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及国防方针修改

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及国防方针修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1936年为止,日军曾经在1918年和1923年两度修改过国防方针。军令部长奥村非常赞同此观点,并且在1918年5月建议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派员调查中国资源。至此,经过田中义一的积极推动,1918年陆海军对国防方针作了修改。根据以上方针和纲领,参谋本部同时制定了对华年度作战计划。在此背景下,日军从1922年3月开始修改“国防方针”及其相关文件,1923年2月获得天皇批准。

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及国防方针修改

至1936年为止,日军曾经在1918年和1923年两度修改过国防方针。在这两次修改中,中国不仅明确被视为“假想敌国”,而且排名上升到第二位。

第一次修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大战爆发后,国际和中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大战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战争的概念,成为一场综合国力的大对决。日本军方自始至终研究着这场大战,试图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大战的全新模式使得日军高层很快认识到今后的战争是总力战。例如,时任参谋本部次长的田中义一在1917年后的各种会议上就不断发表有关观点,强调国家的实力不仅靠军队或者军舰农业、工业、商业、知识等也是国力,是国家的兵备。“现在欧洲进行的战争事实上的教训,向我们证明了‘战争的胜败不仅靠军队的力量,人与物相结合才能完全发挥力量’。”[36]

“物”即进行战争所需的物资。然而,对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靠自身整体实力,是无法打欧战那样的总力战和持久消耗战的。如何才能充分确保资源供给,成为左右战争的关键。参谋本部兵要地志班长小矶国昭[37]等就此进行了研究。其报告《帝国国防资源》从平时和战时两种状况,分析了日本和中国产原料的情况,拟定了平时和战时的经济对策和战时经济确保自立的计划,对于原料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使用中国资源弥补、将中国特别是满蒙地区作为资源供给地的构想。报告反映的“这种思想对在国防方针中导入总力战思想也产生了影响”[38]

海军方面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海军军令部第四班八角三郎提出的报告《我国军备与中国的关系》便是代表之例。报告认为,现代战争即总体国力之战,而日本即使有制造能力,也无法资源自给,为此必须保证能够获得中国的资源。军令部长奥村非常赞同此观点,并且在1918年5月建议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派员调查中国资源。据此可以看到,日本陆、海军无不重视中国资源,以上共识的形成也为修改国防纲要奠定了基础。

至此,经过田中义一的积极推动,1918年陆海军对国防方针作了修改。新的国防方针贯彻了总体战和长期战的思想,扩大了战时所需兵力,而中国问题成为这次修改的焦点[39]。新国防方针的特征是:陆军的“假想敌国”从以往的俄、美、德、法这一顺序,变为俄、美、中,俄国、美国的顺序未变,新增的中国被置于第三位[40]。从确保资源的角度看,将中国列入“假想敌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无论是将美、俄还是将中国列为头号敌国,确保获得中国的资源都是其维系战争并且获胜的必要条件,须有绝对保证。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方法是将中国拉进日本的阵营,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正在不断觉醒,与日本的冲突在增加,在此情况下想获得资源只能武力入侵中国。

新的“用兵纲领”则显示,为了保护日本的所谓在华权益以及日侨,日本会出兵占领满洲、华北要地,根据情况,还将占领华中和华南的一些地区。

根据以上方针和纲领,参谋本部同时制定了对华年度作战计划。据此可知,日军计划在满洲占领南满要地,在华北占领河北要地、山东半岛至济南附近的地域。在华东等地则根据需要占领要地。在华南,根据需要占领浙江、福建及其南方沿海要地。其实,在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山东半岛的重要地区,中清派遣队也早在汉口安营扎寨。由此可以说,这一计划已经得到了部分实现[41]

