早也在8世纪前半中期。当然,仅仅根据目前推测的兽首人身状人格化十二支的出现、流行年代来判断KITORA古坟的年代以及终末期古坟的下限等问题还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古代日本古坟中发现的壁画十二支形象,目前所知的仅见于KITORA古坟,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墓室壁画兽首人身立像十二支形象。从KITORA古坟的兽首人身立像壁画描绘位置来看,其与十二支本身含意相符;其相貌也较为温雅,不似武官(人)形象。

十二支和十二支形象以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均源于中国。十二支与时间、方位以及产生于中国古代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的宇宙观中的日月、廿八宿、四神等等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兽首人身立像十二支形象开始出现于盛唐后半期(约为8世纪前半期)。盛唐时期墓葬中不见十二支壁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盛唐时期贵族墓葬,特别是壁画墓一般建制宏伟,墓室面积较大,或陪葬有十二支陶俑;晚唐僖宗靖陵壁画中出现十二支,可能只是作为陪葬品的替代而被描绘于壁龛之中。

日本的兽首人身立像壁画出现于终末期古坟中,其年代可能在8世纪前半期,并且绘于墓室(石椁)四神壁画之下。日本的壁画古坟,不论是高松冢古坟还是龟虎古坟,都只有一个既是墓室又作石椁的石室;在壁画风格上,KITORA古坟与高松冢古坟同样,极可能是源自唐文化,特别是受到了盛唐后半期文化的影响。故而,从目前所知资料来看,这种在壁画中描绘兽首人身立像十二支形象的现象,首先出现于8世纪前半期的日本,是日本接受唐文化影响并结合本国埋葬习俗而出现的。

朝鲜半岛的兽首人身立像十二支出现的时间大致在8世纪中叶,并且所表现的均为武人形象,与中国和日本的同类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应该是当时的朝鲜半岛过于“尚武”的表现。而在奈良时代的日本,还是崇尚“和为贵”的中国文化,全力模仿中国的律令制度,至于后来出现的武士道、“尚武”,则是镰仓时代武士阶层发展的产物。

①《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图版一三五、一三六;于豪亮:《秦简〈日书〉计时计月诸问题》,见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②于豪亮:《秦简〈日书〉计时计月诸问题》,见中华书局编辑部《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③陈安利:《古文物中的十二生肖》,载《文博》1988年第2期。(www.xing528.com)

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载《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载《考古》1985年第3期。

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10期。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一九五六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发掘简报》,载《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⑦唐金裕:《西安西郊李静训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59年第9期。

⑧熊传新:《湖南湘阴隋大业六年墓》,载《文物》1984年第1期。

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武汉市东湖岳家咀隋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83年第9期。

⑩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汉市郊周家大湾241号隋墓清理简报》,载《考古通讯》1957年第3期。

img238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9期。

img239四川省博物馆:《四川万县唐墓》,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img240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黄土岭唐墓清理记》,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3期;何介钧、文道义:《湖南长沙牛角塘唐墓》,载《考古》1964年第12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咸嘉湖唐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80年第6期。

img24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湘阴唐墓清理简报》,载《文物》1972年第11期。

img2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六座纪年唐墓》,载《考古》1986年第5期。

img2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唐杨思勖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img244《西安文物胜迹》,长安美术出版社,1959年。

img245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载《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img24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庞留村唐墓》,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

img247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9期。

img248昭陵文管所:《唐尉迟敬德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8年第5期。

img24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载《文物》1959年第3期。

img250陕西省博物馆等:《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2年第7期。

img2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唐墓》,载《考古》198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六座纪年唐墓》,载《考古》1986年第5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载《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img252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3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img253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墓志纹饰选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img254 陈安利、马骥:《西安新出土唐志考释》,载《文博》1987年第5期。

img255 姜友邦:《新罗的十二支像》,韩国近藤出版社,1983年。

img256 曾布川宽:《KITORA古坟壁画的十二支像》,载《明日香风(季刊)》第8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