国防方针的第二次修改是在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相关国际条约的陆续签订,国际形势出现了新变化,苏联崛起、国联成立、限制海军军备等,带来诸多新矛盾,“而政局纠纷的起因主要在于经济形势。东亚大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不但有待他国开发者甚多,且为拥有数亿人口的世界一大市场。伴随着大战创伤的愈合,东亚大陆势将成为列强经济战的焦点”[42]。如何充分利用中国资源为扩军备战服务,进一步成为日军关注的焦点。1922年初参谋本部完成的《有关支那资源利用的观察》便是其研究成果之一。报告认为,除了锑以外,日本的战时重要矿物资源根本无法自给自足,粮食、棉花、牛羊皮毛等也是如此,因此“战时帝国的绝对不足资源只能从中国获得”。报告为此设想了各种“利用”方法,包括不惜代价武力侵占[43]

在此背景下,日军从1922年3月开始修改“国防方针”及其相关文件,1923年2月获得天皇批准。新国防方针提出:“帝国的国防方针在于避免国际孤立,对与帝国冲突可能最大的外国尤其严加警戒,打破敌国的联合,密切与友好国的联盟,以此努力使战争顺利进行,一旦有缓急则采取攻势作战将敌击破于帝国领土之外,迅速结束战争局面。同时,确保海外物资的进口,保障国民生活安全。因此需要有能够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www.xing528.com)

针对中国的方针是:“中国国家不统一,国势萎靡不振,无独立抗我之实力,在帝国的国防上无需多大顾虑。不过,其丰富的资源是我经济发展和国防上必不可缺的,因此,我对华政策以亲善互助共荣为旨,以期平时和战时都能确实利用其资源。但其不安定的政情和以夷制夷收回利权的传统政策,可能使得我国期望无法实现,或者难保其不企图乘日美发生争端之机与美国结盟与我抗争,帝国因此需要以强大威力对待。”在新的国防方针中,假想敌国的顺序由以往的俄、美、中变为美、中、俄,中国上升至第二位。围绕战争资源问题,中国在日本眼中的敌对程度甚至超过其“宿敌”苏联。

修改后的《帝国军队之用兵纲领》第一条与1907年相同,仍强调采取“攻势作战”,对中国采取的作战要领,则为“海军击破敌舰队,控制沿海长江水域,协助陆军作战;陆军将主要作战引向北支那方面,迅速攻略北支那,另外,将次要作战引入政略上或战略上的要地,谋求占领之”。对华作战的主要目标是攻略华北[44]

根据以上方针和纲领而制定的对华作战计划,具体是,对于满洲,以完全控制以南满铁路为中心的南满一带和北满部分地区为目标,尤其针对辽西特别是渤海沿岸制定作战方案;对于热河地区因兵要地志不足未作具体计划;对于从北朝鲜延吉敦化、吉林的作战则有腹案;对于北支,根据需要在秦皇岛、塘沽天津、山东半岛登陆,占领河北和山东要地;对于中支,根据需要,在上海附近长江沿岸选定登陆地点登陆;在浙江、福建及其以南沿海要地的登陆占领方案也有制定;根据情况,分兵两路进攻,一路沿京汉铁路线南下,一路沿长江西进,两军相呼应进攻至汉口附近。

不过,以上方案“因为涉及对华行使武力的动机、中国国内政情、第三国态度等其他诸多不确定因素,计划的具体部分甚少,大多采取临机决定做法”。但在满洲,有关关东军和朝鲜军的行动都作了具体部署。

为了进一步细化作战计划,1925年以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畑俊六大佐为团长,参谋本部作战、要塞、船舶课要员,陆军省相关人员,海军军令部作战课人员乘军舰来华,沿长江侦察从上海到汉口的登陆点达一个月[45]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了对华北的侵略步伐,不过,对华作战计划和用兵纲要均无大变化,仍以占领华北和长江沿线要地为“要领”[46]

既然1918年起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将中国列入“假想敌国”,每年都制定对华作战计划,那必然也制定有相应的年度谍报计划,有关史料也能证明这种计划的存在,只因史料阙如难悉其详。不过,从两次修改国防方针的背景看,军用资源的调查应是这一时期的重中之重。另外,其作战计划基本上仍是沿袭以往的北、南两方同时进攻中国的思路。因此,这一时期日军对华谍报工作的重心应该是过去的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